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环境信息化建设20多年来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发展的道路,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会代表就环境信息化建设如何围绕环保主要任务、为服务中心工作提供平台、推动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建言献策。本报今日特摘登部分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信息公开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近几年来,北京市环保局按照环境保护部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大力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北京市环保局制定建设规划,明确阶段性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努力创造条件,抓好规划落实。自2001年以来,共投入4亿多元,逐步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电子政务等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覆盖全市各县区,污染源在线监控能力明显增强,环境管理核心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支撑。
为确保信息化系统在环保工作中充分发挥效益,我们一方面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应用考核机制,鼓励各部门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部门也注意在应用中根据需求完善系统,不断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实用性,使信息化系统切实发挥作用,特别在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环境管理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例如,北京市环保局建设的12369信访应用系统,将群众通过来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渠道反映的环境信访事项信息进行统一采集,通过系统转交各承办单位,实现了网上交办、回复和自动提醒、督办、考核,做到了“立传立接、瞬间到达”,并对处理全过程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信访事项办理效率。
环境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与环境监管业务紧密结合,切实推动了监管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监管水平;同时,方便了群众办事,将和群众关系密切的各项环保业务集成,打造不受空间、地域限制的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还促进了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广泛动员公众参与。
激活基础数据建设智能环保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重庆市环保局大力实施环境信息化战略,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规范和再造,从数字环保向智能环保转变,建设支撑科学决策、统一监管、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重庆市环保局抓住三大关键,一是强化空间数据,构建“数字环保”一张图;二是瞄准智能环保,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采集智能渠道;三是立足信息共享,通过多方信息资源共享,节约数据采集成本,提升数据资源价值。
为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我们建立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管理机制和动态更新机制,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系统目标考核,并注重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相结合,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建立业务系统审批成果更新、污染源自动监测实时更新系统,形成了完备有效的数据管理和更新机制,真正让环境数据“活”起来。
此外,我们还积极建设四大平台,促进数字环保向智能环保的转变,建设基础数据管理平台,提升环境数据支撑能力;建设核心业务管理平台,提升环境行政管理能力;建设环境监控预警平台,提升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环境应急管理平台,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打造数字环保推动自动监控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累计投资11.7亿元致力打造“数字环保”,推动监控系统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全省环保部门的信息化能力,而且推进了污染减排、蓝天碧水工程的落实和全省环境质量的改善。
山西是全国的能源大省,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焦化等超重型工业污染严重。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落后的环境监管水平,山西省委、省政府把信息化能力建设作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规划与要求,尤其在2007年出台的《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条例》地方性法规中规定,环保部门有权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企业排污实施监管,对超标超量排放执行行政处罚。这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远程执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是政府监管手段,同时也是污染治理和防治设施的一部分,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山西省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从建设和运行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在建设过程中,山西省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打破了过去“管理靠经验,污染靠眼看,收费靠估算,处罚凭感觉”的格局,全面打造了监控、监视和控制三位一体的监控量化执法体系。
结合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环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山西省下一步将推进环境监控信息整体化建设。通过整合现有监控和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建立集在线监控、监控信息发布、公众参与和环境执法等多功能于一身,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机制,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水平。
建设政府网站突出服务公众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是我国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广东省高度重视环保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以关注民生、畅通民意、公众参与、政民互动为重点,努力将公众网站建设成为政务发布窗口、在线办事平台、交流互动桥梁、公益服务门户。
广东省环境保护公众网站自1999年正式开通运行以来,紧密结合广东环保工作实际,以面向公众、服务社会、政务公开为宗旨,较好地实现了公开信息、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网站功能。
在服务公众、突出互动功能方面,广东省环保厅注重把握政府网站发展的新形势,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理念,体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特点。在整合资源、推进一站式服务方面,我们整合省市环保网站资源,保障了大量业务信息的更新与同步。
目前,广东省环境保护公众网已与环境管理的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系统、主要江河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环境质量管理系统等10多个业务系统连接,确保了环境业务信息的及时发布,丰富了公众网站的信息资源。
太湖平台奠基础环境管理上台阶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湖的环境综合治理,制定了“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的方针。江苏省环保厅把太湖流域环境信息化管理作为重要突破口,开展了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太湖平台”)建设,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与决策中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太湖平台”建设也为全面推进江苏省环境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在太湖治理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要治理好太湖,必须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作体系,形成治污合力;必须依靠环境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建立流域环境一体化监管体系和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信息化在流域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先进的环境信息采集与传输技术是科学治太的基础;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是提高流域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海量数据的蓝藻应急综合分析模型为科学治太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此,江苏省务实创新,以一流的标准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规划高起点,建成覆盖江苏太湖全流域的180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蓝藻预警监测系统,建成50个省、市、县和区域四级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并实现联网;设计高标准,利用多种数字交互技术的集成,搭建流域水环境信息展示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对流域水环境监控信息的集中控制和各种信号源画面的实时显示。
下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以平台建设提升流域水环境一体化监管水平,以平台建设带动环境信息化建设理念的转变,以平台建设推进全省环境信息一体化建设进程。
健全信息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
近年来,随着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推动污染减排和加强环境监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安徽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建设数字安徽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以推进。
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机构,是确保环境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和组织保障。2006年底,安徽省编委会批准省环境信息中心由无级别、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改为正县级建制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2人,为全省环境信息机构建设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安徽省环保厅主动作为,切实加强对市级环境信息机构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将环境信息机构标准化建设与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一并纳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十一五”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市政府分批完成。
安徽省信息机构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着力打造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信息队伍整体水平。一是把环境监控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使信息队伍真正进入环保工作的主战场。二是把环保门户网站建设作为重要窗口,使信息化队伍在稳定中得到提高。三是把环保专网建设作为重要基础,使信息化队伍不断跟踪先进技术。
建设集成系统提升管理水平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
近年来,广东省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原深圳市环保局)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化工作,全力推进“数字环保”建设,不断提升环境管理和公众服务水平。
深圳市环境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从2007年初开始,深圳市启动了“数字环保”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经过近3年的开发建设,深圳市已经建成一套集科学决策、业务管理、自动监控、应急管理、公众服务于一体的环境信息化集成系统。
“数字环保”项目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环境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了环境管理工作水平。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领导重视是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关键;起点规划是做好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坚持高起点规划和总集成管控模式,把好项目需求关、信息共享关、开发质量关和运行维护关;标准化工作是推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我们建立的标准体系覆盖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使“数字环保”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本版发言由本报记者张黎整理,未经发言单位审阅。以上发言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