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2 信息分类表
序号 |
类别 |
子类 |
1 |
公共基础数据 |
|
1.1 |
|
基础地理数据 |
1.2 |
|
遥感数据 |
1.3 |
|
水文数据 |
1.4 |
|
气象数据 |
2 |
林业基础数据 |
|
2.1 |
|
森林资源 |
2.2 |
|
荒漠化 |
2.3 |
|
湿地 |
2.4 |
|
生物多样性 |
2.5 |
|
林业产业 |
3 |
林业专题数据 |
|
3.1 |
|
营造林 |
3.2 |
|
森林防火 |
3.3 |
|
有害生物 |
3.4 |
|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
3.5 |
|
沙尘暴 |
4 |
林业综合数据 |
|
5 |
林业信息产品 |
|
6 |
元数据 |
|
2、数据库部署。根据各级应用需求和管理特点,整个林业数据库分为国家级数据库和省级数据库。国家级数据库部署在国家级数据中心,省级数据库部署在省级数据分中心,国家级数据库与各省数据库通过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图4-18)。
图4-18 数据库部署模式
数据库数据存储。根据业务需要和业务管理特点,国家和省建立各自的林业数据中心或分中心,数据存储在本级数据中心。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管理。数据库将按数据来源实现国家和省分级管理。各省数据分中心是国家设在地方的数据分中心,国家级数据中心和各省数据分中心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国家与地方数据共享和交换,实现业务应用上下联动。
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国家级数据的编辑、审核、入库、权限分配、数据更新和管理,省级数据分中心是国家部署在地方的数据汇集交换中心,负责汇集、管理国家需要的相关数据的采集、编辑、审核、入库、更新和管理。在数据库维护方面,依托各级数据中心对本级数据进行运行维护管理,确保数据库现势性和数据服务的需要,为林业数据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3、数据库类别。按照数据的形式划分,可以分为空间图形数据、业务属性数据、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文档、多媒体数据等。林业资源具有地域分布广、动态变化、复杂多样的特点,造成林业数据以空间地理数据为主,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多维性、多时序、多尺度性等特点。林业数据这些特征,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使用管理和更新以及历史数据利用提出比较高的要求,需将不同类型、格式、内容、尺度、时间以及多维的空间数据综合在统一的空间数据库中管理,并满足各种林业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的需求。
4、数据库建设内容。
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基础地理、遥感影像、社会经济、气象等数据库。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各种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DEM数据,省、市、县多级比例尺的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水系、城镇居民点、独立建筑物等数据,多级比例尺的土壤数据等。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海量遥感数据等。水文、气象数据库包括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温度、湿度、降雨量,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年积温等分布数据等。公共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权威的专业部门,国家级数据中心和省级数据分中心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数据。
林业基础数据库。包括森林资源数据库、世界主要国家森林资源基础动态数据库、境外森林资源合作数据库、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数据库、湿地资源数据库、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林业产业数据库。
林业专题数据库。包括综合营造林数据库、森林防火监控与应急数据库、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数据库、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数据库、沙尘暴灾害应急和监测管理数据库等。
(三)国家卫星林业遥感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林业遥感卫星应用系统、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北斗卫星导航林业应用系统。
1、中国林业遥感卫星应用系统。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使新时期林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监测和评价的需求更为迫切,但目前支撑资源环境监测的林业遥感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缺少刻画森林垂直结构、进而反演森林生物量,服务于森林资源调查和碳汇精确计算的遥感数据。在常规的森林资源调查中,只重视蓄积量的测量,但无生物量数据,传统的光学遥感主要用于刻画森林植被的水平结构和光合作用方面的参数,如LAI等,难以精确估算生物量。森林垂直结构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提高遥感森林垂直结构的反演精度,对于森林资源监测、生物量估算、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激光雷达遥感在精确测量森林垂直结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结合光学遥感系统,将为森林参数估计和陆地碳循环模型等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森林资源、荒漠化、沙化土地、湿地、生态工程等监测的性质和特点差异很大,需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目前主要依赖国外的SPOT-5、QUICKBIRD等数据源,每年都花费大量的经费购买国外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且获取时效性差。森林火灾目前主要用低分辨率的国内外遥感数据监测森林火灾,监测频率需数小时或以天计,很难提供林火的实时信息。针对森林病虫害,需要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国外数据资源有限,国内也无畅通渠道快速获取该数据,难以保证大范围数据的及时获取,不能保证行业业务工作需求。
开展激光雷达数据、森林参数采样数据与多光谱的连续覆盖数据进程应用进行森林参数计算,弥补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缺少生物量数据的空白,有利于林火预警所需森林可燃物参数的精确估算,推动国内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编制森林碳收支报告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国家卫星林业遥感应用平台,将国产卫星遥感数据资源批量化引入国家林业监测业务运行体系,提高国家林业遥感监测业务的数据资源自给率与应急监测时效性,整体提高林业遥感应用水平,逐步形成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林业遥感业务监测体系,全面提升决策水平,并为“十二五”到2030年高分民用航天林业遥感分中心及相关示范应用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奠定基础。建立国家林业局与国产遥感卫星运行管理单位之间数据获取机制,在卫星遥感林业应用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系统与设备,研发包含遥感数据接入、业务运行管理、数据管理、林业数据标准化处理、林业遥感应用处理、林业产品共享、林业产品服务、数据产品质量评价等分系统的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提高林业遥感监测能力与服务能力。遥感数据接入系统。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拟通过政务外网、专用光纤和遥感数据接入分系统提供与国产民用遥感卫星运行管理单位的数据接入接口,接入数据为0~2级标准卫星遥感数据,拟通过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实现与国产军用遥感卫星运行管理单位、国外遥感卫星数据代理机构等的数据接入接口,接入数据以2级标准卫星遥感数据为主。
遥感数据接入分系统主要完成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兼顾国外商用订购数据)的申请和相关数据的多种方式接入,为后续分系统面向林业应用业务进行高级产品处理和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来源。接到业务运行管理分系统下达的数据接入通知后,对可用的卫星数据源进行综合分析,编制数据申请计划,向卫星业务主管单位提出数据申请,申请成功后,将所需数据通过政务外网、专用光纤或其他介质接入本系统,进行基础整编后提交编目存档或者直接进入相关基础数据的常规或者应急处理流程。
业务运行管理系统。是国家林业遥感卫星数据平台系统的业务运行管理及调度中心,该分系统与除林业产品服务分系统外的其它分系统有直接的消息指令接口,主要负责平台系统中各类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管理、各分系统之间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的控制、网络监控管理、平台系统与卫星运行管理系统间的业务联系,并对各种业务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保障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
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是平台数据交换、影像数据编目存档与信息管理中心,该分系统与除了林业产品服务分系统以外的其它分系统有直接的数据接口,主要负责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林业应用信息产品的在线存档、永久存档管理与数据产品的查询与检索服务,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的同时,便于随时根据用户需求提取目标数据。林业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管理分系统为其它分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取管理接口,实现林业遥感应用数据的统一编目、存档、检索、提取、维护与统计分析等功能。
林业遥感标准化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林业遥感常规监测、应急监测、林业规划和林业各类评估、辅助决策与服务业务的共性和基础性需求,对接入并存档的各类卫星遥感基础数据或者基础产品进行统一、集中、规范化和流程化的高级处理,为各类卫星遥感数据进一步面向林业应用业务开展专题应用处理提供基础。林业遥感标准化处理分系统主要负责光学(CCD、红外、多光谱、超光谱)、雷达(SAR)遥感影像的3、4级高级影像产品的处理和生产,以及在上述高级影像产品的基础上,提供面向林业应用业务开展应用处理所必需的一系列通用化或者专用的图像应用处理工具。同时,为满足应急监测和其他林业特殊需求(辐射校正),该系统具备从0级数据产品加工生产1、2级标准数据产品的处理能力。
林业遥感应用处理系统。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进行,森林火灾日益频发,土地荒漠化和湿地破坏日益严重、林业资源保护形势愈益严峻。由于受人力、物力、人工调查活动范围以及气象等条件限制,传统的林业资源人工地面监测和航空遥感监测手段越来越难以满足林业监测的需要。林业遥感应用处理系统可充分发挥航天遥感信息资源优势,在林业遥感标准化处理分系统各级标准林业遥感影像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林业各应用业务需求,在处理流程定制机制下,提供各林业资源监测信息和基础专题产品的生产支撑工具。
林业产品共享系统。通过国家林业局内网、政务外网,为用户提供卫星遥感标准影像数据、基础专题产品、林业遥感专题产品的查询、订购与分发服务,实现与林业资源监测与信息体系的资源共享。
林业产品服务系统。以国家林业局网门户网站为平台,按时间、分专题为社会公众提供应用产品浏览查询服务、林业产品网络服务,健全网络发布专题应用产品的获取机制,提供发布产品制作、整编的工具和网站维护工具。
数据产品质量评价系统。提供对卫星遥感标准图像产品(1~4级产品)图像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常用工具,如信噪比、图像熵、灰度直方图等的计算与可视化分析,对地观测卫星常用传感器(CCD、红外、多光谱、超光谱、SAR)的辐射和几何校正参数进行评估、优化并定期修正,用于优化平台数据处理与产品生产能力,并具有对林业遥感反演产品质量进行评价并生成评估报告的功能。
3、北斗卫星导航林业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工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通信一体化的独特应用优势,应用前景广阔。为促进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林业的广泛应用,全面推动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开展北斗林业应用工程建设。
北斗林业应用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北斗林业综合应用框架体系,明确林业综合应用中各种林业业务、导航终端、服务平台等之间的架构关系;北斗林业应用设备规范,确定设备的结构、要求、性能指标等内容;北斗林业应用数据传输协议,主要定义导航终端设备与指挥终端设备间传输数据的标准化格式;北斗林业综合应用通信接口标准,定义导航终端设备与指挥终端设备间数据传输的接口信息,安排接口的电气信号与机械要求;北斗林业应用软件接口标准,确定软件不同部分之间的交互接口以及使用人员和软件之间的交互界面;北斗短报文林业应用标准,定义导航终端设备之间以及导航终端设备和指挥终端设备间的报文通信标准。
北斗林业应用终端研制。针对林业资源监管、综合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管与应急和林业公共服务等应用需求,结合现有技术、产品基础,围绕林业数据应用、导航定位、通信等核心功能,从业务类型、应用平台、使用场合等多角度开发5类应用终端:指挥型、机载型、便携型、高精度测量型、微型。
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是实现北斗林业导航、定位、通信服务所需信息、数据、服务功能及运行环境的总称。建成由多级节点构成的一体化北斗林业服务体系,实现北斗林业信息资源的纵向联通及与现有资源的有效集成;建成分布式的服务系统,形成多级互动的北斗林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提供一站式的定位、导航、通信服务;建成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系统,形成有效的运行与服务机制,为林业业务系统、林业公众服务提供高效的卫星导航信息服务,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林业卫星导航服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林业应用系统建设与示范应用。以北斗林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基础,以业务为导向,统一技术规范,构建满足森林资源监测、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综合营造林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等业务需求的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并根据我国林业资源分布与经营管理的特点,选择典型省区,开展综合应用示范。
(四)网络及运行环境建设工程
1、主机房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面积大约3000m2。按照信息服务性质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在各区域开辟独立的网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输入/输出外设、数据资料档案库等功能机房。建设配套性如数据录入、数据处理、系统监控与管理等房间。机房建设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达到防尘、防火、防水、防雷及恒温等国家有关要求,在机房区配置UPS向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稳压、净化电源,保证4小时以上不间断供电(表4-3)。
表4-3 国家级数据中心机房面积分配表
分 区 |
功 能 |
面积需求(m2) |
外网区 |
网络系统机房 |
100 |
数据库系统机房 |
150 | |
应用系统机房 |
200 | |
外设机房 |
200 | |
资料档案室 |
50 | |
小 计 |
700 | |
内网区 |
网络系统机房 |
200 |
数据库系统机房 |
150 | |
应用系统机房 |
200 | |
外设机房 |
200 | |
资料档案室 |
150 | |
小 计 |
900 | |
工作区 |
数据加工室 |
400 |
网络监控室 |
50 | |
系统维护室 |
100 | |
会商室 |
150 | |
小 计 |
700 | |
辅助区 |
中央空调机房 |
300 |
供电设备间 |
150 | |
其它设备间 |
250 | |
小 计 |
700 | |
合 计 |
3000 |
带宽扩展。国家林业局专网为连接国家级林业数据中心和各省级数据分中心的骨干技术设施,但带宽仅为2MB,目前仅能支持视频会议和公文传输的需要,难以支持专题应用,需对带宽进行扩充,拟将现有各省级出口带宽扩充至4MB,国家林业局下联各省级的带宽需扩展至622MB,并需将现有普清视频会议系统升级为高清系统(图4-19)。
图4-19 林业骨干网络逻辑结构图
涉密网建设。国家林业局涉密网,主要用于传输涉密信息,包括国家秘密及国家林业局机关政务活动中产生的内部或敏感信息等,并能满足运行国家林业局机关各类业务系统和快速传输大数据量的遥感影像、GIS数据、音视频数据等需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涉密网仅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相联接,并与国家林业局内外网实现物理隔离,应按照国家机密级信息网络的技术要求进行建设。国家林业局涉密网采用局域网方式覆盖国家林业局局机关,局机关内所有接触涉密信息的工作人员,按每人1个信息接入点计算,需设计连接终端1000余个。网络核心层采用万兆交换机,具有双机热备能力。汇聚层上联为万兆,下联为千兆。接入层上联为千兆,下联为10/100/1000兆兼容。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内网的规划要求,国家林业局涉密网需预留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互联的相应端口,网络系统和机房设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防磁、防雷、防火等技术要求。
3、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设
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国家级数据中心和省级数据分中心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的设计应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具备多级存储能力和高可靠性要求。双机热备将数据中心服务器安装成互为备份的两台服务器,并且在同一时间内能虚拟化出第三台服务器。
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结构。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和36个省级数据分中心。其中,国家级数据中心承担核心林业数据资源的存储和备份,支撑国家级应用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省级数据分中心将运行省级各类应用,存储相关林业资源数据,通过数据交换接口响应国家级数据中心的数据请求(图4-20)。
存储系统建设方案。国家级数据中心和省级数据分中心所管理的大部分数据是空间测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业务调查数据和行政审批数据,这些数据要由大型关系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库的存储使用SAN技术的来架构存储平台。SAN技术使得大数据量的存储和备份工作可直接在存储局域网中进行。当大数据量在存储局域网中进行迁移时,客户端能够正常的访问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服务器,保证网络带宽没有被占用。
图4-20 国家级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系统结构
国家级数据中心。该中心以高可靠性设计为首要目标,备份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通过光纤相连接。数据库服务器包括两台或多台服务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器,通过安装备份管理软件组成多机高可靠性环境。数据存储在数据中心磁盘阵列中。同时,在备份服务器组中配置大容量磁带库和一台或多台备份服务器。通过专用的灾难恢复软件可以实现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盘阵与备份服务器及备份带库之间的多种备份策略及恢复方法。在数据中心根据用户备份策略、备份需求的变化,可配置多台备份服务器,通过安装备份软件和磁带库或备份盘阵进行备份。光纤交换机作为备份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设备,备份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同时连接两台光纤交换机组成双线备份,用来提供高性能、全冗余、无切换间隙、链路冗余的无阻塞通道,双线备份可提供总共高达80G(保护)和160G(非保护)的通信带宽。通过高性能的光纤通道为备份服务器提供高带宽、高可靠的网络连接。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备份服务器通过光纤以双冗余方式接入到SAN网络中,实现本地关键应用数据的实时同步复制。在数据中心及整个应用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至少保存有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的镜像数据。
省级数据分中心。从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与可靠性角度出发,并且考虑到保护已有的投资,省级数据分中心存储备份系统的设计采用与国家级数据中心相同的基于SAN架构的数据存储方案和基本结构。与国家级数据中心不同的是,省级数据分中心在设备选择上将使用适合本省需求的阵列及备份带库,在保证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考虑其经济性,存储容量低于国家级数据中心。
(五)安全系统建设工程
1、安全设计目标。林业信息化的安全系统是在充分分析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相关设备和软件,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设计的。通过安全系统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和省级数据分中心的网络、服务器系统和各层应用系统将能够有效的监测和防御网络攻击、病毒传播和非法入侵,为林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安全系统的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建立系统病毒防范体系,实现网络内部平台的安全性。二是建立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主动防御体系,提升网络系统的自我防护能力。三是保证各资源数据库安全,对本系统中各应用系统数据库资源进行安全保护。四是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防护。五是建立健全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在人为环节消除安全隐患。
2、安全等级。依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 27号文)、《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 66号)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5-09),林业信息化系统安全等级定级为3级。
3、安全系统总体架构。安全系统总体架构见图4-21。
安全防护策略
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法律与政策、安全标准与规范
林业信息化安全体系架构
安全监测策略
图4-21 安全系统总体架构
4、安全系统建设方案。省级数据分中心安全系统建设采用与国家级数据中心相同的方案。针对各省级网络基础条件和业务系统运行状况,在设备选型上做相应调整。安全系统建设方案由安全监测策略、安全防护策略和安全管理策略3部分组成。
安全监测策略。安全监测策略是主要针对网络安全隐患和系统安全隐患的主动防御安全策略,由入侵检测设备和防病毒网关组成。一是入侵检测。在国家级数据中心部署两台入侵检测设备,分别接入两台核心交换机,在核心交换机上将进出局域网、服务器区、广域网出口的流量镜像到入侵检测设备所连接的端口,入侵检测设备全面侦听网上信息流,动态监视网络上流过的所有数据包,通过检测和实时分析,及时甚至提前发现非法或异常行为,并进行响应,通过采取告警、阻断和在线帮助等事件响应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阻止入侵事件的发生,及时发现各类入侵行为(黑客入侵、拒绝服务、蠕虫泛滥、内部的可疑行为等),发现系统的脆弱性问题(如系统漏洞、弱口令等),以及加强内部网络运行状况的管理(对通信内容管理、流量监测、访问控制监测、数据回放取证等),还可以同网络边界的防火墙等安全设备进行联动,进行动态策略的部署,以及时对非法网络行为进行阻断。二是防病毒网关。防病毒毒网关用以保护数据中心进出数据的安全。主要体现在病毒杀除、关键字过滤、垃圾邮件阻止的功能。对于数据中心,安全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阻止病毒通过电子邮件与附件入侵、恶意程序、黑客攻击、垃圾邮件等侵入。防病毒网关能够检测进出网络内部的数据,对HTTP、FTP、SMTP、IMAP四种协议的数据进行病毒扫描,一旦发现病毒就采取相应手段进行隔离或查杀。
安全防护策略。主要针对网络安全隐患、数据安全隐患、系统安全隐患和应用安全隐患设计的,主要包括:一是防火墙。国家级数据中心中各个安全边界均需布置防火墙,根据本区域的安全需求和访问关系,通过各边界防火墙建立静态保护策略,延缓攻击和增强抵御能力。边界处应该对进出特定区域的网络流量进行控制,坚持”最小特权”的许可原则对外提供服务。在核心交换机同服务器区连接处、核心交换机同广域网连接处需要根据访问关系在边界防火墙上部署相应的静态策略,对网络非法访问和攻击进行阻止。同时,可以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系统的联动,对非法网络行为进行动态的检测和控制。二是漏洞扫描。在实际的网络攻击事件中,黑客一般都是利用系统中的漏洞实施入侵行为。安全漏洞数量近年来以每年成倍的数量速度增加,及时修补所有安全漏洞难度很大。因此,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时应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安全中的脆弱点,确保网络系统安全。建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定期对整个网络进行系统扫描、弱点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系统,并对网络中的重要数据资源及关键服务器增加扫描频率。所采用的漏洞扫描工具要具备自动更新弱点库的能力。要根据评估结果生成各种定制报表。三是病毒防护。数据中心配置相应的查杀病毒软件。根据最新病毒库的病毒参数来阻断病毒,重点进行本地系统防护、捕捉病毒信息、查杀病毒。定期自动更新病毒库。四是PKI系统。结合各类应用系统,在国家级数据中心搭建CA服务器,负责对用户的各类申请进行处理,包括证书申请、制证、注销及恢复等证书相关操作,同时在省级数据分中心建立RA系统。
安全管理策略。安全管理策略主要应对操作人员可能造成的隐患,主要由安全审计和安全管理制度组成。一是安全审计。安全审计监控系统在建立过程中,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和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应考虑建设审计监控集中管理平台,该平台审计处理所有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日志信息。对与应用系统安全相关的活动和事件进行全面的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配置、授权管理、数据访问等。二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等。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林业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林业信息化工作机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领导下组下设办公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林业信息化工作专职机构,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充分发挥其在林业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牵头作用。
理顺信息化部门与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关系。公共基础、跨部门和综合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信息化部门主要负责建设管理,如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公共资源数据库和基础设施、通用基础软件、内外网门户网站和跨部门业务协同系统的建设,以及综合管理和运行维护等,防止出现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应用问题。业务部门负责提出业务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国家和地方林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大工程来实施,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信息化总体规划,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建立全国林业电子政务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综合协调机制。加大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审计和监督。明确已建、在建及新建项目的关系和业务衔接,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全国林业电子政务财政预算、基本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
积极开辟各种资金渠道,加强与林业有关的科技教育、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林业科研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家、地方相关科研课题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扩大各级各类建设经费支持。同时,在市场化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纳社会投资,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资金投入要做到“建设和运行”并重,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同时,重视系统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升级换代及培训等年度专项投资,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保障。
三、建立健全政策机制
坚持“建、管、用”并重原则,健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机制。中央和地方共建项目要广泛征求地方意见,地方建设项目要遵循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或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有关要求,立项阶段要严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等审批关;建设阶段,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责任人,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项目建设后期要做好项目验收和后评价工作,对未实现项目目标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提出整改要求。
建立健全各级林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与运行考核评估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考评标准,对各级林业信息化系统(包括林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平台、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系统、门户网站等),在建设和运行中的标准规范性、格式统一性、系统稳定性、服务多样性、资源共享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比。
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林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诸多技术和产品支持的工程。要在发挥政府和事业单位优势的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林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林业信息化科技支撑,建立一套科学的市场机制,建立标准、严格的准入制度及监督管理、软件质量、工程质量验收等制度,对参与林业信息化建设单位的综合实力进行严格把关,保障林业信息化的质量。
依照全国林业信息化运维服务标准规范有关要求,建立综合运行维护服务平台及相应的运维管理制度,规范运行维护工作。建立国家和省级运行维护中心,鼓励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参与运行和维护,实行服务外包。运行维护实行流程化管理,制定并推行故障处理、变更管理、投产项目交接管理等流程,使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抓好林业基础信息资源、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的统一配置,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搞好基础设施的修管用工作,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建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评估机制,构建合理有效的系统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投产系统安全运行情况的检查。强化运行维护保障,形成激励约束有效管理机制,推进运行维护工作的规范化、自动化、集中化管理。
五、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林业信息化建设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林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本着“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的指导原则进行。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承担林业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机构要注重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林业管理现代化需要的电子政务技术队伍。加强面向偏远林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服务,提高林业基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
实现行业内部信息化工作定期交流和互动。重点加强国家和地方林业信息化部门之间、各地方林业信息化部门之间工作交流,形成良性的交流机制。充分借助从事林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国内科研、教育、企业的技术力量,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强与其他行业、国外的交流。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和信息技术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同世界林业信息技术先进国家的战略合作,提高对关键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提高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七、加强标准和法规建设
标准规范建设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林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中,要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其他各类相关技术规定,以保障信息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设施高效运行,系统各部分间互连、互通。
国家法律和法规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进行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日常事务、项目建设实施、信息共享服务、数据交换与更新、数据库运行、项目组织等管理办法和制度,为林业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八、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应用
加大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林业信息技术创新方面资金的投入,集中力量组织实施林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依托国家和地方科技力量,加强林业信息技术创新的条件设施建设,形成全国林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林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引进工程。配合林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需要,优先研究和制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业信息标准,通过标准的贯彻规范林业信息化建设。在林业生物信息获取、卫星遥感信息应用、森林生态系统模拟和评价、林业资源和灾害监测预测、林业信息资源整合、基于网络信息交换和服务、林业知识挖掘与辅助决策等技术领域,瞄准国际前沿,加大投入,突出自主创新。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符合主流发展方向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信息交换技术、模型模拟技术、安全访问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应用。
开展林业信息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在林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推动林业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学研结合,加快林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信息产品研发,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信息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林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