宁夏加强政务服务深化政务公开纪实
来源:宁夏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7月25日,中宁县喊叫水乡大滩川村村民马小霞在中宁县政务网上发出了一则“帖子”,说“我是中宁县喊叫水乡的村民,现在硒砂瓜正在结瓜,正是最需要水分的时候,可是平时灌溉的水,在这个关键时期却停水了,请救救干渴的硒砂瓜!”

    这则由基层群众发来的“急救贴”引起中宁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中宁县当天下午紧急部署,在喊叫水乡开展了拉水抗旱工作,第一时间将水送到了老百姓的田头。硒砂瓜甜了,百姓的心也甜了。

    第一时间,第一效率。第一时间,第一温暖。

    在宁夏,有一条联通区市县乡村的便民服务“高速公路”,百姓的急难事可以通过这条“政务大通道”快速送达各级政府部门的案头,经过体系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运行之后,群众的合理诉求将在第一时间得到满意的回复。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工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将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向民生靠拢,形成了以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市级服务中心为骨干,县级服务中心为主体,街道和乡镇服务中心为基础,村级便民服务站为补充的五级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区政务服务的“无缝式”覆盖,着力把我区打造成西部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少、程序最简、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省区。

    自2008年以来,全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760余万件。其中,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20.6万件,日均受理1500余件,即日办结率达78.4%,行政审批工作保持零投诉,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9%以上。

    (一)   政务工作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宁夏设计了一整套科学的评判“标尺”,将“工业产品”的生产标准引入服务领域,用ISO9000:2000国际质量体系的“硬标准”衡量“软服务”,将服务标准分解成4个部分、11类、832小项,小到问候用语,大到操作规程,都能在系统中找到对应的标准,实现了环境、服务、形象、办件的“四个标准化”。

    自治区卫生厅窗口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一个窗口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杜绝了工作的随意性,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

    在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备的同时,宁夏十分注重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集中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网上办事于一体的全区政务服务信息平台,铺设了一条左右连贯、上下联动、技术标准统一、覆盖全区的网上“办事”高速路,实现了全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网络联通、应用联通、流程联通、数据共享”,行政审批由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内部的小联动,升级为全区政务服务系统地大联办。

    为了让老百姓“少跑腿”,宁夏还专门打造了24小时“营业”的“网上政府”。网上政府集“信息查询与公开、资料获取与下载、网上申报与预审、网上咨询与反馈、网上监督与评议”五大功能于一体,群众坐在家里点击网上政务大厅,就能申办全区任何一个市县区的行政审批业务。

    (二)    打开永宁县政务服务网,首先“跳“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句服务理念:宁愿自己多辛苦,不让群众多跑路。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和谐。政务服务质量如何?政务公开程度几何?检验这一切,老百姓是最好的“度量衡”。宁夏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的首要位置,让人民群众在公开中得实惠,在服务中享便利。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坚持从群众最不满、最关切、最盼望了解的地方“破题”,将教育医疗、安全生产、企业改制、就业安置、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事项,全部收纳进“政务超市”。

    “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跑得再少些?”宁夏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对原有审批模式进行“技术改造”,把“一站式”服务提档升级,变成“一窗式”服务,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让多项审批能在一个窗口“搞定”。

    随着“服务流水线”的逐渐升级,“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的现象没有了,代之以“一站式”限时办结的快捷程序。

    服务小窗口,连接民生大气象。

    一个窗口就是一个民情民意的感应器,体现出政务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在宁夏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躬身为民服务已内化成窗口工作人员的理念。

    (三)    如果说权力是流水,那么制度就是水渠。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的初始设计,在各级政务中心筹建之初就定下“硬杠杠”:各级监察、法制部门必须进驻中心,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行政监察、社会评价、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格局,让“暗箱操作”“潜规则”在阳光下无立锥之地。

    长期以来,审批一直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宁夏给审批戴上“紧箍咒”,为每一个项目都制定了“线性”的流程表,依托软件开发技术,将其固化到行政审批系统中,形成形象、清晰地办件动态运行轨迹图。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宁夏开发了一套“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用“电子眼”对公务员的行政审批行为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监督。审批流程运转到哪里,监督“电子眼”就跟到哪里,监督结果直接与各部门、各市县区效能建设考核挂钩,实现了行政审批权力的网上公开、透明、规范运行。

    昨天上午,记者在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电子监控室看到,随着信号的切换,6块大屏幕显示出全区每一个政务服务中心的现场画面,哪里排队等候的群众多,窗口工作人员精神状态如何,都有最直观的体现。工作人员介绍,一个审批项目就是一个工作流程,现在办理到了什么程度,在哪个部门运转,哪个人正在处理,整个流程都在监督者的眼皮子底下。哪个过程出现了问题可以随时问责,让“推诿扯皮”成为历史。

    (四)    “为了这个项目能够批下来,我们做好了在宁夏跑1个月的准备,没想到才用了5天就把事情办成了。”8月26日,一位外地客商对宁夏的办事速度赞不绝口。

    每个公务员都代表政府形象,每个部门都是投资环境。“责任风暴”与“效能革命”的不断推进,成就了与时俱进的“宁夏效率”。

    对一个地区来讲,政务服务是“软环境”。“软环境”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经济发展。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齐同生说:“各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环境的竞争,尤其是软环境的竞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地方如果政务不公开,办事效率低下,腐败行为高发,一个项目审批拖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需要盖上一大堆图章,那谁还愿意来投资?”

    随着简政放权不断向“深水区”迈进,宁夏下决心厘清“权力清单”,对部门行政审批进行“地毯式”排查,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经过7次大规模的“瘦身”,已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01项,取消收费146项。

    “删繁就简”成就了政务服务网络大提速。自治区政府服务中心进驻中心办理的791项审批事项中,有673项事项压缩了办理时限,占进驻事项的85%,压缩时限10346个工作日。

    效率是速度的体现,速度是实力的彰显。阳光政府成就投资热土,一批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不断刷新着宁夏的发展速度,黄河金岸两侧、宁东工业重镇、生态移民现场……处处可见速度与效率相生相长的生动画面。(记者 李东梅 实习生 杜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