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控物联网技术 创新应用服务与发展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9月29日消息,2011中国计算机技术大会于昨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中国计算机技术大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一年一度的品牌盛会,致力于“全局化、专业化、实用化”。当日下午,移动互联网开发者论坛、物联网技术论坛、云计算技术论坛三个平行论坛同时召开。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应用产业本部副总经理、中国物联网推进联盟副理事长王恩勇先生应邀出席此次物联网技术论坛并发表演讲,王恩勇表示,再好的技术必须要推动应用,从政府层面来讲,一直在强调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实际上重点要解决好应用、技术、标准、政策、法律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一个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是从应用入手,以应用来推动和促进技术的发展。另外,形成相应的行业或产业的标准,最后从政府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再上升到法律层面。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应用产业本部副总经理 王恩勇

以下是演讲实录:

王恩勇:大家下午好,在我演讲之前我先简单的有一个介绍和一个说明。这也是去年五月份同向对整个同方的架构来进行调整,现在分为十大总部和两大公司,十大本部主要是按照产业来进行划分,现在主要是四大产业领域,第一皮是绿色能源。第二块是三网融合。第三块俯佑神舟,第四块是智慧城市。我们目前定位作为整个物联网产业领域的系统集成商和核心产品的提供商,我们目前从去年开始推广我们的智慧城市的业务,这是对同方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会议叫中国计算机技术大会,如果没有转化的技术技术就没有生存空间。从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力来讲,他肯定要以应用来带动和促进技术的发展。

我今天主要会简单介绍一下整个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另外介绍同方作为物联网这一块建设的实践者和积极的推动者,关于物联网技术的一些积累和在应用方面的一些创新。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未来物联网技术所面临的挑战。

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给各位介绍一下,首先就是来介绍一下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刚才张秘书长那边实际上从整个宏观的角度来讲,经过这两年我国物联网发展,可能大家目前应该说面临新的困惑,从开始大家对物联网的炒作,到大家更为理性的思考。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实际上道理也是一样,第一企业要生存,第二要盈利。再好的技术必须要推动应用,我在这简单回顾一下咱们国家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当然这些现状可能在半年或者一年前提出来了,但是我们站在更为现实的角度可以重新的来进行思考一下,从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划分来讲,有的分为三、四、五层,这个是三层,整个物联网会涉及到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目前相对来讲比较成熟了,有一些相对来讲还是处在一个不断的研究和开发过程当中。从2009年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差不多两年多了,大家红红火火或者是一种炒作,实际上经过这两年多的发展,虽然说这些问题一直是有,但是问题后面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问题后面的原因根源在哪里呢?大家也不妨去思考一下。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几个方面需要进行思考。第一,从政府层面来讲一直在强调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实际上重点要解决好应用技术标准政策法律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产业的发展首先肯定是从应用。第二,以应用来推动技术和促进技术的发展。另外形成相应的一些行业或者说一些产业的标准,最后在去从政府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再上升到法律层面。

这五个方面是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以应用作为驱动,以应用带动相关下面的一些发展。但是在进一步来讲,怎么样去驱动这种应用,从物联网概念也好,市场或者产业出现以来,实际上大家也一直在讨论,也一直在探讨,包括前一段时间跟北京市相关的领导,包括一些专家也在讨论问题。大家也知道北京市包括信息化的建设,包括物联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2009年2010年发布了很多感知北京的示范项目,保证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拿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作未来北京市物联网发展的试点。经过这样一年多的试点、示范和规划,之后现在对政府来讲也实际上面临着困惑。发布了这么多示范,或者说制定出来规划了,对于老百姓或者对于最终的用户,现在大家是不是真正的去了解物联网,大家是不是真正去感觉到和感受到物联网就在我们身边。在座的大家都是作为业内人士,一提物联网肯定知道。我们比如说在马路上拉一个非业内人士问物联网怎么回事,也可能说不清楚或者从来没有听说过,就是说没有让普通的老百姓和普通的用户感受到你物联网确实能够带来好处,实际上就证明我们包括政府包括企业来讲,从应用这个角度来讲,就应该说没有做到位。我们一直在强调应用,怎么样去以应用拉动产业的发展。刚才赫建营讲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怎么通过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这一点作为同方来讲一直座谈所。

我们也可以去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例子,打一个比方,像日本和韩国,可能会在某一个行业相对来讲做的非常精。比如说交通这一块或者车辆这一块,做深作精,把动作进行分解,实际上这些直接跟咱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是直接相关的,这样让老百姓能够确确实实感觉到物联网带来实惠了。

上午我去另外一个地方参加了一个论坛,关于智慧民生的高层论坛,我觉得那个论坛相对来讲会更切合于咱们目前物联网大家所倡导的发展,他是抓到了民生这样一个切入点,怎么能够通过物联网的一些新技术,能够跟老百姓所关心的一些话题紧扣起来。

大家知道现在咱们国家从中央这个层面来讲也在积极的推动所谓的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这主要是从整个国家的维稳和政权的角度来出发,慢慢的去隐身出来怎么样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去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

站在信息化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借物联网相关技术,去真正的为老百姓,为居民提供这种公共服务,进而逐步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所以说如果没有把老百姓或者是最基层的居民和用户本身纳入到我们整个的物联网所谓的应用中来,实际上走不到那一步,说明我们应用是没有做到实处,这是反过头来现在目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刚才张秘书长也在谈关于模式的问题,应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实际上需要靠一种比较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去拉动。关于这一点,同方也做了一些探索。当然今天主要的话题不是在模式,而是在技术的发展方面和应用方面,,不能可以另外去讨论模式。比如说现在前期跟中国移动合作,刚才看了中国移动的物流,我们参与了运营,这样直接去参与市场那边把一些物流公司,货运公司纳入进来,通过运营保证这种公司能够正常运转。

我们在无锡成立了公司,主要是做精细化农业这一块,我们跟当地政府大家一块进行合作,通过建立一个运营平台,这样的慢慢的能够带动所谓这种应用和当地产业的发展。

如果不把这种运营模式讨论和探讨清楚,实际上最终我们应用还是落不到实处。现在很多企业也在做一些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可能会超脱本身信息化或者智慧城市的界限,也有可能政府给一块地你们做房地产了,当然那也是一种良好的运营,可能是脱离了我们今天物联网这种运营模式的范围。我觉得从应用这个角度来讲必须要解决第一你的最基层的老百姓,如果他的需求没有相契合,你的应用落不到实处。

第二,没有一种好的运营模式,我们的应用也是落不到实处,这是经过两年来物联网所谓的发展,作为企业来讲我们的一点感受。

从整个物联网技术发展角度来讲,这里有一张图,原来互联网时代强调人机对话,就是人和计算机进行对话,电脑和机器能够把人所输入的一些数据来进行采集、收集、分析、处理,来进行管理。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上慢慢的未来的社会是会形成三元的世界和社会。咱们国家在强调和谐社会,未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讲也在强调人机物和谐的发展,使人物包括信息世界这三者的共生。原来咱们物联网也在强调物,物物相连叫做物联网,慢慢的也必须把人机对话这一块全部的统筹在一块,这样可能是将来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和中技的愿景。

从整个物联网技术发展路径来看,这个说白了很多学者提出来了,我们反过来可以看一下目前来讲,我们处在信息汇集阶段,包括刚才说展现的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四层架构里面,也主要从信息汇集这个角度,它会牵扯到很多的技术。但是随着需求和应用的不断提升,会从协同感知,以至于发展泛太的契合,尤其是到泛太契合的契合。当然在这阶段会牵扯到更为领先的相关的技术,比如说一些泛太易购网络等等各个方面,更为高级,更为高层的一些技术。这是我回顾一下目前我们国家技术的发展,包括将来的一个趋势。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同方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一些积累以及应用的创新。同方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主要是分为五层,感知、接入、网络集成和应用,这五层所完成的事项是不太一样,感知主要是完成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接入是完成各类设备网络的接入,网络层原来所谓的三网融合之后,完成远距离的传输。支撑主要是作为中间件,包括我们同方做的平台,应该是属于一种支撑。这对下主要是对网络资源进行认知。大家一直说云计算,主要在这跟物联网能够充分的结合。最上面应用层是完成这种服务管理和呈现,我们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主要分为五层,刚才简单介绍一下同方的业务领域,其实我们同方在这几层里面都会涉及到。比如说感知层,专门有一个微电子本部做芯片,做RFID的开发,包括二代身份证里面的芯片,同方作为四家入围单位之一。网络层跟中国移动合作,移动的平台也是委托我们开发的。包括支撑层有自己的平台,应用层也有面向十几个行业的应用系统。

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本身物联网这个技术是可以从垂直或者水平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或者是从点和面可以分为点和面,还是按照五层大家可以看一下,所谓点就是纵向的垂直的来进行划分,面就是从水平,一个平台的角度来讲。从垂直这个角度来讲主要是集中在两端,就是感知层和应用层,感知设备相对来讲都是点对点的,都是垂直的。从应用这个角度来讲,它按照行业的不同特点本身行业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说行业的应用也不一样。从两端来讲应该是属于垂直的问题,从中间这三层来讲,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面的问题,水平的问题。从网络层的角度来讲,把各种传感数据,传感器所收集上来的数据,通过网络特别是随着现在3G网络的不断发展进行整合,整合到一块。这一块网络层目前随着我们国家像3G和4G不断发展,应该说在技术方面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从面的角度来讲,支撑。所谓的一个平台的技术,刚才主持人也在强调,实际上现在目前平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成为物联网在技术方面能够是否推动这种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方也认为这一块是作为整个物联网产业链里面的核心和关键。我们也在致力于支撑层的开发和研究,包括我们的M2M的平台,同方从2003年开始开发了M2M平台,包括2009年中国移动委托我们下面的公司委托中国移动M2M平台,现在已经参与它的运营。

本身我们下面北京同方软件也是在致力于M2M平台开发,这个M2M平台主要是从智能楼宇和工业控制来发展过来的,本身这两大领域,原来主要是通过一些传感器来收集一些数据,现在反过来是属于物联网的应用。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到泛太阶段,可能人这一块要纳入进来,在M2M的开发,我们现在也在考虑能把人机不光是传感数据,包括人机数据也将来都要纳入到这样平台中来不断去丰富我们平台的接口,这样作为最顶层的行业应用的技术。

刚才我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讲一下同方在物联网方面的一些积累,主要是讲了对技术的认识划分,包括我们的M2M平台。我现在补充一点,我对垂直和水平的划分问题,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去延伸到产业,你专著于做哪一块可以借助于那种划分,有一些是侧重于做纵的,有一些是做横的,对一个企业来讲不可能是垂直跟水平什么都做,这有助于对产业的定位和产业的划分。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讲,我刚才讲到同方本身现在10+2的模式,我们也涉及到物联网这一块的部分非常多,基本上涵概了整个物联网产业链。我们有专门做RFID和芯片的,从网络提供商来讲,我们跟中国移动在重庆成立了同方合智,这主要是做智能家居的运营。

软件应用开发,同方软件做M2M平台的开发和一些行业的应用,我们下面参股公司主要做应急这一方面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从集成的角度来讲,本身同方具备强大的设计和继承能力。从运营的角度来讲,我刚才讲的包括跟中国移动和跟一些地方政府的参与,大家一块成立一个公司作为一个运营的平台,这个我们目前来讲也是在积极的参与和探索。

从物联网整个产业链所涉及的几个环节来讲,同方都在积极的去参与。从物联网核心业务来讲,尤其是对于我们物联网产业本部,我们的业务来讲,我们经过不断的去梳理和结合我们原有的一些积累,我们虽然从去年年初提出了所谓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涵概的面很广。

比如说IBM主要集中在六大领域,像其他的一些公司可能集中在本身那些领域,我们同方也不可能做大而全的东西,我们根据我们的积累提出来以城市的运行体征管理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业务。我们借助于物联网相关技术帮助政府,帮助用户保持城市或者一个区域正常高效有序的运转。

为什么提出来这样一块业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从咱们整个宏观环境来讲,政府的职能要转型,从管理型到服务型转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这有一个数据,截止到2009年我们国家城市化率是46.6,到现在已经不止了,已经突破50%了,6.2亿城镇人口,是美国人口的两倍,为什么大家非常看好中国的市场,人多或者说中国的城市人口是逐渐的加快。

当然也就带来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所以说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专门有一段强调到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建设,要严格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不断的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从中央和国家的层面来讲,也非常重视这个城市管理问题。当然从政府信息化角度来讲,回顾二十多年电子政务的建设,我们国家也从重硬件,重基础设施慢慢的向软件应用,一直到现在这种系统整合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从宏观环境上来讲是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从本身信息化和物联网发展应用需求来讲,实际上现在也是统筹进行考虑。现在可能物联网更侧重于监测、监控,但是随着信息化不断的发展和政府智能转型,信息数据不断的进行整合,集中来进行处理,慢慢的所谓站在全局一盘棋的角度,为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相应的服务。

从本身应用的角度来讲,现在目前整个站在城市或者站在一个区域的角度,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城市运营体征这一块业务宗旨首先是从政府所倡导的三保的基本目标出发,运用我们DCM战略,我们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把物联网分成三层,感知、传输和管理这三层,最终帮助政府,如果出现公共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反应能力。当然物联网是一个产业,也帮政府提供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也能够对这种提升城市的品牌和提高城市的形象能够有所帮助,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和一个建设宗旨。

同方目前的建设内容来讲,我们主要是围绕城市的三大应用,第一个是在线监控,第二个是应急,第三个是数据资源。当然是以我们的M2M的平台作为一个支撑,面向目标市场,我们归纳1+8+4,1主要是政府,我们可以帮助他做应急,做数据中心,八个行业。四个领域,这一块作为重点和拓展发展的市场。这三个层次也有一个比喻,我们称之为中间这一层是整个业务的作为,我们同方能够触及到的领域和市场,我们同方在物联网这一块核心业务,我们的一个定位以及我们的一个内容。

下面我结合去年做的一个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刚才我讲的,包括我们M2M平台,包括我们的一些积累和技术方面的积累。通过一个案例来给大家能够展现一下。我们是从去年年初就跟龙岩市政府签订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去年已经把整个龙岩市十二五物联网规划做完了,今年我们正在做实施。实际上这段文字在去年已经写了,写的相对来讲非常早了。这段话还是很落实的,我们当时考虑发展物联网是从产业和应用这两个方面,从产业角度来讲,龙岩本身是属于闽西,从福建省的角度来讲它的经济和地位等等方面比起厦门、福州、泉州并不是占非常大的优势,单纯从产业角度来讲不具备条件,我们是在应用方面来寻求突破。

当然前期在物联网和信息化有一定的优势,包括公交、安全生产,信息中心等等研了很多系统,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他未来五年的发展统一进行规划,做了三期的规划,重点分步骤有选择的重点进行突破。实际上重点是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方面,包括应急平台,包括数字城管。从民生的角度来讲考虑的会更多,比如说公家的综合服务平台,社保卡,包括居民的健康信息系统,包括食品溯源,包括物流等等这些主要是从民生这个角度来进行考虑。

另外我们也提出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这个是当时帮助他去做的规划里面的背景。

从建设原则来讲,我们按照我们的五层,每一层建设本身原则也不一样,从最下面按照标准和规划,根据业务的需求逐渐的去开展这种工作。说白了上海的传感器没有用,没有需求,上了都白上用不起来,所以必须要以需求带动下面最底层的建设。从接入层来讲要统筹管理和规划,要把各网络运营商统一提供服务,我们统筹规划,适度集中,共建共享,从支撑来讲帮助他建全市统一的支撑平台,各个单位共同使用,从应用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根据业务的需求规划和建设。这五层本身所实施的目标和建设的原则是不一样的。这是当时帮助他做的规划的总体架构图,也是按照我刚才讲的五层进行规划的,通过帮助他做物联网总的平台,能够使建设成本降低,我们测算降低20%,给市政府领导提供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和结算平台。

刚才智慧龙岩规划去年年底做完了,今年正在做一期实施,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整个大的支撑平台的建设。第三,三个行业的应用。第一个是政府应急,第二数字城管,第三陆地港,这主要是侧重在物流,大家知道龙岩是一个内陆城市,所有基本的货物的出口、进口是在网下,他想把将来货物的出关入关在当地进行办理。

下面拿应急管理作为一个例子来说一下,我们帮助他正在做的中间的支撑平台,我们也是借鉴了咱们北京市应急管理的物联网的应用,1+1+8的模式,本身北京市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同方也是作为四家技术支撑单位之一,帮助应急办包括经信委做了前期的实施方案,这个是跟咱们北京市基本上是相通的。

应急管理信息接入模式主要有几种模式,第一个是静态数据,这可以定期同步从下边各委办局包括区县定期同步的能够传到支撑平台上,通过支撑平台再到信息库和上面应急的数据库里面去。

从动态数据来讲根据不同的权限和确定不同的需求可以实施,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传输,也是从下面委办局到各区县,也传到支撑平台来分别再往上进行传递。

从系统的接入来讲,本身我帮助他做一个决算信息服务系统,有的系统建好了,我们把应用系统也都连到支撑平台上来,支撑平台在我们接入到决策信息服务系统,之后在和政府应急平台进行有效对接,这样可以更好的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

从数据和物联信息共享角度来讲,我们从上到下,从应急的数据库,通过支撑平台能够分别下到各委办局和区县,当然这是从上到下。我们也可以横向的来进行传输,各委办局和区县数据借助支撑平台横向进行共享。这个相关各委办局包括区县的页面也可以整合到支撑平台上。从这也可以看出通过中间这个支撑平台打破了大家长久以来一直所说的信息孤岛的问题,也就是说打破这种信息壁垒,信息孤岛,实现委办局和上下之间的信息的接入和信息的共享。

从效率上来讲,我们的目标也是1+1+1的模式,我们最终目标能够帮助政府所谓管得住,数据能够上得来,把系统能够整合,并且能够让领导看得见,进行全过程的常态化的管理,实现关口的前移。这是我们结合M2M平台技术的积累,在什邡市那边所做帮他做的整体规划,包括目前做的建设,在这跟大家一块分享一下。

最后简单看一下未来物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挑战很多,困惑也很多。从同方或者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物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前期或者原来在物联网提出之前,可能大家更关注于感知或者说传感的技术。另外更关注于单个传感或者是局部的传感的一些技术的开发。但是如果等那些问题解决之后,可能会下一步面临一个数据的整合和数据的处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海量数据的处理是未来物联网大集成,实现人机物核心共生的未来的核心和关键。

其实IBM也投入大量的人员和能力、物力,专门针对海量数据处理做一些大量研究,他们实际上在这一块相对来讲看的更远,更准一些。从国内企业来讲,我们也觉得这一块是作为将来制约物联网在技术方面的整合和集成的一个关键。这中间会涉及到技术,大家知道本身这种物联网的数据跟互联网的数据不太一样,本身物联网数据是具有五性,比如说异构性,海量性,时效性,时空的敏感性,安全性。这五个方面的特性跟一般互联网的数据跟其他的数据所不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身他会牵扯到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比如说一些基础的软件,这里面包括一些应用和中间件的应用,包括云计算的技术,还有时空数据的管理技术,还有智能融合的安全技术都围绕着我刚才说数据本身特性引发出来的。

有的学者也提出所谓的基于海云计算模式的数据处理,大家也可以到一些媒体杂志上查一下,这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和模型能够希望解决所谓的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

从同方角度来讲,我们目前的核心主要是依托M2M平台,把物物的数据,包括人机的数据能够充分的进行整合,借助于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把我们的支撑平台做的更为完善,更为强大。

我的演讲主要是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