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熠
云计算是能够提供动态资源池、虚拟化和高可用性的下一代计算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式、虚拟化、动态的可扩展性、灵活性。云计算管理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按需计算”服务。方兴未艾的云计算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即成为IT圈最热门的概念,它也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要重视的IT发展趋势。
和具有或政策优势,或资金优势,或体制优势的一线城市相比,电子政务总体水平不高的二、三线城市如何在云计算背景下谋求发展呢?
笔者通过对二、三线城市电子政务、云计算的现状与一线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发现,注重总体规划,发挥后发优势,或许可以独辟蹊径。
目前,有先发优势的城市将云计算应用于电子政务项目,目前尚处摸索阶段,并无大规模成熟经验。全国云计算电子政务项目只有成都的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和北京朝阳区的防止住户一氧化碳中毒的远程监控系统实施的比较早,运作比较成功。除此之外,全国目前尚无大规模的云计算电子政务应用项目。
在去年下半年上海和北京相继出台“云海计划”和“祥云工程”计划后,曾有业界专家指出,由于缺乏对云计算的系统性认知和思考,中国在技术研究、产品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陷入人云亦云、不切实际的盲目模仿中。通过近十年来中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许多国外公司已经谙熟我们的行为规则,他们一直在试图通过热炒一些概念来影响各级政务部门的决策导向。因此,二、三线城市的云计算电子政务项目更应“三思而后行”。
这个“思”就是指要做好规划设计。要广泛、充分的掌握、借鉴和吸收已有云计算电子政务项目的有效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本地区的既有优势,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状况,本着“够用为主,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中要突出试点城市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不成功之处要避免重蹈覆辙的思想。规划还要注重云计算的应用要由电子政务作先导的理念,同时注重可操作性,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削足适履,要让云计算真正助推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
通过对一线城市云计算发展情况的汇总可以发现,现阶段,无论中央有关部门还是各试点城市,投入云计算建设的热情很高,却都忽略了云计算立法研究。回顾“十五”、“十一五”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电子签名法》和《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都曾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三线城市应该重视起这个被忽略的部分,做到规划和立法两手抓,两手硬。着手以云计算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法规研究起草工作,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定本地区云计算发展的组织架构、资金保障、信息安全、准入门槛、行业监管等相关内容。要充分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如果二、三线城市中有几个城市能够在立法方面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出台云计算地方性法规,那么对于云计算机今后的发展贡献,要远大于做几个应用项目。
笔者以为,通过制订规划,订立地方性法规来理清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体制问题,机制问题,二、三线城市极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