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永民
当我国还在提“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的时候,欧美国家已经在发展“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了。这不仅是概念的变化,也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寄予的美好期待。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也是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由信息化、数字化向网络化和智慧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因此,智慧城市远远高于数字城市。
1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涵义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展现,本质上就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用于规划城市、预测城市、运营城市、监管城市。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缩影,是智慧地球在城市的体现形式。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虽然内涵有所不同,途径各有差异,但对于“五化”发展要求下的中国城市而言,则意味着找到了城市建设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及民生状态改变、提升的一个有力杠杆。
最为关键的是,把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的一系列功能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产业,形成未来5-10年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支撑中国长远发展。这一观点,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2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3.0(信息港是1.0,数字城市是2.0),是基于数字城市(网络城市)之上,把物联网作为第五基础设施,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促进物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一种基础设施高端、管理服务高效、产业生机勃勃、环境智慧友好、未来特质明显的新型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是一脉相承的,是从数字城市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一定充分利用数字城市的已有基础和资源,实现优化升级、节省资源,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和理念的智慧。
2.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联系
2.1.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都是美国的舶来品
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戈尔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具有多分辨率、能三维可视化表示的虚拟地球。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具有多源、多尺度海量数据的融合,能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多维的表达,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虚拟地球。数字地球发展至今,经历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三个阶段。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具体体现,也是数字的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隔10年多,2008年11月6日,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美国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再次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阐明其短期和长期效益。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美国政府并将它写进国家创新战略。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方方面面之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尔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国家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作为智慧地球战略的一部分,其重心是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应该首先在智慧城市中取得突破。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热点,全球已有近300个城市(其中中国40多个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
2.1.2智慧城市的空间支撑是数字城市
现代城市发展的80%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系,智慧城市的空间支撑是数字城市。因为数字城市是城市的地理环境,是城市得以高效运行的指挥系统,同时也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仿真系统。数字城市是沟通政府、法人和自然人的主要桥梁。如果将数字城市建设好,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所以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由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过渡。目前,北京市正在完成从电子政务的领军城市到政务物联网应用领先城市的转变,首先从政务领域开始,利用现有已建设成和正在建设的物联网资源,推动政务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这包括集成现有和即将建设的城市运行与管理的传感网和信息网数据,实现政府投资设施和信息系统的数据自动交换与共享;依托电子政务基础,提升城市公务管理与服务,实现数据的共享、协同、公开;从政务物联网出发,进而带动商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建设新一代高端智能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利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开发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是现代城市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也是解决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1.3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都离不开3S技术
3S技术是指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的统称。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都需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支撑,而3S技术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特别是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都需要获取信息和掌握信息,而RS(遥感技术)是从航空及航天扑捉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技术。时间和空间是对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的量度,相对于人们对时间的精确掌握,对空间的掌握还远远不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GIS、GP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更深入的渗透进国土资源、物流以及城市管理等领域,人们出行对于精确导航与定位的需求也使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正成为必须;而GIS、GPS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正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
在智慧城市各领域,3S(GIS、GPS、RS)技术提供了与空间地理信息相关的基础数据库,使得交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成为可能。
3S技术在大众消费与专业应用领域得到深度应用。据美国商务部报告,2010年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市场规模超过1200亿美元;到2020年将接近2500亿美元。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2010年达到500亿元。
2.1.4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具有承前启后的紧密联系
近20年来城市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信息港和数字城市两个阶段,目前正向智慧城市阶段发展,它们之间具有承前启后、层层递进的紧密联系。在信息港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主要资源用于宏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光纤铺设、卫星站点修建、跨国海底光缆接通、带宽扩展和网络建构等。在数字城市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资源用于电子文档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传递、互联网的应用开发等。数字城市的目标是将现实世界的许多工作搬到网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智慧城市是在信息港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向。在智慧城市阶段,主要的资源用于使城市的信息网络实现自动监控、信息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处理、自动决策反应等。因此,从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和主要资源的运用两个方面来看,智慧城市既源于数字城市,又高于数字城市。
2.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区别
2.2.1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四个不同”
(1)关注点不同。在数字城市阶段,人们关注的是信息的采集和传递;在智慧城市阶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信息的分析、知识或规律的发现以及决策反应等。
(2)目标不同。数字城市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目标,智慧城市则以功能自动化和决策支持为目标。
(3)实质不同。数字化的实质是用计算机和网络取代传统的手工流程操作,智慧化的实质则是用智慧技术取代传统的某些需要人工判别和决断的任务,达到最优化。
(4)结果不同。数字化的结果是数据的积累和传递,智慧化的结果是数据的利用和开发,用数据去完成任务,并实现功能。如果说数据是信息社会的粮食,那么智慧技术则是将粮食加工成可用食品的工具。
传统的数字城市是一种基于宽带通信基础设施和面向服务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提供创新型管理与服务的互联共同体;智慧城市是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下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管理更加精细、环境更加和谐、经济更加高端、生活更加宜居。
2.2.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区别的“五个要素”
(1)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形成发展创新模式。政府、企业、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以及城市的公众都要有创新的发展模式。
(2)以城市建设运行要素为单位,充分实施大系统整合与业务高协同。
(3)由智能感知、分析和响应多元需求,实现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一体化,这是最核心的,而且是必须要做到的。
(4)公众多方参与和互动来实现创新。公众既是服务的对象,也是智慧城市创建的主体。
(5)建立起制度化融合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以智慧为基础的发展动力。
以上几点是跟我们过去推动信息化的不同之处,也是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们要把这几个核心做出来。
2.3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对比分析
为了实现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完美对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对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现从社会背景、实质内涵、发展目标、技术支撑、实际结果等五个方面,用简明扼要、直观列表的方法,将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对比分析如下:
从以上对比分析表可以看出,虽然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但智慧城市比数字城市的实质内涵更丰富、发展目标更大、技术支撑更强、实际结果更好更理想,这说明智慧城市优于数字城市,高于数字城市。
因此智慧城市总结起来和数字城市是有联系的,但又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深化发展和持续提升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聚焦民生与服务,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更加强调感知与物联,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互动。
3 “智慧城市”高于“数字城市”的具体原因
3.1数字城市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数字城市如今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城市中目前已广泛应用的城市通信网络、电子政务和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平台等。
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开始并非终点。目前,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1)信息获取手段自动化程度低,缺乏动态更新。
(2)信息资源整合滞后,融合共享步履维艰。
(3)缺乏完整的标准体系。数字城市是多学科交叉、多行业相关、多系统集成的巨大系统工程,至今还没有一个满足要求的、标准的完整体系。
(4)技术限制造成资源难以共享。目前国内空间基准不一致,数据语义不一致,多尺度数据不一致等,造成决策者很难进行决策。比如地震发生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都不一样,这就给决策部门带来很大困难。
(5)观念上的差异和部门之间利益壁垒阻碍了信息的共享。
(6)数据多,但用不上用不好,阻碍了数字城市建设。如遍布一个城市各个角落的安监摄像头和识别装置有几十万个,这些摄像头不间断获取数据,数据量很大,但没有很好地得到处理,就导致城市有数据用不好。
(7)当前网络带宽有限,我们查询的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到目前信息检索率还不到40%,这就导致有很多信息我们无法找到。
要解决数字城市存在的这些问题,智慧城市就应运而生了。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也是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诸多瓶颈问题的必然选择。
3.2智慧城市具有比数字城市更智能的特征
智慧城市不只是数字城市的简单升级。智慧城市的目标将是更全面的物联,更高效的共享和更深入的智能。
3.2.1更全面的物联
通过城市宽带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讯网络,以及传感网络得以把属于城市的组件连接起来,从而帮助用户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任务的多方协同共享成为可能,城市资源更有效的得到分配,并彻底改变城市管理与运作的方式。
3.2.2更高效的共享
通过管理体制的改善,确立信息系统的层次性,从而促进分布在城市不同角落海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和共享,为应用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数据的交换共享,使得城市各职能部门不再是信息孤岛,将更高效的协同运作,从而推动城市管理的良性循环。
3.2.3更深入的智能
以城市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全面的物联和高效的共享,运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实现识别、预测和实时分析处理,使得城市运行管理中的人为因素降低,在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保障了信息的公开和管理的公平。
3.3“智慧城市”有神经系统和“大脑”
智慧城市就是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ICT)、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中的各个核心系统加以整合,从而使整个城市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运行。智慧的城市能够有效地把“智慧”嵌入到系统和流程之中,使服务交付、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和销售得以高效实现,使从人、资金到石油、水资源乃至电子的运动方式都更为智慧,使亿万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变得更加智慧。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座座智慧而又聪明的城市里,在这里网络是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它无处不在,就像城市的神经系统,而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将成为城市的“大脑”,它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自动帮助我们思考怎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智慧城市重在用智慧的信息科技帮助人们克服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3.4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
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高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因此,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这些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城市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我们知道,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航空摄影测量、城市仿真、虚拟显示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而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将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城市。按两院院士李德仁形象的说法就是: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
3.5“智慧城市”会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它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命体,要求人们认识到,城市本身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系统,实际上是各领域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这样,就会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就会使广大市民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更加快捷、更加方便的工作和生活。
3.6建设智慧城市具有比数字城市更重要的作用
(1)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而在全球信息化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服务于城市建设。
(2)智慧城市是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从而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上台阶,城市公共服务上水平,为创新城市运营模式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智慧城市是站在现代城市运营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战略投资,对更多服务型工作岗位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信息服务行业的创造,从而构建响应21世纪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经济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家园。
(3)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很有可能推动城市范围内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和节约城市中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改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新发展形态的城市化道路。
(4)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城市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5)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最终智慧城市的目标境界可以这样来描述:由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智慧网络支撑的城市生态将从单个组织的生产制造和商务活动、部门式的社会管理,迈入全供应链协同生产经营、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和全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境界。这是非常高的目标,不是容易达到的。
总之,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
4 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措施
4.1认真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包括智慧城市自主标准的制定、体系架构、功能组件、应用场景、指标体系,形成具有完整性、前瞻性、可扩展性、行业和区域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用以指导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4.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各种信息通信网络(ICT),构成覆盖城市的信息共享网络体系;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发展智慧城市的3S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成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
4.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提升服务业的品质;加快各种信息新技术在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外贸物流等产业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4.4积极培育智慧产业
积极培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环保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产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4.5建设“智慧政府”
推进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深化电子政务改革,优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全方位、智能化、实时化的管理系统建设,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投资创业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改善政府的管理方式。
4.6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
通过搭建城市信息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
4.7建设智慧城市的政策法规环境
有效管理信息资源,制定投融资政策;建设智慧城市人才队伍,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市民信息技术技能和全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4.8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原则
政府发挥牵头、规划、协调、引领的作用,群众、企业、运营商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整合多种资源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浪费;把握总体方向,坚持长短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制订好智慧城市的实施细则,抓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
5 智慧城市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表面看来,智慧城市似乎还很遥远,甚至还有些高深莫测。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它正悄然走近我们的生活。现在,让我们先以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为例来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5.1“三网融合”使智能家居梦想成真
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三网融合试点的12个地区(城市)名单。三网融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将让智能家居的梦想变成现实。
三网融合就是把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合为一体,三网功能合于一网,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方便。
三网融合后,用户将体验多元的信息渠道。三屏合一,电视、手机、电脑均可以接入互联网,实现无缝对接,电视、手机、电脑可以直接互动,全方位覆盖客户的工作、生活和娱乐,通过电脑、手机、电视都可以实现打电话、看电视、上网、购物、炒股、买彩票、玩游戏、缴纳水电费等多种功能。一个电视遥控器,就是一把“家庭智能钥匙”。通过手机,哪怕你是在美国,也可以打开或关闭家中的电视、空调,只要你愿意还可以控制窗户的开关,让家中换换气。
除了使生活更加便捷外,三网融合还将带给我们价格上的实惠。现在,电视、通讯和网络服务都需要分别付费,三网融合后,消费者只要付一次费,就可以同时享用三种服务,无论是上网、打电话,还是看电视,都比以住便宜。
5.2“智能交通”让出行更便捷
大多数上班族每天赶公交最头疼的可能是等车时间太不固定,而且,高峰期路上车太多,经常堵车。但如果有了GPS智能调度系统,不仅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更顺畅,堵车减少,市民还可以在站台通过电子显示屏获取下一趟车的信息,并可通过电子地图,更直观地看到线路走向和车辆位置。
今天,当你开车出行,也许你最担心的是堵车。将来,通过数字交通监控系统,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堵、哪条路最为畅通,会以最快的速度显示在你的车载显示屏上,帮助你选择最佳的行驶线路。
如果你要去旅行,通过旅行信息系统,无论是在办公室、大街上、家中、汽车上,通过电脑、电视、电话、路标、无线电、车内显示屏等任何一种方式,都能从信息系统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有了该系统,外出旅行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5.3“智能医疗”可有效缓解看病难
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和发展,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智能医疗将使“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实现智能医疗后,我们不必东奔西跑,不必早起排号,也不必怀揣病历卡,只要走进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调阅出自己的电子病历,就可立刻享受到自己心仪的三甲医院专家的远程诊疗。我们还可以在家里请医生在线看病,借助简易实用的家庭医疗传感设备,对家中病人或老人的生理指标进行自测,并将生成的生理指标数据传送到护理人或有关医疗单位,并相应接受及时的医疗服务。
智能医疗还能通过手机在移动中看病。苹果公司曾展示过iPhone手机的一项新功能:生命体征监视器。它可以让医生利用手机来随时跟踪病人的病情,在有问题的时候自动通知要求医疗帮助,此外它还像动态心电图一样随时记录用户的生命体征情况。手机还可以提醒患者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服药计划。而医生可以通过手机开电子处方、书写病历、管理病人信息,甚至和病人进行远程视频诊断。我们在未来完全可以实现将自己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装进手机里,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日常的医疗咨询,相应采取适合自己的保健预防措施。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还只是智慧城市建设有限的几个方面,智慧城市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电子地图,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一个城市各条道路、各个小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的准确位置,小到一方井盖、一根电线杆、一处阅报栏,大到一块足球场、一座公园、一条街道,你都可以身临其境般自由浏览,随意获取需要的信息。又如,通过远程教育系统,你可以在家里就听到名校老师的同步授课,而沉重的书包也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轻薄的电子课本和作业本。
对此,我们生活在智慧的城市里,不仅仅去享受智慧生活,畅想美好未来,而是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尽快掌握各种智慧技术,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林.“数字城市“赛跑”赢在“智慧”应用”.科学时报,2010-12-15
〔2〕周洁.“高于数字化”——专家诠释“智慧城市”.上海商报,2011-3-7
〔3〕数字湖南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湖南日报,2011-4-4
〔4〕张永民.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数字城市,2011(3)
〔5〕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中国信息界,2011(3)
〔6〕姜德峰.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物脉周刊,2011-3-10
〔7〕中国城市网.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文“研究和发展智慧城市的几点意见”.2010-3-11
〔8〕百度文库.天津陈柳钦文“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2011-4-15
*成果标注:历史地理学省重点扶持学科项目(10722,60103)资源开发和环境演变方向。
作者简介:
张永民,国家级专家、中国信息界专家委员会专家、兼职教授、中国信息化学术优秀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