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丹
近年来,我市以卫生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卫生管理能力提升和服务水平改进。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被省政府确立为全省医改信息化整体推进试点市,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医改是否见成效,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缓解多少是把衡量的“尺子”,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流程繁复、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市积极探索卫生信息化建设“德阳模式”,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利用技术力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助推新医改的顺利进行。
信息化建设推动医院发展
走进德阳市人民医院,患者即可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好处。“目前,我院已经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创造出合理科学的患者就诊流程。比如通过电子病历,把医生从繁琐的手写病历中解放出来,让医生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通过就医一卡通,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看病时间;通过临床路径,规范医生医疗行为,节约患者费用,医疗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该院信息网络科主任叶青介绍说。
信息化建设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不断推动着医院更好更快发展。目前,该院正在加快无线移动临床系统的打造,这一系统能方便医生、护士随时随地为患者检查和诊疗,以及了解病情和核对医嘱等。它投入运行后,不仅能提高医生诊疗的准确性,保证医疗安全,还可凭借其便捷的特性,解决医护人员频繁奔忙在办公室和病房的问题,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应对竞争的有力武器,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回归公益性的一个最好抓手。融合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流程,整合医院已有信息资源,创建一套支持医院整体运行管理的系统化医院资源管理平台,是医院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支撑环境,也是医院谋求发展、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推动力。
信息化建设助力医患和谐
今年10月26日下午,在什邡最边远乡镇红白镇,农民岳正光在红白卫生院通过视频接受了什邡市人民医院医生的脑梗塞病情远程会诊。短短几分钟,让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岳正光不仅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还享受到了城里优质的医疗服务。他高兴地说:“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城里的医生给我看病了,再也不用跑来跑去的浪费时间和劳累身体,太好了!”
据了解,什邡市人民医院在地震后快速发展,坚持“需求主导、技术支撑、资源共享、服务群众”的原则,扩大医疗服务信息化覆盖程度。该院远程会诊系统已与北京安贞、同仁、朝阳、儿童、肿瘤等五家医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并与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业务,还在各岗位、关键环节采用了多重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医院对医疗质量的有效监控,既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医院和医生,使“以人为本”、“为患者安全着想”的理念,在为患者诊治的全过程中得到最好的诠释。
信息化建设改变服务模式
据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均建立起HIS系统,30%的县及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LIS系统和PACS系统,多数乡镇卫生院实现门诊管理、药物管理、费用结算信息化,部分乡镇卫生院还实现了基层医疗、新农合报帐、乡村医生培训和绩效考核全景应用。全市已有298万名居民通过该系统完成电子化建档,开展了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管理等对应管理,建档率达80%。
“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对医改的推动作用巨大,就拿我们医院来说,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还改变了服务模式,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广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明鸿说。
该院开展信息化建设5年多来,信息系统已经覆盖全院。特别是在“5・12”特大地震以后,该院在全省首家开展的“院前急诊急救管理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急诊急救服务模式,把信息化建设运用到患者入院前,有效提高了抢救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李明鸿介绍说,这一平台将信息化服务从院内延伸至院外,通过120急救在接诊突发疾病患者的路程中,利用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将病情、急救手法、注意事项等传输回院内,让院内医生做好抢救准备,为患者入院后的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