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些时候举办的“中国经济50人长安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在电子政务中电子是手段,电子政务的关键不是电子而是政务。 吴敬琏说,电子政务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实现政府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其标志项目就是“三金”工程。到90年代中后期,电子政务领域扩大了,许多地方政府开展了对公众的网上服务,通过与互联网联结向社会发布信息,招商引资。1997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提出电子政务是我国当前信息化建设三大重点之一,电子政务由此全面推开。由于它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堵塞漏洞发挥了很大作用,如“金关金税”工程,大大调动了各地政府的参与热情。目前,网络建设特别是内网建设很快,投资规模非常大,一些大城市在互联网设立了网页,作一些信息发布和网上办公,例如网上审批,网上采购,网上报税等,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吴敬琏同时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他归纳为四“重”四“轻”,即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 在谈到重新建、轻整合时,他举例说,不断地报废旧设备、上新设备,其实,一些旧的设备通过改造整合是可以用的,大量的新建设备投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重硬件、轻软件方面,他说,国际上往往是软件比硬件支出大,软件开发不好,整个网络都受影响(国际上软件比例一般占整个网络比重的40%至50%,发达国家甚至达到60%,而我国平均是7%,差距很大)。不仅网络如此,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有些宾馆,硬件是五星级的,服务却只有三星级,造成资源的浪费。 吴敬琏指出,一些地方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造成了一些失误:第一,一哄而起,投资过大。有些地方不惜重金购买贵重设备,花钱大手大脚,而发挥的效果却不那么尽如人意。第二,各自为政,自成系统,互相封闭,不联不通。设备虽先进,却都成了信息孤岛,造成很大浪费。第三,高投入,低使用率。有些机关的电脑、网络设备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视察。 吴敬琏强调,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电子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政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在于手段,更在于体制。要解决这个问题,改革才是关键。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电子政务建设就会出现偏差。比如,重管理、轻服务,这是我们的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由上级领导配置,配置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权力,从信息经济学上说,就是私有信息,这种信息只有少数人即领导知道,这种私有信息就成为权力的依据和资本,在这样的体制下搞电子政务,一定会力求自成体系,阻断相通。这个问题,说到底是前信息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吴敬琏说,电子政务是信息经济的“上层建筑”,要真正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就要跟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通过改革来克服原有体制的缺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