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
“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建设“数字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748,总体水平位居全国第四,各省区第一。主要表现为:
1、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
(1)教育信息化。全省各市、县(市、区)已全部建成教育城域网,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教室,超过80%的中小学校拥有校园网。“浙江教育资源网”资源总量已接近400G。信息技术对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变化,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2)卫生信息化。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99%的县级以上医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其中:门急诊挂号、住院收费、药房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99%以上,临床检验、手术麻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应用率达到35%以上。一些医院已经建立以电子病历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医院。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全部实现了县级新农合住院信息化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也取得长足进展。网上预约、电子病历、远程诊断、网上采购等信息化手段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看病方式。(3)劳动保障信息化。建成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企业社会保险登记等重点信息系统,实施社保“一卡通”工程,建立了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已发放社会保障卡370万余张,省本级和首批4个试点城市(杭州、绍兴、嘉兴、衢州)的基本医疗参保人员可持卡在首批定点的18家医院实施联网结算,大大简化了异地就医结算流程,解决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费用垫支”和“报销跑腿”等问题。(4)民政信息化。民政信息化水平已有长足的进步,建立了全省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民政帮扶救助信息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六大业务工作系统,各业务数据也已逐步完善,提升了民政信息化工作水平,体现了高效便民的工作理念。
2、信息化提升了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支撑。
(1)公安信息化。公安部门实施了“金盾工程”,大力推进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和派出所在情报平台上开展了情报线索报送与处理、七类重点人员动态管控等工作,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建立了人口基础数据库和流动人口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口信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2)司法信息化。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处于同行业前列。司法部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硬件设施、应用系统、数据库和政府网站,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拓展司法行政职能、提高司法行政水平和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全省监狱系统开展了安防设施为重点的监狱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罪犯生活、劳动、学习三大现场的信息化监控和安全防范。(3)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我省食品药品部门加强基本药物电子监管、食品药品监测检测、评估评价、预测预警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搭建覆盖全省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在部门和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和公共服务水平。
3、信息化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
(1)数字城管。全省66个县(市、区)建成并运行“数字城管”,其中11个设区城市全部建成投运,基本形成了标准统一、类型有别、目标一致、成效明显的“数字城管”格局。余杭镇、临浦镇等中心镇实施“数字城管”,开创性地建立起镇级数字城管运行模式。“数字城管”秉承“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的目标要求,为百姓提供实时、精确、高效的管理服务,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处置率和解决率大幅提高,城市管理中的民生问题得到实时处理,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管理的科学监督和长效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同时,“数字城管”使公安视频系统、环卫车载GPS监控、城区防汛指挥系统和桥梁在线监测等城市管理网络资源进一步得到共享,提升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2)农村信息化。我省积极实施“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全省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100%实现了通电话,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各市、县100%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96%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建成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和时代先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全省500多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基于平台的应用网站,农村基层政务管理系统在4000多个村得到应用,在党员远教、村务公开、宣传特色产业、展示地方风貌、获取生产生活信息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建立了农民信箱,户数超过203万人。全省23个村、19个乡镇(街道)、11个县(市、区)列入了省级农村信息化首批试点;8个县、32个乡镇、203个村列入首批农村信息化示范地区。
4、信息化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成为政府行政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
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省市县三级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开通率达100%,政府网上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省政府门户网站全年累计发布政务信息9900余条,省长信箱累计受理群众有效来信28206封,成为政务公开、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平台。建立了省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和电子监察系统,省级44个部门可公开的937个事项中,实现网上审批功能的已达到803项,省级部门在网上办结的审批业务累积达到884339件,基本实现省级单位网上审批“广覆盖”的目标。一批“金”字工程和重要业务系统应用不断深入,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省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通过完善宏观经济、财政、税务、工业企业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了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体上看,信息化已成为浙江沟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理顺社会关系,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趋势,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管理领域的诸多环节、流程和问题需要信息化改造提升,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创新潜力还很大,任务还十分艰巨。
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1、构建网上透明政府,推进政府服务创新。
我们将继续发展电子政务,加快阳光、高效及服务型政府建设。基本实现省级机关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地市级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区县级达到70%以上的目标。要推进协同办公平台、地理信息平台、政务公开服务平台,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多部门的集成应用。大力提高行政许可项目的网上办事比例,实现一站式服务,让市民和企事业单位足不出户就能快速办理行政审批。更加重视和支持基层政府开展以服务企业和公众为重点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强化人口、法人和基础地理等战略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集中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构建智慧城市,推进全省的城市管理创新。
重点是抓好五大体系的建设:即智能交通体系、智慧能源和环保监测体系、智慧防灾体系、数字城管体系、安全生产智能化管理体系。
3、构建社会安全信息化监管体系,推进全省社会治安管理创新。
一是建立大情报系统,以公安情报信息综合为平台为核心,整合打黄部信息覆盖面的系统,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建设大情报信息体系。二是建立城市智慧安保系统,建成覆盖城区主干道路、市场、学校周边等人流集聚场所和居住小区的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将新建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技防设施建设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提高城区的技防含量。三是建设城市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推进110、119、122报警电话三台合一,建设城市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连接。
4、构建安全可信的网络应用环境,提升全省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围绕着信息获取、应用和控制的斗争日趋剧烈。网络空间国家利益的战略竞争与商业行为的结合更为紧密,维护网络空间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国家主权利益争夺的新焦点。面对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我们必须加快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信息安全基础支撑,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防范、综合支持系统的建设,建立灾难备份中心等政务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综合应急的防范能力。深入落实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加强网络空间的自律,推动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执法管理向网络延伸,监督网络运营、信息服务等企业履行网络监测和信息审核义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情报的获取,态势感知、攻防演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拓展网上不良信息和行为的举报渠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