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邓璇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引领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赋予了传播互动性、时效性、大众性、多元性等许多新特征,它们使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具有了很多显著的优势,如: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播渠道,提高了人们对国际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功能等等,互联网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更能使信息形成席卷世界的浪潮。不过,互联网的虚拟性、自由性虽造就了一个开放的舆论环境,也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也会对主流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造成了国际传播中的不平等。在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要加强自身的传播效果,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国际传播  信息全球化   媒体国际传播

  伴随着国家的兴起而产生,至今已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以中国为例,两千多年前,在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军事构想下,汉使张骞出使西域。由于当时信息的不发达,张骞一行受到匈奴的阻挠,最终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凿空”壮举。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历时28年之久,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稳定了国际关系,提高了中国威信。早期的国际传播虽然困难重重,消耗巨大,却勾勒出了一个世界的版图,让人们渐渐开始把眼光投向全球。

  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展引领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整个地球越来越犹如一个村落,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相较于张骞、郑和时期,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从横向上看,不同国家之间的博弈,越来越需要软实力的提升作为支持,以此来帮助国家争夺话语权,增加国际传播的力度,强化国际传播的效果;从纵向上看,经过了人类早期的国际传播时期、印刷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卫星电视时代,人类终于跨入了互联网时代,能够打破传统的时空束缚,缩短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作为信息全球化的主要标志,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壮大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有技术保证的平台,使当下的国际传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具有一些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这赋予了传播一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互动性、时效性、大众性、多元性等几个方面。

  要实现传播的互动,就要完善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渠道。传统媒体的反馈机制不够充分,单一的传播模式使受众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环境之下,影响了传播效果。而在信息时代,传播过程的参与者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使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此时的受众摆脱了以往被动、消极的角色,变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在受众与受众之间,传者与受者之间均能形成良好的互动。

  大众性与互动性是相辅相成的。2008年时,全世界网民数量就已达到14.6亿,他们构成了网络活动的主体,参与到各种事件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理解和解释,使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具有大众性,代表草根阶级的平台。于是,“自媒体”也应运而生。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编辑、评论员,具有对世界传播信息的能力。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互联网的有利条件。一直以来,速度都是各个传统媒体所追求的,但传统媒体也无法摆脱时空的限制。互联网的出现,正是做到了及时更新,打破了版面印刷和定点播出的传统模式的束缚,大大缩短了传播时间,扩大了传播范围。

  多元性不但体现在网络资源的丰富上,也体现在传播方式的多样上。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对民俗文化、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形成多元的文化氛围。在传播方式上,互联网做到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整合,将海量资源呈现给受众,供他们选择。

  二、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优势

  互联网的种种特性为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信息时代传播的进步。尤其是当它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实现了媒介融合之后,其影响力更是巨大的。

  首先,网络传播是一种更为直接的传播渠道。当事人或知情者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利用微博等工具发布最新信息,省去了很多中间渠道,不但快捷,而且精准,往往反映了当事人或目击者最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更是能够做到迅速报道现场情况,及时告知人民信息。比如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在2011年5月2日19点基本肯定本·拉登被击毙后,第一条消息于22:24在twitter上发出,比传统媒体快了20分钟。互联网流量一时激增,即使已是当天晚上十一点,浏览量还是达到每分钟411.8万的高峰。奥巴马发表讲话确认拉登被美军击毙已是23:35,此时,拉登的死讯早已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了全球。次日,相关报道便出现在了各大报纸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的头条上【1】。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读者的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一旦在这个资源共享平台发布显著国际事件,便会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信息复制传递。因此,现今的网络也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信息源。

  其次,利用网络进行国际传播提高了人们对于国际性事件的关注度,加强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受众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信息复制,而是更愿意对自己所关注的事件进行补充、发表评论、参与讨论。正如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在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所说:“现在有太多的全球话题,经济全球化、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移民、反恐、金融危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等,任何一个国家独自不可能解决。这些全球的话题就是生产国际新闻的驱动器。几十亿人要从世界各个角落提供消息,对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2】

  此外,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更具有优势。上文已经提到,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话语权不再由传统媒体一方控制,人人都得到了参与的机会,这就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早在1998年的克林顿性丑闻事件时,网络舆论监督就显示出了对于真相的强大的推动力。虽然美国《新闻周刊》将这篇稿子撤了下来,但网络新闻媒体《德鲁吉报道》却将它披露出来,在当时引起的轰动足以见证网络舆论监督的威力。

  互联网所具有的以上优势正在被很多传统媒体利用,它们纷纷在网上拓展自己的领域,逐渐形成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产生席卷世界的浪潮。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大婚,来自美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巴西、中国的8000名电视工作者参与转播,全球共有二十亿人观看,本次婚礼也因此成为电视观众最多的婚礼和网络关注最热的婚礼【3】。这场婚礼不仅提振了英国的经济,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展现了英国的传统,塑造了积极的国家形象,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英国王室精心策划的“世纪婚礼”,正是得益于信息时代的便捷通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国家公关。

  三、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信息全球化把国际传播带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不过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的虚拟性、自由性造就了一个开放的舆论环境,这在另一方面也使虚假信息抬头,混淆了广大网民的视听,导致了网络上信息真伪难辨的结果。一些网络推手恶意引导舆论偏离主线,甚至制造谣言,严重危害了网络秩序,然而现今的技术条件和法制建设还不足以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再加上网络上消息的来源广泛,普通网民对于一些信息的真实性很难分辨,不知不觉参与其中,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易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互联网方便了世界之间的沟通,然而这个多元的文化氛围中同时还有反党、反社会、反人类的国际信息传播存在,一些歪曲的价值观时时挑战着道德的底线,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冲击了主流文化。一方面,网络为一些不良的政治目的提供了环境,成为政治谣言滋生的土地,这使得受众在面对众说纷纭的国际信息时,很难对此进行鉴别,容易被其误导;另一方面,网络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法律规范的约束作用,容易被恐怖组织、极端主义分子利用,借以窃取政府机密,策划非法行动。

  第三,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体现了网络化社会信息传播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能充分地享受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达国家则凭借其优越的传播能力在国际上掌握了话语权,引导舆论向己方倾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个别西方媒体通过把暴徒袭击军用车辆的照片剪裁成军车威胁路人画面,故意模糊、夸大伤亡数据的手法对新闻事实进行歪曲、失实的报道,借以宣扬“中国威胁论”,推行“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严重违背了新闻道德,也丧失了媒体公信力。

  四、互联网时代中国应如何强化国际传播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该如何在信息时代塑造国家形象,正确引导国际舆论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意大利《欧联时报》在2009年5月21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国深受西方媒体负面之害,华人要争话语权。文章表示:“作为非主流的华文媒体,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同时被别人接受,只能借助于自身品质和地位的提高”【4】。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媒体任重而道远。

  那么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呢?

  首先,要想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利用互联网及时公开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国际热点的突发性新闻事件,隐瞒拖延与含糊不清的解释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种种怀疑与猜测。中国如要展现危机中的应急处理能力,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就应利用信息时代的通讯条件,迅速做出反应,全面通报危机处理的进展,同时创造条件让国际媒体深入采访,直接感受一个真实的现场。

  其次,化被动为主动。相较于被动的回击,主动的发布是更好的办法。中国历经了“失语”、“话语稀缺”,到现今正在谋求国际话语权,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结果。坚持主动发布信息,坚持及时公布事件进展和最新动态,利用互联网进行迅速的传播,广泛的传播,这样才能抢占先机,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

  再次,媒体应该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不在传播工具上,而是在传播力量上。由于媒体的分散,我国的声音总是在与CNN、BBC这样的主流媒体碰撞时被掩盖,这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曲解的声音大过了中国澄清的声音,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舆论引导与受众的价值判断。要想摆脱这种局面,中国的各种媒体首先要联合在一起,如《欧联时报》所说:“要想发挥华文传媒的力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最后,要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三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一切,很多国家的人民并不清楚。为了摆脱刻板印象,中国政府需要不懈地进行对外宣传,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引来众多行人的关注,这无疑是中国一次成功的国家公关,向世界的普通民众展示中国,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诸如此类的文化传播交流应在网络上广泛开展,让世界人民在茶余饭后也能了解到一个真正的中国。

  信息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互联网的发展既给国际传播带来了方便,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中国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全球化创造的便利条件,同时有效防止其负面影响,才会为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提供强大的助推力。(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引自《纽约时报:拉登之死报道社交网站发挥重要作用》,新浪科技2011年05月03日18:30

  【2】引自《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迎接网络传播时代》,潘天翠整理编辑,原载于《网络传播》,转载于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年12月04日11:23

  【3】引自苗炜《一场20亿人围观的婚礼》,《三联生活周刊》第629期

  【4】引自《欧联时报:深受西方媒体负面之害华人要争话语权》,《中国新闻网》2009年05月22日12:31

  【5】程曼丽《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载于《国际新闻界》2000年04期

  【6】孟建、王帆《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审视我国传媒业的新发展》,载于《新闻传播》2010年05期

  【7】郭芳《国际传播的新闻倾向性探析--以西藏3·14事件的国际报道为例》,载于《东南传播》2008年07期

  【8】田智辉《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载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