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二五”电子政务以政务驱动为主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切实完善电子政务基础条件,有效整合电子政务资源,积极创新电子政务模式,电子政务各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优化政务环境、创新政务模式的重要动力,有力推动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机关建设。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电子政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一些部门和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政务创新、重建设轻应用、重监管信息化轻服务信息化、重机关信息化轻基层信息化的“四重四轻”倾向,影响电子政务均衡健康发展;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滞后;三是分散建设问题依然存在。

  以政务驱动为主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并不断完善适应全市机关电子政务应用需要的共享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统筹整合,基本解决部门分散建设信息化系统问题;推进跨部门信息交换共享,基本建成政府监管和服务所需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加快网络环境下一体化政府建设进程;大力拓展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政务模式创新,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深化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政务流程、提升政府服务,推动电子政务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要实现六个转变:

  1.由技术驱动向政务驱动转变。将技术创新融入政务创新,用政务创新引领技术创新。

  2.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转变。更加关注社会服务需求,围绕方便企业和市民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

  3.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发挥电子政务流程互通、信息共享的优势,推行跨部门、跨层级联合服务,推动网络环境下一体化政府建设。

  4.由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全面推进政府审批办事服务上网,真正实现企业、市民随时随地与政府连线办事的目标。

  5.由信息分散独享向信息集中共享转变。通过制度、技术、服务等各种手段,推动信息资源集中共享,提高整体开发利用水平。

  6.由单一集约化模式向复合集约化模式转变。不断扩大机房、主机、存储、网络、安全、基础软件、基础数据、应用组件等各层次的集中共享,形成复合集约化发展模式。

  建立6大平台

  1.建设云计算与灾备一体化服务平台。广泛推行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应用共享服务,实现技术资源整合共享。

  2.建设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为部门基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集中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及系统运行服务,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

  3.整合完善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延伸到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纵向网络,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统建统管。

  4.整合完善政务网站平台。整合部门网站服务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站群,并逐步向统一网站过渡。

  5.整合完善安全支撑平台。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发放“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和“一卡通”市民数字证书,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次认证、一网通行的网上政务服务。

  6.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规划建设移动政务安全接入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有线无线互为补充、安全可靠、统建统管、充分共享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推进信息资源整合

  建立健全重要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加工、管理、交换、共享、利用等相关制度和规范标准,建成八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促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标准化,为政务管理和服务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基础信息支撑。

  1.自然人基础信息数据库。整合人口信息资源,建立权责分明的更新维护机制,形成自然人基础信息数据库。

  2.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整合涉及企业和组织机构的信息资源,形成企业、民办非企业和社团组织等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

  3.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统一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形成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共享数据库。

  4.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整、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数据库和统计信息查询、分析、展现服务平台。

  5.执法信息数据库。建设行政执法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统一资质信息和监管信息。

  6.档案信息数据库。加快历史档案数字化进程,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形成完善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7.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整合涉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建设全市信用信息数据库。

  8.决策支持和办公信息数据库。整合各类基础信息和管理信息,建立政务主题数据库,提高机关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整体水平。

 深化基础应用

  1.推进市民一卡通、企业一证通应用。发放社会保障(市民)卡,实现市民就医、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务一卡通。发放“e证通”企业数字证书,深化细化相关业务领域的应用,并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电子签名认证,实行网上直接受理、办理和反馈。

  2.整合资源,拓展网上公共服务。全面梳理各政务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事项并上网提供在线办理,打造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网上“市民服务e站通”和“企业服务e站通”,形成网上综合为民服务体系。

  3.深化网上审批。全面实现市、区(市)两级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网上流转。不断推进纵横联动审批,实现统一受理、一表填报、联合办理、一站式服务。

  4.推行网上执法。编制行政执法权力目录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并实现90%以上的行政执法事项网上登记、管理、运行、发布和监督,促进行政执法规范透明运行。

  5.深化网上信息公开。完成存量信息梳理,严格新增信息补充更新机制,形成内容完整、分类准确、更新及时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法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的目录及数据库。

  6.完善网络问政综合服务。建设统一的网络问政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完善、形式多样、方便畅通的公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渠道,密切政民联系。

  7.深化网上办公,开发金宏移动办公系统。推动网上办公拓展新的应用领域、覆盖更广的用户范围,市、区(市)两级90%以上的部门实现内部网上办公。推行网络会议,一般性工作部署类会议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召开。

  8.推进电子政务进社区(村)。全面推进宽带网络进社区(村)工程。整合部门面向社区(村)的业务系统,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推行社区(村)为民服务代理制,让政府的网上服务通过代理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9.推行网上学习培训。建立知识积累、管理、交流、利用机制;开展网上学习、培训和考核,促进学习型机关和知识型公务员队伍建设。

  推进各领域建设

  1.民生保障服务领域。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以及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集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围绕提升社会救助、救灾捐款、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民政信息化系统。完善住房信息系统,提升住房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建设人口计生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完善残疾人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以监管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有效监管。

  2.社会管理领域。加快推进政法、公安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能力。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完善的应急监测监控、指挥调度和基础信息系统。完善人民来信来访三级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信访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人口、户籍、计划生育、社保、医疗、民政、房产、车辆等领域跨部门信息交换共享。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信息系统。

  3.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领域。建设和完善城市规划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地下管网基础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网系统和地下空间的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完善扩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功能,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扩大覆盖面。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提高旅游应急调度、预警管理、突发事件协同、市场营销和旅游服务能力。推进“金土工程”,实现市、区(市)、镇三级土地一体化管理。建设空间地理共享信息平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位置服务、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应用一体化。

  4.综合管理和行政监督领域。整合财政信息化应用,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体化。深化财源信息共享,加强财源监控,促进财政增收。扩展电子监察领域,深化、细化监察内容和环节,真正实现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全程跟踪、实时监控、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推进“金审工程”,形成以联网审计、动态审计监测、公共管理审计监管、经济安全审计评价、审计管理质量控制、审计决策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审计信息化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