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军
20年的信息化历程,弹指一挥间。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创刊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体现了小平同志对信息化建设的深思熟虑。
同年,江泽民同志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振兴电子工业,促进四化建设》,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电子工业要以传统工业为基础,而传统工业的发展和改造又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支持,加快电子工业的发展,并使其有一定的超前期,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大力发展和应用电子科学技术,可以为传统工业的建设与技术改造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注入新的生产力,同时又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国民经济对能源的压力。较早地提出了应用电子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思想。这些都为信息化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十六大,以及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等,一个个纲领性文件的酝酿、讨论、颁布、实施,在一个个关键时期,为我国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指明了方向。
从这些纲领性的文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出中国信息化前进的步伐。
1.党的决策
1995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号召。该《建议》提出,“电子工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将信息化放在如此高的战略地位,在中央全会决议中是第一次,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前列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我国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党中央高瞻远瞩,该《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深刻剖析了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变。信息化从一场技术革命转化为一场产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朱基总理在该《建议》说明中指出:“我们讲抓住机遇,很重要的就是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党中央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为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由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指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南京结出丰硕的果实。从2003年开始,全市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开发项目416个,投资额达到71亿元,通过滚动实施,预计3年将实现新增销售额466亿元。从南京一地可以看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化在南京整个数字城市建设中也渐显成效。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同志曾在《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一文中指出: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各方面发展还不均衡,通过在各行业、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带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很多成果,都跟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党中央对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敏锐把握,对信息化在我国的推进不断提出新的思路,使得信息化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2.国家意志
从历届《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电子信息产业从“放到重要位置”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再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政府对推进信息化的决心和行动越来越坚决。
1993年3月15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放到重要位置,提高投资强度,努力在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2001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朱基总理作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报告中指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把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建设高带宽信息网络、关键集成电路、新型运载火箭等重大高技术工程,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传统产业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耗、能耗和成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式转变。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可以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
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温家宝在报告中说,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年,要继续集中力量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组织实施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历届《政府工作报告》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阐述的不断完善,意味着国家信息化意志的强化,从广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再到“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犹如抽丝剥茧,信息化推进的内容越来越具体。
3.坚定的步伐
国家对信息化推进的重视,从信息化领导机构的设置上就可见一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三次会议,细化了信息化推进的步骤。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以及《电子签名法》的发布,更是从政策上保障了软件、集成电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国家从1993年开始设立信息化领导机构。先是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1996年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1999年恢复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邹家华副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先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2001年成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朱基总理、温家宝总理先后出任组长。总理兼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可以看出,国家对信息化的领导力度不断加强,信息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1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朱基主持召开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指出,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推进国家信息化必须遵循以下方针:第一,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主导。第二,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第三,信息化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第四,既要培育竞争机制,又要加强统筹协调,努力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杜绝各种网络和系统的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第五,既要重视对外开放与合作,又要加强自主科研开发。会议决定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就政策规划、推广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
2002年7月4日,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我国第一张信息化蓝图绘出,这份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的蓝图要求,尽快实施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品四个重大工程。
这份蓝图的要点包括,我国率先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为了实现这个蓝图,我国将加紧制定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也同时获得确定:初步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和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有较大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人员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与电子政务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2003年7月22日下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听取了国家信息办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汇报。
会议强调,我国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快步伐,又要从实际出发。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三是军事信息化与经济社会信息化相结合;四是保障信息安全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相结合;五是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
三次会议侧重点各不相同,然而方向一致。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明确,信息化推进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回顾中国信息化的历程,有三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不能不提,那就是18号文件、47号文件和《电子签名法》。
2000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18号文件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装备及采购、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优惠。这是第一个鼓励和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专项产业政策。
2002年11月28日,《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发办[2002]47号)正式启动,作为国务院18号文件精神的延续和细化,成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用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开发、网络建设都离不开软件技术和产品的支持。这些年来,金关、金税、金卡等重大信息化工程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无不得益于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说,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它称得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电子商务法,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里程碑,它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制环境,从而大大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信息化推进的大好时期。温家宝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中国信息化推进的步伐正在稳步迈进。
相关链接
中国信息化大事记
1993年3月,朱基副总理主持会议,部署建设金桥工程。
1993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银行沙河卫星地面站提出要推广金卡工程。
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邹家华副总理任联席会议主席。
1994年2月、6月、12月,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召开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三金工程”。
1995年11月,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召开联席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报审稿)》。
199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1996]中括号15号),邹家华副总理任组长,原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改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吕新奎任办公室主任。
1996年5月、1997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邹家华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第二次会议。
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市召开,提出了“统筹计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十四字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及八项原则。
1998年2月,邹家华主持召开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
1999年2月,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成立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叶培大院士任主任委员,郭诚忠任常务副主任。
1999年12月,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恢复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批示,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担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改名为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
2001年8月,成立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朱基任组长。同年12月,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
2003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听取了国家信息办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