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内容和必要基础,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应作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着力推进。
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障。一是作为传统农业的“转换器”,信息化对于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手段可以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集约化及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作为农村发展的“倍增器”,信息化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倍增作用。信息通信具有很强的倍增效应、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据国内专家分析,通信业每增加1亿元投资,10年内国民收入将增加13.8亿元。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带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小生产”对接“大市场”,帮助农村及偏远地区实现信息脱贫、信息致富。三是作为公共服务的“助推器”,信息化对于改善农民民生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通过信息化可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系统,推进城乡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因此,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应先行一步、加快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首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快速普及,截至2010年底,我国农村信息化指数达到0.35,比2005年的0.19增长近一倍。“十一五”期间,我国村通工程实现了从“通电话”到“信息化”的飞跃。
作为国有大型电信运营企业,中国联通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村通工程及信息下乡工作;借助覆盖广泛的基础网络资源,依托功能先进的应用平台,发挥宽带及3G网络和智能终端优势,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和农业的深度应用。“十一五”期间,中国联通累计投资35.5亿元,共完成14431个村通任务,超额17%完成工信部下达的工作任务。同时,结合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情况,借助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语音热线、短彩信、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进行信息传播,从村村通电话到宽带、移动互联网下乡,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生活。此外,中国联通还从农村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开发推广12316农科在线、平安互助新农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机远程管理等实用便捷的特色农业信息化应用,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和称赞。
其次,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小差距。尽管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相比、与我国城市信息化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确农业生产,并能及时、准确、完整的获取市场信息,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农业农村信息化呈现出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化特征。国内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与应用仍不平衡。一是城乡之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应用水平差距悬殊,根据“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显示,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于城市56%左右;并且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也不平衡。二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已不满足于只打电话,需要技术更先进、信息更丰富、传输更迅捷的通信手段和信息服务。三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 2011年 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普及率不及城镇一半,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亟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有关研究表明,信息化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因此,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增收,都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来支撑。其一,多头管理,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因此,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多重浪费。其二,资金投入需求巨大,缺乏投入的长效机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居住分散,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艰巨的任务,资金需求量大,因此,研究农业农村信息化投入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其三,对农民信息技术培训不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尽管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但长期以来因城乡差距造成的城乡人口知识水平差异明显,再加之没有对农民进行广泛的信息技能培训,农民整体信息素质仍然较低。信息素质低限制了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影响了农村信息化效应的发挥。其四,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缺少示范性的行业应用。尽管国外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我国自身实际国情,农业农村信息化仍是新生事物,还刚起步,尽管包括运营商在内的信息服务企业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仍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进而提出更加成熟、完善、能大规模推广的行业应用方案,切实为“三农”带来实惠。
对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尽快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首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农业农村信息化与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和管理密不可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农业农村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充分借鉴当前经济区建设模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与转型,探索与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尤其要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大力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
其次,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体制。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和人员培训等投入,全面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二是对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企业及个人提供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充分调动参与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确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和财税优惠,进一步发挥电信运营商承担普遍服务的主体作用以及涉农信息服务的骨干带头作用,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农业农村信息化通盘考虑,通过公共财政补贴,鼓励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以及乡村信息服务站充分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生产、生活服务。
再次,加强对农民的信息使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加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要重点培育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批发市场和村组干部,使之不仅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受益者,也成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传播者。同时,有规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加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这支队伍成为既掌握信息通信技术,又掌握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专家。
最后,开发推广农业农村信息化典型行业应用。鼓励开发和推广更多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行业应用,切实为广大农民造福。鼓励支持科研机构、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单位和组织研究开发适合农业、农村特点、质优价廉、运维简便的信息化产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鼓励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先进典型评选,推动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陆益民 作者系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