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爱军(1966—),男,大连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摘要:电子政务在我国尽管已经实施多年了,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要深入发展,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促
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作用,还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其基本内涵,在实践中创新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方式。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
电子政务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伴而生的先进政府运作方式。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
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要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
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电子政务的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许多地方政府
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截至2006年,各级政府的内网、专网和外网系统已逐步建立
和发展起来。目前,全国85.6%以上的各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93%以上的国家部委有部门网站。各
地政府网站已成为承载当地政府信息资源的主流网站。虽然在这些政府网站中还有少部分网站只是
停留在介绍各级政府概况等基本信息上,但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政府网站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和改
造,更多的政府外网重视便民服务。从1998年到2005年,是我国政府网站的起步阶段,特征是以技
术为导向。从2006年起开始转向实质应用阶段,各级政府网站的应用效果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
是在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开展经济调节、加强社会管理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公众参
与方面,政府网站扩大了民主参与渠道,并且已经逐步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大部分的政府网
站的版面设计精美、网站技术先进、信息更新及时、政务公开度高、为民服务项目更多更完善。许多政
府网站已经可以实现网上工商注册、网上纳税、官员对话、网上地图等服务功能,为民服务成为网站
功能发展的主流。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
距,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重视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等现象,电子
政务的发展也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还有的一些地区、部门的电子政务方案设计得非常全
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业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
2、缺乏统一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
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所以各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
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大量重复建设。这些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
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而且
还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使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3、产生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
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数字鸿沟
伴随信息化水平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出现。
4、电子政务中政务不足。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
服务;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更
为突出。例如,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
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在线服务并不多。这会形成“有路无车”、“有车
无货”、“有电子无政务”的尴尬局面。
5、电子政务的安全有待加强。电子政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可能面临着各种突发
事件,如电脑故障、病毒传染、信息间谍、信息恐怖活动、执行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管理疏漏、软硬件缺
陷以及其它各种网络犯罪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电子政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
则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则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破坏性极大。
6、电子政务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滞后。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我国在电子政务的立法方面严重滞后,电子政务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例如,目前我国对网络犯罪的预
防、监督和责任追究尚无完整的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创新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方式
1、深刻理解电子政务的含义。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对电子
政务的含义的理解问题。电子政务是政府在行政管理的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其管理
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
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它从四个层次发挥作
用:一是政府办公高效化。通过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二是政务公开化。即
政府把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秘密以外的政务信息、公共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供社会公众了
解和使用。三是政府和社会互动化。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通过政府网站上的信箱、留言板、调查表
格、论坛等形式,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政府则把自己的政策和措施及意见征求稿公布在
网上,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务互动。四是行政电子化。通过信息技术开展行政许可、电子税务、电子工
商、电子海关等业务,改变政府传统的行政方式,使行政事务处理向电子化、网络化方面发展,整合空
间、简化流程、方便公民。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对外许可服务网络化,政府
管理民主化;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体现了我国政府
职能的转变,其目标是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2、强化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依托技术进步带动管理创新,依托流程优化带动体制
创新,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始终把着力点放在满足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上,建立高效廉
洁的服务型政府。
3、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业务与机构的重组。充分利用电子政务手段,使信息技
术渗透到政府工作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所有过程,实现信息技术和机关业务的有机结合,优化业务
流程,实现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开辟群众参政的新渠道,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增加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各环节行为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实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决策科学民主、执行
坚决有力、监督透明公正;合理规划办事项目和服务事项,增强与公众和企业的交互能力,让公众和
企业在办事时“少跑几趟路、少踏几个门槛、少转几道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实现政府管理的规范化、
科学化、优质化。
4、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整合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跨部门、跨地区,是一项涉及多种业务和技
术的基础性、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效率
和投入的科学性,避免力量分散和低层次重复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做到“网络总体架构
统一、信息交互模式统一、信息资源组织体系统一;”促进互联互通,将部门分散资源集约为政府和社
会共享、共有、共用的资源,使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
各地、各部门开展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应用,实现不同行政层级纵向横向之间的快速信息传递,保证
政令畅通。
5、保证网络的安全性。电子政务的安全不仅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问题,确保万无一失,
而且涉及到国家安全、公民权利问题。电子政务系统必须把安全保密放在第一位,使用多层次的加密
措施对重要信息进行保护。从运行来说,一是采用技术隔离,把政务完全搬上网,再利用技术的手段
在网上保障政府政务的安全。如多级防火墙、网络分级授权、数字签名、电子认证、数据库备份等安全
技术。二是采用网上与网下联合办公的方式,重要的审批、授权、决策等以网下的传统手段来执行。三
是两种隔离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技术隔离特别适用于事务性的政务,而物理隔离则针对安全级别较
高的政府政务。同时,建立系统的安全备份与恢复机制、定期检测和审计机制、信息发布严格审查机
制,加强对废旧信息存储介质处理的管理,确保政务安全。四是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加快电子政
务的法治化建设,坚决打击网络犯罪;保证产品的自主权和自控权。包括涉及到安全的操作系统、安
全的硬件平台、安全的数据库、强认证设施等,避免受制于人,从而实现电子政务的有效性。
6、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科学的电子政务评价体系,对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不足,
规范、引导电子政务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人民
满意为根本标准,建立公众评议、专家跟踪考核和主管部门日常监督评议相结合的长效评价机制,以
保证政府的资金用实、用好;进一步激发和凝聚各地、各部门的智慧和力量,使之转化为电子政务建
设和政府管理创新的动力。
7、强化科技支撑体系。要十分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电子政务不仅政策
性强,与政府行政改革联系紧密,而且学术性浓,需要专家学者的论证指导。因此,应在政界、学界和
商界建立起良好的对话和沟通机制,对一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关键问题进行协
同攻关,实现优势互补;按照“政府主导、科技协作、企业运作”的原则,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电子
政务和信息产业与软件业的互动共进、协调发展,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8、提高公务员的素质。电子政务的建设、运作及使用需要先进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它不仅需要
政府各级领导的认识和决策,更需要普通办事人员的通力合作;他们必须掌握丰富的相关专业理论
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信息化运作的水平。
总之,电子政务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其在规范政府行为、进行社会监督、降低行政成本、提高
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以及创新政府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