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耗时十年、投资数亿的Yigo管理软件CAD隆重推出,成功开启管理软件自主开发时代,引起了IT界的普遍关注。据赛迪顾问研究发现,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经历了定制化、通用化、行业化、平台化四个阶段,在追求信息化成本与效益平衡的道路上螺旋发展,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管理软件CAD 这种客户主导信息化的模式又一次站在软件产业变革的风口浪尖,推动着管理创新的改革大潮。
管理软件定制开发,极其奢侈的一次性消费
定制开发的优势是“量身定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尤其对于管理不太规范的中国企业很有说服力。
但是,定制系统的灵活性差,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以现有管理模式为基础,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往往是IT部门开发出来后,业务部门的需求已经方式变化。未经一定数量用户的使用,技术成熟度低,在运行中极易出现问题,需要经常性的维护;开发工作量大,耗时费力,进度难以控制;由于大部分软件都是针对用户具体情况定制,日后软件的维护和升级都需要单独修改、重新开发,这些都意味着较高的维护成本。同时,集团在不断的兼并、重组,并且不断向其他业务领域延伸。定制系统的扩展性差、适应性差的缺点越来越突出。
通用化软件,成功模式的过度解读
通用化软件凭借开发成本降低,周期缩短,维护费用节省等特性,迅速普及占领市场,有效改善客户满意度等。
通用化软件,尤其是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商品化软件,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经过大量用户的应用,理应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在中国的大多数的应用情况远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软件的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并不同步,它们各自经历着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形成的S形曲线族。 如果软件和企业两族曲线都能随着时间进度而进化,且能够通过各自的持续改进消除相互间矛盾,这样的成熟通用化软件就可以称之为最佳实践。并且,中国的企业的很多业务模式处于模糊地带,成为潜规则,这些规则在快速求变的环境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然而,目前通用化软件不能实现对企业灵活有效的管理控制。
行业化软件,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难融合
行业化软件部分解决了不同行业的业务特点和信息化基础架构差异较大的问题。其实,国内软件企业在行业化之路上的探索由来已久,但大多退回到通用软件中。究其原因,他们的行业化软件更多的是体现行业重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抽取出真正具有行业特点的东西。因此,这并不是行业化应用,充其量是特定企业的定制方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解决方案。厂商往往说“面向各种行业”,“适合各种企业”,实际等于什么都没说,用户不得要领,无法选择。即使国际知名厂商的通用化软件也分为针对一些重点行业的版本,并非“通用”。
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厂商只能通过二次开发解决,这就需要管理软件厂商深入理解各个细分行业的业务模式特点和系统需求,在通用化产品的基础上提供行业化的解决方案。
平台化软件,仍需降低用户准入门槛
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应用从提出需求到开发部署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工具的功能、语言的支持能力、高效开发能力等因素,在技术实施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比例。原有的定制化、通用化、行业化软件逐个对象实现的方式,无疑已成为了应用开发的瓶颈。以业务为导向和驱动的、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自主平台已成为企业级应用追逐的对象。
所谓“平台化”,即将大量成熟而实用的应用组件和模块进行高度封装,并内置功能强大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电子表单管理系统、信息门户系统、统一用户管理系统、消息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各种成熟的应用系统和开发工具。开发人员在进行软件开发过程中,绝大多数开发与应用无需特殊的编码,只需按照项目需求选择相应的组件或模块进行“拖拽式”配置,而捏合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正如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机器零部件,只需按要求简单的拼装即能成为完整的机械设备一样。因而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降低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难度,并且应用可立即部署,大大缩短了应用开发的调试期。
管理软件CAD,精通业务人人都是信息化专家
严格来讲,管理软件平台从用户应用角度而言还是需要二次开发、需要编写代码,仍由IT技术人员打造管理系统,而那种无需二次开发、零代码,能让管理人员和业务专家打造管理系统的应用描述与自动解析,正是管理软件CAD产生的根本成因。
管理软件CAD,即管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Management Software Computer Aided Design,MS-CAD)是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在图形化开发界面上进行管理软件的设计,通过设计管理软件的流程结构、数据结构、用户界面等要素,最终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数据加载、解析生成能够独立应用的管理软件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系统的“灵活调整”能力,对于没有IT专业背景的业务人员亦能轻松掌握管理软件CAD,大大降低了企业自主开发管理软件的技术门槛,同时开启了软件开发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