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洪黎明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 2011-04-0115:50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其根本目的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缩短流通环节、沟通供需双方等,帮助农民克服原有的信息弱势,直接对接大市场。

在我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究竟要解决什么根本问题?记者近日就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农村信息化“沙集模式”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汪向东今年以来每月带队赴江苏睢宁县沙集镇调研其农村电子商务开展情况,对此体会甚深。汪向东给出的答案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其根本目的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缩短流通环节、沟通供需双方等特点,帮助农民去克服原有的信息弱势,直接对接大市场。汪向东强调,自下而上式的农村电子商务,将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的

两套动力系统

汪向东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农村电子商务。一种是自上而下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式。前者的特征是由政府主导、国家投入、通过官方机构或者带有官方背景的机构运营的平台来做电子商务;后者是由市场牵引、社会或用户自己投入、农民自发地利用市场化的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这两套电子商务的动力系统不一样:前者是靠政府为主导的外在力量推动农民做电子商务,就是“要农民信息化”;后者则是靠农民自身的动力开展电子商务,它是“农民要信息化”。

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不能不在原来的“公司+农户”的结构中加进“网络”的元素,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农民在对接市场时是否摆脱了信息弱势,集中体现在农民能否在订单和定价上拥有必要的话语权。汪向东指出,既然如此,那么,衡量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败得失的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要看广大农民是不是由此掌握了订单权和定价权,这是衡量农村电子商务是否成功的最根本的标准。换句话说,如果农村电子商务开展了多年,农民面对市场依然盲目被动,仍然被人牵着鼻子走,订单和价格听由别人来定,自己没有话语权,这样的农村电子商务远谈不上成功。

切中要害的

自下而上式电子商务

汪向东分析说,自上而下式农村电子商务普遍遭遇的典型问题,就是“信息化不等式”(即能力不等于应用,应用不等于有效)的挑战。反观自下而上式农村电子商务,农民自发利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信息化应用的效果非常显著。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真正切中了问题要害,并在农村经济的基础结构层带来实质的变化:它在原来“公司+农户”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重要的“网络”要素,让农户在自己家中,就可以直接去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供需双方无需经由第三方中介便可直接沟通,农民在网上与交易对方直接谈订单、谈价格,这就克服了自上而下式经常存在的信息错位问题。农民需要的信息无须先经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或第三方中介,拐个弯才到农民那里,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接市场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效益,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用本文前述衡量农村电子商务的根本标准来评估,两种电子商务的效果孰高孰低,可立判高下。更值得指出的是,农民在家中直接利用电子商务创业致富,其经济社会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它为在信息网络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为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城乡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对比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两种农村电子商务的实践及应用绩效,汪向东也指出,这并非要完全否定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中的作用。相反,他的团队在农村的实地调研表明,即使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在其发展中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问题是政府在何时何处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政府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上,政府在农村电子商务中应该做到“不缺位、不越位”,集中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不要越俎代庖地替农民决策、代市场去干很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凡市场自己可以解决的事情就应让市场去解决,政府不越位;但对于一些市场失灵、农民网商自己突破不了的瓶颈,特别是农民网商明确甚至强烈要求政府出手的事情,比如,针对土地、资金、人才、网络资费、能力建设等问题,政府应该不缺位,要出面帮助协调或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同时不断改善政府对农民网商的公共服务。

汪向东也强调,大力发展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要纠正对农民的偏见。一直以来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要从事电子商务这种高科技的事情还很困难。客观上,农村电子商务相比城市发展滞后,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了这么多年,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实际效果仍不理想,似乎印证了这一偏见。调研表明,虽然对农民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因素是解决农民从事电子商务的内在积极性问题。过去只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动,在村子里建点,培训农民使用电脑和上网,往往成为走过场。农民看不到其用途,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得难,忘得快,效果极差。相反,以“沙集模式”等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式农村电子商务的成功启示我们,只要农民能从电子商务中获得实惠,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在网上开店做生意,服务客户,获得收入,使自己的生活和当地社会发生巨变。只要解决了农民内在动力问题,他们学会了起码的知识,“一指禅”也能开网店,包容性增长的成果很快就能显现出来。

农村电子商务

应“播神火”、“接地气”

对我国“十二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汪向东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播神火”,另一方面是“接地气”。“播神火”,是指“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调整以往相对轻视自下而上农村电子商务的偏颇,大力传播、鼓励和促进发展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为之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帮助农民解决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遇到的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让自下而上的电子商务早日星火燎原。“接地气”,是指“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积极探索,将已有的自上而下电子商务体系与自下而上的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将靠政府主导的外力推动为主的动力系统与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相对接,将悬在半空的农村电子商务落在坚实的大地上,体现在亿万农民的实践中。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十一五”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的政策,包括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改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覆盖、提高各类网络终端普及率、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三网融合”、降低农民从事电子商务的相关资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等。

相关链接:

自下而上式农村电子商务的典型模式

堰下村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江苏沭阳颜集镇,农民自发在淘宝网上开店销售花木,网销规模占到总销售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当地的农副产品面向大市场开展网络营销,在原有生产结构改变不大的情况下,电子商务发挥了作为辅助销售手段的重要作用。

东高庄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河北清河,东高庄村75%的农户自发从事羊绒纱线与制品的网络销售,年网上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有20多家,其中最大的一家年网上销售额平均超过1000万元。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先工业化后电子商务,当地农村的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来利用网络销售发挥助推作用。

青岩刘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浙江义乌,凭借比邻义乌小商品市场及货运市场的便利,一个1000多人的小村子引来7000~8000外地人前来落户开办网店,销售小商品。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电子商务。

沙集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江苏睢宁,发源于东风村,农民自发在淘宝网上开店销售家具获得成功,网销细胞裂变式复制,拉动了加工制造、配件、原材料、物流快递等,形成年网上销售3亿以上的新的产业群。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和产业化,电子商务在“两化融合”中明显发挥了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