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四方面成就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11年12月22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李昌健、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做客新华网,为网友解读农业农村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图为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新华网 张龙 摄

   12月22日,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李昌健、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做客新华网,为网友解读农业农村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主持人:“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信息化有哪些成就和遇到哪些问题,请郭主任介绍一下。

   [郭作玉]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三是信息亮点突出。四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有了一定的应用。

    信息技术设施不断夯实方面。如在互联网接入方面实现了“乡乡能上网”,截至2010年,全国能上网的乡镇比例达到了100%,其中能宽带上网的比例达到了98%,同时,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在电信网方面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截至2010年,全国100%的行政村和9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在广播电视网方面,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了2010年的96.78%和97.62%,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方面。在信息采集方面,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点8000多个,通过远程联网采集、报送农业农村各行业和领域的生产动态、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自然灾害、动物疫情、农民收入、质量安全等信息。在农业网站建设方面,政府建立的农业网站有4000多家,覆盖部、省、地、县四级政府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全国所有省级农业部门、超过四分之三的地级农业部门和近一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更新较为及时的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在农业数据库建设方面,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

    农业信息服务亮点突出方面。一是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职能机构,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70%以上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乡村信息服务站点逾100万个,农村信息员超过70万人。二是各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成熟。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比较典型的有,吉林农委与吉林联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成功打造了“12316”新农村热线服务模式;浙江利用"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发布、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服务,实名制用户已达236万;上海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农民一点通”平台,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宁夏作为西部后发展省区,探索出了适合宁夏农业农村信息化实际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模式,破解了资源整合难、信息共享难、网络进村难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网络、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的目标。云南省积极打造“数字乡村”,建成了覆盖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1348个乡镇四级共1494个“数字乡村”网站集群和13431个建制村、124206个自然村网页。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初步应用。一是精准农业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技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各地大型国营农场进行推广应用。二是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示范应用。北京大兴、江苏兴化、河南漯河和新疆吐鲁番等地利用3G技术改变农技推广方式,由“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农技推广模式变为“信息化专家”这一现代农技推广模式;黑龙江农垦、北京、江苏无锡等地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养殖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一些大型奶牛场引进国外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先进挤奶机器人。这些示范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整体来说,“十一五”时期,各地、各部门面向“三农”实际,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从基础设施到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了很多好的做法和典型,可供“十二五”时期学习和借鉴。尽管如此,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认识不够,政策不多,机制不活,人才不足,缺乏统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亟需在“十二五”时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