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源:六盘水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共六盘水市委关于制定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六盘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中国共产党六盘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就制定六盘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一)“十五”时期的显著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1.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约185亿元,年均增长13.7%,2005年比2000年翻了一番。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五年打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煤电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绩,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城乡的力度不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全市各族人民精神振奋,积极进取。“十五”计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面向未来,六盘水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二)“十一五”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市面临着较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发展形势继续趋好,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建、拟建的一批大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将为我市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为加快发展积蓄了力量。今后五年,将是六盘水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黄金时期。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加快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凸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仍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对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逐步解决,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新的突破。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快则快,敢于超越。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生态立市、项目带动和城镇化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发挥资源、区位和大企业相对集中等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发展以能源、重化工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资源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00美元以上,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基本建成重要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农村面貌有较大改善。

 
(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动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良种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粮食高产示范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强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巩固提高烤烟、油菜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马铃薯、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注重通过发展林业和乡村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培育及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的统筹协调,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三)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为重点,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采取项目带动、易地搬迁、长期救助等扶贫方式,因地制宜地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等工作,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带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投入,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扶贫开发资金,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组织对口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新路子,推进开发式、开放式扶贫。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帮助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提高生活水平,建立抑制因灾、因病等返贫的长效机制。


(四)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新增的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要向农村倾斜。加快以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落实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政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农科教结合;推进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体站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茅草房改造,不断改善村容村貌。


(五)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逐步完善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继续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

四、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一)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继续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全力推进煤化工发展,做大做强冶金和建材工业,积极发展高载能产业。坚持保护性开发的方针,改造提高现有煤炭生产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安全、高效、标准化矿井,提高原煤入洗能力。加快在建电厂建设,积极争取后续电厂建设项目,巩固和提高“西电东送”重点电源基地地位。把发展煤化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向深加工转化,积极推进煤焦化、煤液化、煤气化、煤层气开发。支持冶金和建材工业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行名牌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做大做强。充分利用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环保、节能、循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解铝、电解锌、电解锰、工业硅、铁合金、电石等高载能产业。


(二)积极培育后续产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以玉米、马铃薯、生姜、核桃、茶叶、畜产品、中药材等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轻工业加快发展;在高载能产品的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的突破;注重发展制造业;力争在新材料、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加快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鼓励产业集中发展。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重点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推进家政、维修、护理、保安、环卫等便民利民服务和法律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安全评价、救护、检测、检验、会计、公证、律师、经纪、代理等各种中介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加快市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对服务业的引导性投入和政策扶持,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标准化和就业比重。积极引进有竞争力的国内外服务企业。积极推进营利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后勤服务设施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培育旅游业,把加快景点保护开发与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地域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结合起来,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的后续产业。大力推进“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产量不减、市场不丢、扶优汰劣、上大压小、渐次调整”的方针,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强地企共建,推进强强联合,争取在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上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五、加快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打造“中国凉都”品牌,推进市中心城区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支持红果、平寨向中等城市发展;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生活环境适宜、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强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城镇供气普及率和垃圾污水处理率。加强社区建设,发展城市经济。改革影响城镇健康发展的财税、土地、行政管理、户籍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实施非均衡推进战略,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做好城镇规划,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经营和管理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


(二)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抓好镇胜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水城至兴义高速公路和市中心城区高速环线建设,形成“一横一纵一环线”的公路主骨架。建成一批二级辅助干道和市公路枢纽中心及一批城镇客货场站,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强化公路管养,形成安全畅通的公路运输网络。建成六盘水至沾益铁路复线,争取开工建设南宁至昆明铁路复线,以六盘水客站换边、新建六盘水货场为重点,配套完善六盘水铁路枢纽,围绕重化工基地建设专用铁路运输线。形成南下入海、北上入川、东进贵阳、西连云南的快速通道,巩固和提升六盘水在川滇黔桂“四省立交桥”的地位。开工建设六盘水支线机场。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双桥水库、白河沟水库、岱瓮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实施一批以“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工程和小型水库建设,分期分批治理病险水库,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镇供水、农业灌溉、防洪排涝等问题,初步实现全市城乡经济发展供水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控制开采地下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市中心城区至各县(特区、区)的长途光缆干线建设和有线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扩大城乡有线和无线通信覆盖面。坚持资源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强力推进电子政务,加快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构建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发布和使用的规范机制,努力完善信息网络,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息技术运用,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提高全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逐步实现市、县及部分乡镇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主要业务工作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和政务信息公开化。建立电信普及服务基金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普及农村电信和邮政服务。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把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降低生育水平。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强化鼓励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继续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和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发展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贯穿到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引导全社会厉行节约,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一批项目,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争取把六盘水列为全省重化工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加大对粉煤灰、钢渣、煤泥、煤矸石、废气、废水等废物的综合利用力度。


(三)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占补平衡制度,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盘活和整合存量土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鼓励建设项目多用坡地、闲置地和非耕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坚持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保护和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对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督管理,合理开采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切实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四)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禁饲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抓好源头入手,减少污染排放,推进清洁生产。对新、改、扩建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在制定及实施各种开发和发展规划时,严格实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利用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加大以市中心城区为重点的污染企业治理力度,实现城镇周围、主要河流沿线和主要公路沿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争取国家和省对一江两河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加强采矿和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监督,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控水平和处置能力。加大对矿山生态的修复与建设,积极预防和治理地质沉陷区的地质灾害。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地质、水、大气、声、辐射等综合环境逐步优化。

七、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合理布局、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双高”普九目标。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义教工程”,市中心城区、平寨、红果及其它有条件的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六盘水矿业学院,在六盘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基础上申办六盘水师范学院,加快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素质师资人才,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继续增加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推进科技进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力度。引导和扶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和普及力度,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探索建立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总量增长、结构改善和素质提高。加强后备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妇女人才和党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市场体系,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相结合,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完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重要产业、重大项目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建立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业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八、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行政监管机制。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机制,抓紧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支持国有大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大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后勤服务改革;加快大企业兼并、改组、改造和企业管理,支持企业参与地方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切实为大企业搞好服务。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业务、法律等方面的素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信息服务和项目引导,激活民间资本,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促其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四)深化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和其他各项改革。合理划分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利用项目融资、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措施,促进企业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正确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建设,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规范税收征纳行为。支持金融系统加快改革,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建设,稳步发展农村金融,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五)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树立“诚信六盘水”形象。坚持依法行政,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招商引资机制,完善统筹协调、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营环境和人居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促进引进项目到位资金持续增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内外合作与竞争。加强与友好城市、周边地区和省内其它地州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继续推进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贸易洽谈活动。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促进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建立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增加就业培训的投入,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搞好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继续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改善创业和就业的制度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保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把失地农民、农村特困群众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突破口,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落实国家调节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加强管理和再分配手段,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


(三)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以疾病预防和农村为重点,加大医疗资源整合力度,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提高医疗救治和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社区医疗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大农村卫生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加大社区和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健康素质。


(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快推进市体育活动中心、文化科技中心为主的“五馆三园两院”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造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发掘地方民族文化精华,培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对黄赌毒和非法出版物的打击力度,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实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产业化改制,加快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网络的建设。

(五)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切实抓好以煤炭为重点的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建立安全生产救援体系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监督管理,大力减少交通事故。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切实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等的市场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做好地质、洪水、冰雹等灾害的预防工作。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建设好村级和社区组织活动阵地,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设诚信六盘水,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安全,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十、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重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兢兢业业地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贯彻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加强法制建设,做好普法工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增强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政企工农关系。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的战略任务。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和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设施的投入,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


全市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满怀信心、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实现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