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区: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优先”
来源:科尔沁区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科尔沁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12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旗县(市区)之一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真正做到群众满意,促进社会和谐。为此,本报从今日起将开设《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会》专栏,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师铎特为本栏目题词。本专栏将密切关注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集中展示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果,引导全区上下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向新阶段。
      今年以来,科尔沁区按照自治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打造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新模式,通过拓展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工作模式,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围绕稳定社会环境,实现教育模式多样化
      创新教育形式,搭建群众愿意接受的教育平台。针对很多群众亟需了解一些关于社会保障方面法律政策的实际,组织讲师通过群众问、专家答的现场授课方式,将相关法律政策说清讲透,消除了群众疑虑;针对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居民缺乏拆迁补偿知识的问题,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到社区就案说法、说理,增强双向互动交流,减少了误解,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针对群众集体关注的事项,通过采取平等对话和上下沟通的教育形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年4月,霍林河街道就三化居民整体搬迁等问题,积极与开发商、拆迁办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教育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从源头上消除了社会矛盾诱因,及时有效化解了一批群体性矛盾纠纷。
      创新教育内容,不断满足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将群众意愿贯穿于教育之中,针对机关干部、基层群众、企业职工、高校学生和农民工等各个群体所关心的党的方针政策、就业创业、民生保障、法律法规等方面内容,分别设置专题,开设讲堂,大力开展送知识、送政策、送法律、送思想、送技能、送信息“六送活动”,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政策法律素质,拉近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创新教育机制,强化教育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我区将群众教育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村书记、社区主任转为事业编制考核指标中,占据了一定分值,使教育群众这项工作从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彰显了新时期、新情况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长治久安,教育是根本的理念。
      围绕良好发展环境,实现管理模式规范化
      推进社会管理责任落实规范化。我区将社会管理创新整体工作具体分成12大项42小项,每一大项工作分包领导都由一名区委常委领导担任,每一小项都指派一个具体牵头单位和相关业务科局,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责任和办结时限。全区26家职能部门和11个街道、10个镇苏木、5个国有农牧场全部对号入座,切实担负起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从源头上解决了一些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问题。
      推进民生保障机制规范化。实行民生保障“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规定区长负总责、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谁主管谁负责,层层抓落实,实现民生工程组织、协调、服务工作无缝对接;建立民生工程“绿色通道制”,凡涉及民生项目用地、规划、审批、招投标、资金等,一律简化程序;实行财政保障制,我区按照“三个优先、三个快于”,即优先配套、优先拨付、优先保证和快于财政支出进度、快于时序进度、快于工程进度,统筹抓好资金配套、拨付与管理,确保民生工程实施进度。
      推进网格管理规范化。在我区主城区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做到管理员、维稳员、警务员、保障员、计生员、卫生员、信息员、督导员“八员管理在网格”。每名网格管理员做到了“三活、四清、五百家”。“三活”即每个社区居委会成员能够准确掌握所负责范围内的人口情况、房屋所属情况、人户分离情况,做到对各类人员数据清晰;能够准确掌握所负责范围内的地理方位、单位、楼宇、公共设施等情况,成为所负责范围内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  “四清”即每个社区居委会成员做到对所负责范围内的“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百家”即通过入户走访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的困难,及时化解矛盾,达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目前,已将全区11个街道76个社区划分成了772个社会管理网格。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社区”。“三活”即每个社区居委会成员能够准确掌握所负责范围内的人口情况、房屋所属情况、人户分离情况,做到对各类人员数据清晰;能够准确掌握所负责范围内的地理方位、单位、楼宇、公共设施等情况,成为所负责范围内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即每个社区居委会成员做到对所负责范围内的“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百家”即通过入户走访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的困难,及时化解矛盾,达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目前,已将全区11个街道76个社区划分成了772个社会管理网格。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社区”。
      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化。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流动人口联网管理。采取“以房管人、以业控人、以证找人”的办法管理流动人口。派出所与租赁房主签订治安责任书,建立了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的详细台帐。企业、商业网点、旅馆、洗浴中心等流动人口较多行业将所有住宿人员的信息全部登记上传,实行实名、实人、实数、实时的“四实”登记管理和微机信息化管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木里图镇实现了使用身份证就可以全面地将流动人口的资料信息一次性采集完成,其后台与派出所实行联网管理,过滤逃犯信息,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目前,我区473家旅店已全部纳入该管理系统。
      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规范化。建立了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模式。建立了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库,对纳入管控范围的人员逐一签订帮教责任书并进行即时定位,降低重新犯罪率。依托公安机关“警务平台—社区管理系统”,建立了重点信访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精神病人、思想行为偏执人员等特殊群体工作台账,落实了管控措施,确保各项不稳定因素能够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综合治理规范化。建立六大战区警务新模式对重点地区(城区、城乡结合部及近郊较大镇)、重点部位(各大宾馆、中小旅店、洗浴中心、足疗按摩场所、洗头房、歌舞厅、游戏厅、较大商场、市场、酒店等人员集中的场所)进行专项排查、专项打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了处理群体性事件、重大突发性事件、重大治安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事件预案管理机制。
      推进基层基础管理规范化。强化了基层政权建设,全区共建立综治工作中心27个,综治工作站422个,警务室466个,巡回法庭5个,基层人民法庭4个,检察官便民巡访办公室10个,青少年维权工作室2个,司法亲情调解室21个。全区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
      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规范化。成立了网络安全保卫大队,26个镇苏木、国有农牧场、街道建立了网络舆情直报点,173家网吧全部安装网吧安全管理系统软件,落实了二代居民身份证实名登记上网制度,建立了虚拟社会警务制度,增强由网监民警、其他警种民警、网站管理人员和群众共同协作构成的全方位的虚拟社会巡防力量,指定专人对重点网站、网页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控制,及时收集、过滤、上报和清除“涉稳、涉政、涉警”类有害信息。
      推进“两新组织”管理规范化。将“两新组织”管理纳入镇街、村社区的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和党建工作中,建立了“两新组织”管理台帐,严格落实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业务管理体制,促进“两新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全区“两新组织”达到186 家。
      围绕幸福生活环境,实现服务模式具体化
      建立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研发了GIS智能服务卡,将城市各项公共服务统一起来,实现辖区居民属地身份证验证、流动消费支付、日常生活缴费、家庭信息储存等服务功能,满足居民“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的愿望;为空巢老人安装了“一键通”服务系统,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建立了紧急医疗救助系统,为全区广大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建立了通辽物流信息网(我区是自治区唯一一个建立物流信息网的旗县市、区),为减少空驶率和物流车辆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通讯服务平台。全区11个街道均建立了社区通、警民通,部分镇建立了农村金喇叭信息网络平台,及时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建立法律援助服务平台。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依法应予法律援助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街道、社区成立了法律工作站,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心理教育讲堂,为广大干部群众举办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增强干部群众理性处理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组建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在全区11个街道、53个社区设立了社区心理咨询室,每个咨询室都有一名心理咨询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有效地将群众的不满情绪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建设了现代化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资库,有效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问题。
      建立群众事务综合服务平台。全区12个镇苏木、街道建立了群众事务综合服务大厅,民政、社保、合作医疗、土地、信访等十项民生服务全部入驻大厅,实现民生事务一站式解决。
      建立群众利益诉求服务平台。通过建立网络诉求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开展学习考评、政策咨询、利益诉求、政务监督等便民利民服务;街道设立了党员365工作室、议事厅,社区设立了居民说事室、警民服务室,镇苏木、村(嘎查)设立了调解室、接待室,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困难有人帮、权益有保障。
      建立流动人口服务平台。在镇苏木街道,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在城市社区、村组建立了服务工作站,为流动人口提供信息采集、帮困解难、登记办证、技能培训、推荐就业、计生服务、健康体检、房屋租赁等服务。
      建立特殊人群帮教服务平台。建立了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帮教基地,确定了亮嫂洗车行、通辽批发城、鑫富豪汽修公司等7个帮教基地,积极为上述人员提供就业。
      围绕安全工作环境,实现工作模式科学化
      打造平安环境实现数字化。投资1.5亿元,在城区和近郊城关镇的各主要街路、中小学校、重点企业、沿街商铺、机关单位等重点部位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新建77个小区全部安装了闭路监控系统和电子巡更系统;为1000余户商铺、30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200余户小区住户安装了联网报警设备,为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所有联网用户实现了零发案、零损失;为全区2949辆出租车和625辆客运车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实现了在发生刑事和治安案件时,可第一时间调阅案件发生的具体位置和周边实际情况,为公安干警破获刑事案件、查处治安案件和打击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第一手信息资料,为维护稳定上了一道“科技保险”。
      管理社会事务实现数字化。建立“GIS”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利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将三维地图与社区管理进行科学链接,对所有采集的数据进行精确定位。如“GIS”系统将科尔沁街道辖区32个企事业单位、1256家各类经济组织,334栋各类建筑物、8条主次干道、29条背街小巷、67个小区院落、15555户、46345名居民家庭和区域地貌,立体、直观地搬上管理平台,形成了完整真实的三维实景立体虚拟街区。通过身份证查询、地址查询、姓名查询等方式,对其所在的社区、小区、单元、门牌号进行准确定位,直观清楚、便于管理。
      网格管理实现数字化。科尔沁街道成立了社区管理在线365指挥中心,网格内发现问题后,由网格管理员通过无线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业务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源的全方位采集和定位,保证对网格实行全区域、全时段监控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