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裴郁春 本报记者 顾日红 李论
编者按:近日,江苏省出台“转型升级工程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举措和新要求,提出了组织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求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五大行动。本版特聚焦此五项行动。
行动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行动亮点: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高端发展,着力打造骨干企业支撑型、科技创新推动型、产业链条带动型等三类特色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计划”提出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到2015年,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等十大产业,突出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等六大新兴行业,做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为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到2012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2015年力争达到43%。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坚持高端引领,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确立优势新兴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12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2015年达到18%。
――推动制造业提升发展。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和主要产业调整振兴等规划,积极组织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加快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和十亿元级品牌产品。大规模改造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合理调整布局,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推广普及高产技术,稳定粮食生产,力争粮食亩产年递增1%。到2015年,农林牧副渔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
――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高端发展,着力打造骨干企业支撑型、科技创新推动型、产业链条带动型等三类特色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培育一批重点基地,提升示范带动效应,到2015年,打造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销售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基本形成“一县一基地”的发展布局。
――推动企业增强竞争力。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鼓励企业突出主业、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更大市场空间。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管理型企业家,提升创新发展才能。实施品牌工程,培育驰名商标300件,著名商标3000件。到2015年,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培育100家主业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和500家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
行动二:调整需求结构
行动亮点: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扩大高端化、品牌化和低碳化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国内产业发展水平,扩大稀缺短缺资源性产品进口,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
计划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调整需求结构的战略重点,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消费主导、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8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6500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旅游、信息等消费业态,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推行网络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促进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远程服务等新型消费方式发展,网络购物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连锁经营额达到1.35万亿元。大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鼓励商贸连锁企业进镇进村,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到2012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90亿元。组织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优化投资结构。大幅提高服务业投资,加大生产服务业投资力度,支持新兴服务业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继续扩大先进制造业投资,加大新兴产业投入,促进规模化发展;引导主导产业通过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推进高端化发展;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到2012年,二产和三产投资分别达到17150亿元、14500亿元,2015年分别达到25100亿元、23000亿元,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明显提高。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大通道、大枢纽和大网络建设项目,构建全省“四纵四横”综合交通通道骨架。加快公路、铁路、内河干线航道、轨道交通及枢纽建设,推进时速200公里以上的电气化铁路建设。加强高水平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通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优化网络结构,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发展,到2015年,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整体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水平。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扩大高端化、品牌化和低碳化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多元化拓展国际市场。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升国内产业发展水平,扩大稀缺短缺资源性产品进口,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到201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明显提高,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0亿美元。加快贸易载体建设,推进出口基地建设,提升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水平,发展一批进口产品集散地。
――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技术研发机构、营销中心入驻,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苏中苏北特别是沿海地区,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重组。
――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建立开发园区科学发展考核评价制度。打造创新型、集约型园区,支持开发园区通过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开展国内外研发合作等多种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开发园区扩容提升和功能整合,提高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水平,真正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集约程度高的转型升级先导区,到2015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创业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
行动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行动亮点:着眼于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
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六大计划”,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使自主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到2015年,力争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眼于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继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重点加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园,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完备、海外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创业园,提升留学生创新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业园等建设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集中力量建设2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创新集聚区,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到2015年,国际PCT专利超过1000件,主要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全省高新园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条件和研发水平的企业重大创新平台,掌握一批产业级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造就能在国际上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15年,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加快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持高校、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重点学科和研发机构,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联合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加快建设“人才特区”和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基地,使之成为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区。到2015年,引进100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4000名中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水平。加快知识产权示范省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完善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机制,加强跨地区执法协作,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制度,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行动四:协调城乡区域发展
行动亮点: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助推江苏转型发展,提升在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苏南融入国际、苏中融入苏南、苏北融入长三角,深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南北合作和江海联动,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提升南北共建开发园区水平,鼓励支持苏南参与沿海开发,支持沪苏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充分发挥三大区域特色优势,着力培育沿海新经济增长极和区域新经济板块,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互动发展,形成“区域间协调、区域内集聚”的新格局。
――建设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加快户籍管理、土地使用、农村金融、社会管理和公共财政等领域改革,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2015年,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更加自由,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更加均衡,城乡空间形态更加合理,城乡关系更加协调,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坚持科学规划,根据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特点,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引导村庄建设和整治。组织实施“美好乡村建设行动”及“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20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区域供水一体化,全面改善农村交通、饮水、环境、信息、防灾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强化医疗、文化、商贸等服务功能,拓展就业社保、民政事务、综治警务等功能,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三大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突出重大产业项目、产业集群的引导和培育,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加快苏中经济国际化进程,发展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临港产业走廊,形成高水平、高附加值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推动苏南创新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做大规模,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加快培育沿海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在实现沿海开发3年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到2015年,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省规模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2万亿元和6.3万元。
――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助推江苏转型发展,提升在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苏南融入国际、苏中融入苏南、苏北融入长三角,深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南北合作和江海联动,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提升南北共建开发园区水平,鼓励支持苏南参与沿海开发,支持沪苏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推动苏锡常、宁镇扬等重要经济板块一体化发展,加快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打造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新经济板块,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建设产业合作基地,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全省主体功能区,以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指导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使城市化地区、工业化地区进一步集聚生产要素、提高开发效率、增强综合实力;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强度控制在19.3%。
行动五:继续深入建设“两型”社会
行动亮点:实施“蓝天工程”,抓好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全面实施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脱硝工程,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灰霾污染监测,建立全省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明显减少主要城市灰霾天气天数。
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方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强化节能减排,形成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到2015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持续提高。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提高土地配置市场化程度,建设用地向新兴产业等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倾斜,不断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大力推进节水技术进步,改革水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发展再生型材料。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开发应用节能技术,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等10大领域,加快攻克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推广100项潜力大、应用广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育扶持10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25%,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淘汰落后产能。以钢铁、水泥、化工、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按照国家要求,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差别电价等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结合江苏实际,主动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低端产品制造能力,转移不具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一般性产业,继续推进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坚决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和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高耗能行业项目“区域限批”。
――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非化石能源比重和天然气接收能力,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和应用步伐,积极探索碳排放管理、低碳产品认证、碳交易等相关制度,支持4个城市、10家园区和10家企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形成低碳示范效应,带动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强化环境保护。实施“清水工程”,保障城乡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实施“蓝天工程”,抓好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全面实施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脱硝工程,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灰霾污染监测,建立全省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明显减少主要城市灰霾天气天数。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抓手,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环境现场评估制度。
――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深入实施“绿色江苏林业行动”,构筑绿色屏障,抓好沿海、沿江、沿湖、沿河、沿路生态防护林和湿地建设及保护,在产业集中区周围建设绿化隔离带,推进城市园林建设,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15年,新增造林300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强化14类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加强生态空间管制,严守“生态红线”,确保受保护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