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加速灾备产业变革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吴玮
近年来,中国灾难恢复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IDC调研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灾难恢复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IDC预计,在2008至2013年间,中国灾难备份市场将保持20.7%的年复合增长率。

近日,记者从第六届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高层论坛上获悉,未来,云计算将在我国灾难恢复和数据保护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会专家指出,在灾备建设中,应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大力推进云计算环境下灾难恢复体系的建设,提供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共享共用的灾备服务。

云计算促灾备模式转变

今天,灾备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尤其在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系统瘫痪事件不断出现,给灾难恢复体系建设带来巨大挑战。虽然我国灾难恢复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灾难备份中心选址过于集中,使风险高度集中,未能体现“平战结合”的灾备建设原则;缺乏统筹规划,灾备建设投资浪费势头进一步加剧,未能基于实际需求确定灾备建设等级,自建比例过大,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资源浪费。

云计算的出现,为灾备行业带来一个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途径,灾难恢复行业也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主任吴世忠看来,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通过云计算,可以减少政府所拥有数据中心之间的应用数量,加快数据中心整合的步伐,构建一个成本和风险更低、更专业化、服务范围更广、更灵活的灾难恢复体系。

万国数据创始人兼CEO黄伟认为,今天,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实现高可用业务理念。利用虚拟化技术和云技术的平台基本上可以实现灾备、生产之间的无缝平滑的切换,通过一些云计算的手段和技术的架构,能把灾备中心、测试中心、生产中心等IT资源更紧密地有机整合。黄伟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从虚拟化到弹性架构到云,都为灾备建设带来非常好的模式。比如,在传统思路下,要把本地存储上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数据复制其实在技术上很难实现,采用云调度方案后,所有处理能力是虚拟的,对这种数据复制,就可以采用虚拟化方式进行,非常简单地完成。

国富瑞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裁冷飚认为,云计算使灾备和业务连续性管理面临新的变革。云计算具备资源分布式部署和资源跨区域协同工作的特点,在灾备领域,传统的“一主两备”模式将逐步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灾备模式,即“多个数据中心跨区域部署、互联,计算和存储资源分布式整合调度,应用负载均衡,同时在线,互为备份”,而支撑业务持续性运营的管理和应急预案也将随之调整。

加速行业标准的制定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灾备模式的转变,而随着灾备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灾备行业标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万国数据副总裁、灾难恢复首席专家、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灾难备份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工作组组长汪琪表示,目前,国外恢复灾难备份方面的标准其实并不多。在国外,相关人员更多是从业务联系的角度去推标准,而中国在信息系统和灾难恢复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投资和研究,所以这方面的标准才是最急需的。

2005年,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中央办公厅、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国税总局、海关总署、铁道部、民航总局、国家电网等重点机构和行业以及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政府代表共同制订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商业机构参与了该指南的制定。2007年,该指南正式成为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该标准出台的最大意义在于,对灾难备份、灾难恢复相关术语进行了规范和梳理,指明了灾难恢复工作的流程,明确了灾难恢复的等级和相关要素,明确了灾难恢复工作的主要环节及各环节具体工作,其中包括灾难恢复的管理、需求的确定、策略的制订和实现、预案的制订、落实和管理及预案框架等。

汪琪透露,中国在灾难恢复方面的标准虽然也做得并不多,但作为该领域第一个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现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如:金融行业的《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JR/T0044-2008)就直接引用了GB/T20988很多思想和内容;保险行业在2008年推出的保险业灾难恢复管理规范,也引用了GB/T20988的内容;在证券行业推出的几个规范中,则是按照GB/T20988的分类和等级进行行业的灾备分类等级,另外,税务、交通、航空行业都在内部相关规范中以GB/T20988的等级标准作为本行业的灾备等级标准。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书昆表示,在信息安全领域,接下来还需要做灾备中心的标准、服务商资质的标准、等级规范的标准以及技术的标准等。

外包服务“云”中现蓝海

在第六届灾难恢复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处长王娜指出,小而全的灾备建设很难形成持续的灾难备份能力。目前,发达国家针对灾备新形势,采取了云迁移的形式,进行数据中心整合,以减少能源消耗和IT设备开销。中国灾备建设也应适度进行,搭建集约化专业化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小概率,高风险;高投入,低效率;建设易,维持难”,这是对灾难备份本质特点的经典归纳。在发达国家灾备建设中,外包已经占据大部分比例。而国内的灾备建设仍然以自建为主,在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宁家骏看来,自建模式的缺陷显而易见,如:一方面,这极大增加了国家灾难恢复建设的整体投资;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看,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灾备系统运维水平、效率和可用性均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如今,在灾难恢复行业,外包已是大势所趋。相对灾备行业整体市场而言,灾难恢复外包市场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据IDC预测,从2008年到2013年,中国灾难恢复外包市场将保持38.9%的复合增长率,比灾备整体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高出18.2个百分点。

灾备外包趋势的到来,也让相关企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机会。在灾备外包领域,打拼多年的万国数据率先踏进了这片蓝海,并颇有斩获。据透露,目前,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在灾难恢复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在金融行业灾难外包市场份额更高达80%。在第六届中国灾难恢复行业高层论坛上,万国数据被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授予信息安全服务灾难恢复类二级资质证书,这是国内首个灾备类二级资质证书。

依托多年的灾备服务经验和世界级数据中心硬件基础,万国数据现正致力于通过云技术,过渡到高可用IT管理服务。继今年8月和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并推出公有云计算服务平台后,万国数据计划于今年年底推出适合企业用户的云服务产品。

作为国内最先从事金融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企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公司也成立了外包服务中心。该公司副总经理郭全明透露,今年,金电公司联手7家单位,开展了灾备服务云项目建设,目前,该公司的云灾备服务平台可满足6000家中小金融中心灾备需求,为其提供深层应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