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网站推出“圈子”平台 将成为新的社交渠道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有网络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当网络遇到圈子,生活就被衍生出了无数的可能和更多的选择。自从Google+推出了“圈子”概念以后,迅速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很多社交网站甚至是一些门户网站也开始纷纷效仿,在自己的网站上推建了“圈子”平台。如今,“圈子”已经成为继微博后又一个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的名词:

  午夜十二点,高阳在“圈子”中上传完最后一张照片,这是他最近去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一组照片。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带着相机四处去搞创作是高阳最大的乐趣之一。用高阳自己的话说,他自己是一个兴趣和爱好十分广泛的人,而且每个爱好之间的跨度都非常大。除了摄影,他还爱好烹饪、发烧音乐和阅读,因此,他加入了多个“圈子”。每个圈子中都有几十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经常在“圈子”里切磋交流。

  “‘圈子’与微博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微博上发表的内容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而在‘圈子’里上传的东西,只有‘圈子’中的好友才能看到。”高阳说。

  老“圈子”与新“圈子”

  圈子,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是贬义词,意思为拉帮结派,所以,没人敢说自己是属于哪个圈子的。然而,时过境迁,80年代后,圈子活跃起来,成为了一个中性词,一些非正式群体也越来越规模化、多样化。而如今,圈子,俨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社区生活的方式了。

  在互联网产业高度、高速发展的今天,圈子也很自然地随之延伸到了网络。形形色色的“圈子”,充斥着我们的网络生活,甚至有些眼花缭乱,志同为圈、道和为圈,“圈人运动”开始走上网络舞台。

  高阳说,在Google+的“圈子”平台中,“圈人”是单向的动作,有点像微博的关注,不需要“互粉”,也不需要Facebook一样的确认,圈的时候只需要将好友拖进来,被圈的时候会得到邮件和消息栏的通知,非常简单。Google+给出的默认圈子包括:家人、朋友、认识的人,关注对象。这四个“圈子”对人际关系做了最初步的分类,比如你把某个人划进“朋友”圈里,对方可以把你归为“认识的人”,你关注某个名人,以及你并不熟悉的人圈了你,都是可行的。

  “Google+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信息发布者掌握主动权,不仅在浏览的时候可以进行信息流的分类,在发布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圈子,也就是完全可以自定义让哪些人看到什么样的信息,这一点是目前的Facebook或者国内的微博和‘人人’都做不到的。”高阳告诉记者说:“在Google+的圈子中,如你的好友热爱美食和科技,而你关心科技和音乐,你可以将他划入科技的圈子中,在发布关于科技的消息时选择发布到‘科技’圈子让这位好友看到,在浏览的时候,你可以在两个圈子中都看到这位好友的信息,但你能得到的信息,又取决于这位好友对你的了解和划分。”

  “圈子”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真正的“人以群分”,人人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找到另一个自己,不认识没关系,空间有距离没有关系,相似的兴趣爱好或理念想法才是重要的,认同或被认同同样幸福。只要能找到相同点,一个圈子即形成。而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圈子,并加入其中,似乎也在手指敲动键盘的瞬间,变得容易了许多。

  有人说,网络正在成为圈子的润滑剂和推动器,购物圈、交友圈、老乡圈……在阡陌纵横的网络中,圈与圈之间的界限,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交汇乃至重叠的圈子,构成了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后网络时代,究竟加入哪个圈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有几个圈子。

  一个人的三个“圈子”

  单鸿宇,四川成都人,高阳的女朋友,也是一个喜欢玩“圈子”的人。目前,她是她所在的“网购圈”、“老乡圈”和“阅读圈”里的活跃人物。

  “‘圈子’与微博和QQ群不一样。如果你在微博或QQ群上说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很多人回应,但这些回应者大多都是抱着一个看热闹的心态。而‘圈子’里由于都是志趣相投的人,你喜欢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所以,他们的回应往往更有建设性和指导性。”说到这儿,鸿宇指着手腕上带着的八千多元的手表说:“这就是我在网上买的,比商店里便宜了几千元。如果不是‘圈子’里有人给我介绍可靠的网店,我是不会在网上买这么贵的东西的。”

  除了手表,笔记本电脑、手机,乃至于钻戒都是单鸿宇在网上淘的。她说,自己喜欢网购,但以前对网上的贵重物品却从不敢出手,首先是害怕上当,怕卖家收了钱不给发货,或者是发来的东西货不对版。其次,是自己对一些商品不了解,害怕被卖家骗了。而“网购圈”里聚集的都是喜欢网购的人,当你在“圈子”里说想要买什么东西后,很多人都会热情地帮你介绍,在哪里买最放心最便宜,还会将自己的购物经历告诉你,我也会将自己的购物经历告诉给“圈子”里有需要的人。“现在的‘网购圈’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是一本购物指南和一部网购百科全书。”

  大学毕业的单鸿宇随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来到了哈尔滨,虽然工作上十分顺利,但掩盖不了她对家乡的思念,而家乡人那亲切的乡音也成了她慰藉心灵的寄托。她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一个名叫在哈尔滨的“老乡圈”,那里有200个来自成都的老乡。

  单鸿宇加入圈子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圈子”里老乡的热情欢迎,当天晚上,在“圈子”的几个积极分子的安排下,单鸿宇参加了“圈子”里的第一次聚会,她第一次在哈尔滨见到了那么多的家乡人,说着许久不说的川话,听着亲切的乡音,那天夜里,单鸿宇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哈尔滨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来自家乡的温暖的依靠。

  从那以后,单鸿宇的闲暇生活又多了一个安排,就是在“圈子”里和一帮老乡们聊聊家乡的事,或者参加“圈子”里不定期组织的聚餐和郊游活动,单鸿宇说,她到哈尔滨以后,从来没有交过这么多的朋友,如果不是“圈子”,或许她还依然孤独地生活在自己三点一线的世界里。

  单鸿宇和高阳的相识也是缘于“圈子”。在一个阅读“圈子”里,单鸿宇经常和里面的人讨论自己的读后感。一次单鸿宇刚刚看完一本市面上很流行的书,于是在圈子里发表了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可没想到却招来了一个网名为“一无所知”的人的批评。于是,一场网络辩论在他们之间展开,那段时间,单鸿宇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一无所知”又有什么高见,然后在后面跟上自己最新的见解和对对方的驳斥,能言善辨的两个人在圈子里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批驳着对方,可想而知,那场网络辩论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将会是一场多么精彩的激辩了,原本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一段读后感,就在单鸿宇和“一无所知”你来我往的论辩中,引来了“圈子”里的众多网友的围观,一时间,好不热闹呢。

  可是奇怪的是,单鸿宇和“一无所知”却在这你来我往中,渐渐萌生了对对方的欣赏之情,直到见面后,单鸿宇才知道“圈子”里的“一无所知”是高阳。现在他们已经手扣着手出现在“圈子”里网友的面前,成为一对让大家都羡慕的爱侣了。“圈子”这样决定了爱情,人们的爱恨轨迹,从这里始,到这里终。

  “圈子”改变了什么

  以前,在哈尔滨的摄影爱好者中有一个圈子每周三都有成员自发组织的主题聚会,且人数众多,“据点”则由一个爱好摄影的酒店老板提供,聚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流。现如今,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那里的存在。随着“圈子”的出现,圈子已经被这群摄影爱好者人们搬到了网络空间。

  从网上到网下,社交圈子变化的同时,也表现了我们身处时代的变迁。正如一个网络名人的博客中写到的一样:互联网热潮的到来,就如阿兰·德伯顿描述冬季的到来一样,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凡是大的趋势变化,多是“徐缓渐近”的,让我们这些温水里的青蛙,感觉不到水温的升高。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人们不断组成圈子,选择圈子,在自己的地盘营造着圈子。一个人的圈子是自我的圈子,很多人的圈子是大家的圈子。网络的圈子,实质上是由过去交友的单一化转变为圈子的群体化。正应了《无间道》里面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此,有人的地方也就有圈子。人总是要适应潮流的,况且,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于是,“圈子”在迅速膨胀,人们开始了“钻圈运动”,“钻”多了,累了,“圈子”终究没有可能涵盖所有的需求,但是人们还是在继续地钻着,自己的“圈子”、别人的“圈子”。

  “亲友圈”、“游戏圈”、“同学圈”、“同乡圈”、“媒体圈”、“同行圈”、“球友圈”、“企业圈”、数不完的圈……的确,“圈子”太大也太杂,可谓是“茫茫圈海无处寻”……网络的普及,网上找朋友已经成为一个人社交必要的一个渠道。

  “圈子”,让一切复杂的都成为了简单,让原本简单的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