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湖南建设纲要
来源:湖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建设数字湖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开发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是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和法治湖南的基础和支撑,是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湖南优势,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湖南建设,制定本纲要。

     一、数字湖南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增强信息化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两型”产业体系;着力建设便民高效的电子政务,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信息化,提升全民信息化水平,统筹推进数字湖南与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法治湖南建设,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2.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遵循规律,明确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资源和项目,推动城乡、区域、行业协调发展,打破条块分割,推动集约建设,促进共建、共享、共用。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估。

    融合创新,加快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推进信息化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全面融合,促进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民生为先,全面发展。以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为导向,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民生相关领域信息化优先发展,带动全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抓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坚持应用和需求导向,规范市场行为,建立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开放合作,安全可控。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加强与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民营企业等信息产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信息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加大资金、人才与技术的引进力度。强化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3.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覆盖城乡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8以上,数字湖南基本建成,对全省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升级。建成全省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成。全省光纤网络实现T级出口,城区光纤入户、农村光纤到行政村。全省城乡实现3G网络覆盖,县级以上城市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长株潭城市群“三网融合”率先取得突破,逐步向全省推广。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实现数字化,逐步实现双向化。

    ——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增加值率超过30%,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形成十条百亿产业链、十个百亿产业集群和十个百亿龙头企业,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新上一千个重点项目,完成两千亿元投资,涌现一万个新业态主体,新增一百万个就业岗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企业管理等业务环节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广泛开展,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得到重大突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到18%以下。“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0.7,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向纵深领域推进,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湘农服务热线、农信通、供销通和信息田园等信息服务逐步覆盖全省全部乡镇,重要农产品逐步实现电子标签管理,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林业、水利资源监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电子政务体系完备和应用普及。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形成并不断向基层延伸,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支撑。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建成,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电子政务支撑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救援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政府网站在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得到普及并富有成效。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使用率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

    ——民生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各领域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逐步实现办事出行“一卡通”、居家生活“一键通”、学习工作“一网通”、在线服务“一点通”。“大医保”系统建成,医疗保健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省所有学校,“新农保”覆盖所有农业人口,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惠民“一卡通”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文化实现繁荣发展。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成,传统文化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形成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网络文化发展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互联网监管机制完善,形成和谐网络文化发展环境。

       二、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增强信息化发展支撑能力。积极发展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和信息共享。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发展,实施光网城市建设和农村电话、广播电视、宽带“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实现主要城市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全省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三维地心测绘基准体系、全球卫星导航综合服务系统、全省地名地址数据库、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库和地理省情监测和统计分析平台,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应用体系。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云计算中心、云服务中心、灾备中心、呼叫中心等信息服务中心及平台建设。加快以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为核心的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

    5.积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各类传感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和控制设备在交通、电网、水利、环保与安监等领域重要部件及关键节点的安装布局和广泛应用,增强公共设施的感知能力。加强对城市重点区域、公共设施和地下管线的实时监控,推动将物联网应用纳入全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公共设施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全省统一的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水利、环保与安监等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全省公共设施信息资源,推进监控系统、决策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实现对公共设施的精细化管理及高效利用,提高全省公共设施的整体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与保障能力,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大力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

    6.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两型”产业体系。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及物料管理等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和全面渗透,建设“数字企业”。加快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促进安全生产。推进信息技术与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融合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和各类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中的普遍应用与融合创新,提升服务能级和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设的新机遇,建成面向各行业的全国性移动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推动网上供销社、快乐购等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型电子商务发展。

    7.加速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着力打造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储能材料、轨道交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十条百亿产业链,在国家级、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内培育十个百亿产业集群和十个百亿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数字家电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重大成果的产业化。着力抓好一千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和“两型”产业富湘云合作计划,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培育一万个新业态主体。大力支持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兴网络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可容纳百万人就业的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四、大力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

    8.加快发展集约效能型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各部门的专用传输网络,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和内网,扩展电子政务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三库一平台”,大力推进电子政务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建立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数据采集、更新、管理及共享机制,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共享和服务平台,鼓励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发挥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的平台和窗口作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延伸,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对政府的满意度。大力建设全省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和集约化的灾备与恢复系统,切实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保障能力。

    9.加快建设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广泛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各类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逐步建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形成社会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以平安城市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建设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提高视频监控的应用实效。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水平,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和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和灾害应急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提高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力。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管理机构,不断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加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研发,提高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监测预警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环境。

    五、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10.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科研设施共享,推广基于共享服务平台的每人“一空间、一终端”的学习模式。加快建设各级政府卫生信息平台、医院信息平台和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完善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直报和疾控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大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全力构建以个人健康信息为中心的卫生智能化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省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积极推动各类民生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延伸。完善面向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以及面向残障人士的信息无障碍服务。加快惠民“一卡通”等便民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面共享的民生服务体系。

    11.全面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抓住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涉农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深化和普及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农村信息化民生服务工程,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和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着力推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鼓励支持建设数字社区、数字家庭。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进空间、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和办公服务平台。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开展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建设智慧家居。

     六、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大发展

    12.大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深化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湖湘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数字内容与新型终端及互联网服务相结合,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加速数字内容产业化,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和科技含量,大力推动中国联通阅读基地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大力支持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数字内容素材库,推进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和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多终端传播,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

    13.大力加强互联网管理,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推动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网络内容建设,促进网络文化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支持红网等重点新闻网站、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发展,支持培育壮大一批网络文化领军企业。大力倡导开发健康网络文化产品,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导向,营造和谐网络文化发展环境。提升互联网行业创新能力,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互联网法制建设,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健全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效能。加大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接入服务管理力度,加强对微博客、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加强技术保障手段建设,建立新技术新业务网络与信息安全评估机制。打击利用网络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低俗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七、加强对数字湖南建设的领导和保障

    14.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人民政府省长任组长的湖南省数字湖南建设领导小组,与湖南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领导和指挥数字湖南建设工作,负责研究、决策和部署推动数字湖南建设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实施,协调解决数字湖南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数字湖南建设工作考核奖励制度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监督数字湖南重大项目建设,对数字湖南建设工作及重大项目进行考核评估。根据数字湖南建设各专项工作需要,经数字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可设立有省委或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归口数字湖南建设领导小组管理。明确省、市州、县市区在数字湖南建设中的事权关系,理顺各部门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职能,加强配合,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数字湖南专家咨询委员会,与湖南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建立信息化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的决策程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15.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修订出台《湖南省信息化条例》,适时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数字湖南工程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安全保障等相关的配套政策,保障数字湖南建设健康有序开展。各地各部门各行业要立足实际,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重大问题入手,编制实施相应的专项规划和方案。省直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执行力度,明确工作任务,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保障、体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抓紧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1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信息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各级地方配套建设资金落实到位。设立省信息化专项引导资金,并逐年增加预算投入,支持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科技资金以及各行业部门专项资金中,安排适当比例资金,加强整合,统筹管理,集中用于支持数字湖南的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共建、共享、共用,提高公共投资效能。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接轨、适合数字湖南建设发展需求的投融资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和高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确保建设资金足额投入。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引导企业开发好前期项目,与风险资金进行无缝对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发挥本地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优势,积极培育本土企业。通过发布规划、特许经营、担保补贴、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参与各类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

    17.建立工作考核与项目管理制度。数字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省直部门和市州的工作考核与评估,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奖惩。财政性投入和公共性建设项目要符合数字湖南规划和顶层设计,各专项子规划和方案,重大信息化项目立项、投资要报数字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审查。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财政投资和公共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审核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立项前置审查、预算审核、建设监理、竣工验收和运维管理等制度。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绩效考核,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防止重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信息化发展统计、监测统计报告和规划实施目标分级责任制度,把数字湖南建设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内容。

    18.健全信息化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各相关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满足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和运行管理等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推动各部门、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减少重复投资。在金融IC卡标准、移动支付标准、物联网标准、电子政务标准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础上,逐步建立数字湖南应用标准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落实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区和城市终端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等领域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知识产权应用服务。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建设,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市场繁荣。

    19.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全省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和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推广电子签名的应用,整合数字证书资源,逐步实现“一证多用”、“一证通用”。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建设、验收、运维全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落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加快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监控和防御体系,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制定信息安全总体实施规范和不同行业的应用指南,建立信息化安全责任体系。积极推动经济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设集约化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促进统一的灾备中心建设。完善安全防范机制,定期进行常规性安全检测,对突发性的安全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完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应急保障能力。

    20.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省内高校、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办学,加速培育一批高水平信息化人才。加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鼓励厂校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吸引高端人才来湘创业,重点引进一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重大科研成果和拥有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分类指导目录,制定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强化岗位资格认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知识产权、技术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留学人员创业优惠政策和人才服务市场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岗位设计,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机构全面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提高对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

    21.加强宣传培训和总结推广。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数字湖南建设的意义和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对数字湖南建设的共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湖南建设。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普及。大规模开展专业领域和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失业者、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社会群体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开展以数字湖南为主题的推广活动,综合运用媒体报道、网上展示和博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各地各领域各行业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全面推进数字湖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