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今天,在成都,食客可以在“城市云”中追溯所食用的每一块猪肉的源头;在江西,约500家试点医院已经通过无锡云计算中心的云服务来维护患者信息。这种建立在“城市云”基础上的云中之城在未来三年内或将超过10个,并形成网络,变成一朵有基础、有应用、有效率的中国祥云。
“从云计算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思想解放。”
对不了解成都云计算中心和无锡云计算中心的人来说,曙光总裁历军的这句话似乎有些夸大其辞。然而,成都和无锡的政府却认为这句话恰如其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城市云”,开始向云中之城发展的成都和无锡不约而同地大幅度加大了云计算投资的力度。成都云计算中心的第三期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无锡云计算中心的第二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2009年12月,成都云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时,国内还没有过以这种模式建立的中心。今天,成都云计算中心做到了让政府满意、让公众满意、让企业满意。”历军用举例来说明这三方面之所以满意的理由:“之前,政府每个部门都需要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数据中心,需要人力、资金来维护。把这些信息系统放到一个统一的大平台之后,公务人员可以更多地把精力放到将应用考虑得更周全、更人性化上,省了好多心。开始,成都政府的一些部门对这种做法还有些排斥,一年之后,这些部门开始说这个平台多么重要。说到对一般市民的益处,成都云计算中心的一个应用给我很深的印象。买了一块猪肉以后能够追溯到这块猪肉来自于哪头猪,它来自哪个养猪场,吃了什么饲料等一系列信息。这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给公众带来的便利。对中小企业来说,一个几十人的小公司建立自己的IT部门和信息系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通过云的方式为它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能满足它简单的需求,也是很好的。”
也许成都成了“城市云”的试金石,让“城市云”放出了自己的光芒,也坚定了曙光发展“城市云”、建设云城市的决心。9月19日,曙光在北京发布了以“城市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云计算战略。
城市云是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它以城市云计算中心为主要载体,统筹建设和整合区域内分散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并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城市云’的出现,是城市发展的诉求。”历军表示,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无锡为代表的一些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特点是,有一定的人口基数和较好的GDP规模、一定的信息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较好的政府信息化基础,发展云计算的意愿较强,同时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多数行业没有建立行业云的必要性。对这些城市来说,当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时,通过云计算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保持城市经济活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曙光的“城市云”蓝图究竟如何规划,又靠什么样的技术基础来支撑呢?在“城市云”建设中,政府、软硬件企业又各该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呢?
“城市云”与“云城市”
毋庸置疑,建设“城市云”的目的,是要在它的帮助下,让云中之城更加美好。不过,建立“城市云”的需求真的非常迫切么?也许,成都和无锡数十倍增长的计算能力需求可以说明一切。当每个城市通过集约化的云计算释放出精力来着眼于服务类应用的开发时,这些开发出的应用又会刺激公众使用云计算的需求。最终,这些城市云形成的网络将通过协作带来更高的效率,让云中之城有一个更扎实的根基。
50倍的应用需求
“在无锡,‘城市云’上已经在运行电子政务服务、永中的办公服务;江西有约500家试点医院已经部署了医疗云服务;另外,游戏测试、云存储等服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曙光副总裁邵宗有
目前的云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呢?“实际上,很多云应用,如办公等,由于受到网络的稳定性、带宽等因素的制约,还不能真正达到用户需要的服务水平。”历军坦承。
不过,即使在受到网络等因素制约的情况下,云计算的需求依然在快速增长。记者了解到,2009年12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成都云计算中心一期建设规模为2000个CPU,二期扩展至超过1万个CPU,而计划中的三期将把计算能力扩展至10万个CPU;2010年11月正式开通运营的无锡云计算中心更是希望在二期工程中一次到位,将原本5000个CPU的计算能力扩展到10万个CPU。即使不考虑单处理器计算能力的增长,其计算能力也各增长了50倍和20倍。
数十倍增长的计算能力已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云计算需求的增长。那么,在这些平台上运行的,究竟是哪些应用呢?
“一些复杂应用还需要若干年来完善,以达到用户理想中的应用体验。但是,对一些简单的应用来说,现有的条件已经足够了。例如,网盘、相册这种简单的数据存储应用已经有很多用户使用了。当这种服务面向公众开放,有几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在使用时,就累积成不得了的一个数字。”历军介绍,“例如,一个城市可以给每个市民一个公共E-mail地址和一个个人空间,由政府将一些信息实时推送到市民的个人空间中供市民浏览;一些推广一卡通的城市可以让用户在网络上进行水电费的查询和缴纳;慢慢地还可以建立一个个个人数据库,让市民随时查阅自己的社保情况、医疗记录等信息。这些单个应用的数据量都不大,在目前的环境下也很容易实现。”
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已经投入使用的应用包括能让市民查询到购买的猪肉来自哪个养猪场、经哪个企业加工等的整个生产流程的成都市食品安全溯源系统;让不同医院能够共享病人健康档案,免去病人因需要转院时遇到的麻烦,并能调动多个医院进行协同诊断的成都市区域公共卫生系统等。而无锡已经开始为江西医保通试点提供后台服务,为无锡停车位的管理提供智能化服务,并为永新视博、创新工厂等企业提供了计算资源。
让“城市云”形成网络
“一个个云计算中心独立剥离开来,作用就打了很大的折扣。我们希望在更多云计算中心建成后,将它们连接起来,互为备份、信息共享,起到协同效应。”――曙光总裁历军
城市云能为政府的工作和市民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开始获得更多地方政府的青睐。“未来三年内,曙光计划建成10个以上的城市云计算中心。”不过,历军的着眼点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云计算中心,而是希望基于这些“城市云”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云计算系统。
实际上,云计算并非在什么情况下都划算。云计算需要有足够的用户数量才能提高利用率,因此,多个云计算中心的计算资源和用户需求整合后会带来更高的使用效率,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城市云”也并不一定仅仅覆盖所在的那个城市。“现在正在运营的‘城市云’计算中心之间其实已经有了非常紧密的配合关系。例如,成都云计算中心有一次接到了四川某油田的计算任务,但没有足够的空闲计算能力,就将这个任务放到了无锡云计算中心。对用户来说,这个过程是不可见的,具体哪里进行的计算对用户并不重要。现在,我们在中心之间的调度还需要人工部署,未来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不同中心间任务调度也可望达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另外,目前这两个中心也会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互备,将来则可能在更多中心之间实现多备。”历军介绍。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建成的成都、无锡和深圳云计算中心外,重庆、哈尔滨、郑州、南京、宁波等城市也已经开始建设云计算中心。随着云城市的不断增多,形成协同效应也为期不远。
集约的威力
“一个城市的云计算中心如果建设的好,这个城市里其他的数据中心基本没有太大作用,不需要各个企事业单位再做自己的计算中心,就能满足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计算能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