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政务中心变"超市"
来源:长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让老百姓享受贴心服务

蔡甸区委党校老师建言政务中心变"超市"

  
  曾任职于政府部门、政务中心,自称当过“裁判员”,“质检员”,现为蔡甸区委党校老师的本报热心读者胡友祥,为《我为党代会献一策》栏目投稿,希望把政务中心打造成百姓满意的“政务超市”(见10月20日本报3版)。昨日,胡友祥向记者介绍了这篇5000余字建议“出炉”的始末。

  胡友祥现为蔡甸区委党校老师,此前,他先后在蔡甸区政府办法制科、蔡甸区政务中心工作。长期的政府部门工作背景,使得他熟知政务运行的流程、相关项目的操作。转型为党校的一名老师后,胡友祥有更多时间把自己长期的工作积累和思考进行整理。

  政务中心是行政权力运作的源头,得知本报开辟《我为党代会献一策》栏目后,胡友祥立刻想到政务中心建设这一话题。曾在区政务中心工作两年多的他认为,政务中心实际上就是一个行政审批证件及相关批文的“制造中心”,与群众生活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政务中心是否成功,要到“终端”看成效,到百姓中听反馈。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参考在哈尔滨、合肥等政务中心考察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做法,追溯历史已有的先例,经过一番纵横对比,十易其稿,胡友祥把自己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建议。

  建议希望从“一首诗、一本书、一故事、一理念、一段话、一方向”等“六个一”入手,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政务超市”。按照这一设想,“政务超市”中,窗口就是“柜台”,审批项目就是“经营品种”,办理业务就是“销售业绩”,网上办件就是“服务手段”,流水号就是“商品条码”,电子监察就是“售后热线”,跟踪监督就是“客户回访”。

  在这种模式下,来政务中心办事的百姓就成了“上帝”,也就不愁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了。

  前言:智慧在民间,创造在基层。由本报等媒体发起的“我为党代会献一策”活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人们以来信、来电、电邮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武汉未来发展的关切,对武汉发展路径的思考。本报自今日起开设“民间诸葛亮”专栏,介绍踊跃献计的热心市民,追寻真知灼见的背后故事,以推动活动不断深入。(记者宋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