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通信总站纠正错误训练模式提高信息化作战能力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零奖牌”催人幡然醒悟

新疆军区某通信总站列装了多种新型数字化装备,并按传统的训练模式培养了一批“一口清”、“一摸准”的技术尖子。然而,几年前,在兰州军区组织的野战通信专业技术比武中,该总站选手手忙脚乱,结果一块奖牌也没拿到。

总站主任宋建山当即带领机关人员深入一线调查了解,感到教训深刻:平时通信值勤注重单个要素训练而忽视综合集成训练,信息化训练只停留在课件制作、可视值班和通信联络、文件收发上。官兵对按部就班的常态值勤驾轻就熟,但是不适应激烈对抗的战时演练。

为此,他们专门召开训练形势分析会,纠正重基础轻应用、重营区轻野外、重静态轻动态训练等现象,重新修订军事训练计划,适当增强新知识、新技能训练比重,突出野战通信枢纽开设、网络攻击、信息防护等重难点课目,经常把部队拉到大漠深处和雪域高原,设置复杂多变的作战背景,把程控、光缆、传输、话务等一线值勤人员推向前台,全方位“淬火”。

结果令人欣喜:程控、光端、报务、话务训练周期大大缩短,一大批训练尖子脱颖而出,探索出很多战时通信保障新方法,该站先后参加全军和兰州军区组织的业务考核、“两化”达标验收和通信能力评估,取得优异成绩,10多次出色完成大型抢险救灾、军事演习的通信保障任务。

数据流”直达战场终端

今年8月初,某地域10米光缆线被洪水冲断,通信联络中断。总站官兵迅速启动“抢通方案”,计算机紧急调整网络系统,应急保障方案自动生成。随即,某型光缆抢修车利用“光缆熔接机”现地抢修,不到半个小时就修复了光缆。

笔者采访得知,总站为提高信息化战场通信保障能力,研制开发了野战装备管理、战场损耗评估系统,建起了装备维修指挥平台,还引进装备维修不解体检测技术,建起了远程信息支援系统,实现了装备管理、装备保障和作战指挥信息化,官兵自主研发了报务训练软件、人工智能网上训练软件、“虚拟光万用表”等40多个新成果。

“数据流”直达战场终端,使训练效益大增。去年底,新疆军区赋予该总站升级改造军地通信网的任务,他们奋战两个多月,圆满完成了一万多个用户的线路割接任务,顺利实现了新老机型平稳更替。如今,该总站局域网、计算机平台和开发的100多套辅助智能软件,涵盖了通信值勤要素的各个层次,实现了战场模拟、评估、监控和网上数据分析、文书拟制、指挥作业的高度融合。

“人才链”支撑网上对抗

一年夏天,一场网上对抗演练正在多功能演练室进行。突然,导调部一台主机死机,官兵轮番上场急救,微机屏幕依然一片空白。

由此,总站党委认识到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他们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制定出“尖子带骨干、骨干带群体”和“全员培训、骨干轮训、尖子送学”等培训计划,与12所军地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协作关系,采取挂靠带训、院校培训、军地联训等形式,组织官兵学习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并在网上开设“通信竞技场”、“知识快车”等页面,通过日考评、周讲评、月通报,以考促训。此外,他们还以拉练、演习为契机,灵活编组人员,合理设置内容,现地进行网络对抗、网上协同、快速抢修作业。

尖子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可喜的“人才链”。目前,该总站96%的大学生干部经过岗位互换,65%的大学生干部有连队主官任职经历,56%的技术干部有技术革新成果,90%的干部都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两年考取12名研究生。8月初,技师陈炳毅、王勇征参加兰州军区岗位尖子比武竞赛,分别取得程控专业第一名、传输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