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民步入"高速路"
来源: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1-12-05

 皖信息化建设全覆盖 更多农民步入"高速路" 
    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正成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投入不菲的信息化建设能帮合作社和农民干些什么?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网站,正成为我省各地农民合作社闯市场的“利器”。 2009年启动的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目前已初见成效。

    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已覆盖全省16个市的105个县、市、区,建成1340个信息化试点合作社,涉及蔬菜种植加工、畜禽养殖、食用菌、瓜果等。在全国率先建立的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已注册会员2800个,其中省内农民专业合作社2600个。

    “财政扶持资金对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调研员马燕介绍,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省财政等已投入2600万元,省农委对口扶持105万元。

    据了解,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省级专网数据库建立、信息员培训、信息采集、硬件采购以及网站建设。通过将信息员队伍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和民生工程的新型农民培训,我省逐步壮大信息员队伍,全省信息员已达2600多人。目前,我省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已形成“联结覆盖千社,服务万家农民”格局,探索出“一网站、一电脑、一网线、一信息员”的推广应用模式。

    一根网线贯联田野与市场

    打开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点击“网店展示”,诸多农民合作社网店映入眼帘,产品介绍、供应信息、联系方式等信息应有尽有,客户可随时上网查询价格,网上订购产品。该网站建立以来共发布产销供需信息3.5万余条,网上交易成交额8000多万元。

    “对内,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合作社管理社务、服务社员提供平台。 ”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彭学平介绍。在肥东徽之皇蔬菜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利用电子管理系统,合作社可以实现成员信息归集、政策法规发布、社务处理等。而手机短信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社员传递种养技术、农事安排、天气预报、政策宣传等资讯信息。

    对外,一根网线能让山间田野的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信息实时交流。当涂县均庆河蟹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网络信息发布,和苏沪等地企业成交业务达200多万元。“农产品卖难,深层原因是农民种时不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卖时无法告诉市场自己有什么。 ”马燕说,信息化建设让合作社提高了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能力,有效促进了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一些高端网站还可以提供农产品追溯查询功能,不仅为购买者提供了质量保证,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农超对接”提供了便利。

    更多农民步入“信息高速路”

    在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中,马燕发现,农民受长期形成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环节服务,而产后服务非常薄弱。

    “大多农民以及合作社,还是以传统方式与市场对接。 ”马燕说,在农业信息传播和市场信息反馈上,农民与市场之间存在“断层”,缺少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网络服务平台,这表明我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9500个,而能纳入信息化建设扶持的不过1000多家。 “现在每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项目资金是500万元,对近2万个合作社来说杯水车薪。 ”她说。

    推进合作社信息化的基础不牢固。一方面,农村仍旧是信息化建设的“洼地”,很多地方没有网络,不具备信息化建设条件。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两支依托力量,合作社本身的信息员和县、乡农经站人员,都缺乏相应的网络知识,在硬件配置上也远远不足。

    为此,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对财政及有关项目资金,将继续重点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彭学平说,各地将大力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信息人员,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能力和活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合作社联合进社区直供直销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示范带动和信息化服务功能,让专业合作社引领更多农民步入“信息高速公路”。(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