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中,一定会用到物联网相关技术,但用不用“物联网”这个词,各地方视情况而定。
本报记者 许泳
6月24~25日,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在为期两天的参观与分组讨论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做了总结性发言。
“各地方制定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必须研究环境的变化,从需求角度和技术角度两方面来分析。”技术方面,杨学山提到三个概念,分别是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地球。他指出,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中,一定会用到物联网相关技术,但用不用“物联网”这个词,各地方视情况而定。“电子政务一定要有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连接和更加集中和深化的计算。”政府部门要理解物联网的深刻含义,而不仅仅是玩字面的热闹。“感知到的信息要和业务系统紧密结合才行。”
至于云计算,杨学山认为,政府云的概念,和企业提到的云计算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了让互联网上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政府云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公共服务变得像水电一样方便老百姓使用。
而当谈到智慧地球时,杨学山直言,世界上所有国家讨论智慧地球的话题加起来,恐怕也没有中国说的这样多。他用了三句话来阐明智慧地球:第一,它符合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方向;第二,它符合IBM的战略需要;第三,它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在IT领域有绝对优势,但是现在单纯技术上的优势遭遇了天花板,因此,他们就在寻找应用方面的竞争优势。需要警惕的是,有90%以上的情报来源于公共信息,要注意这些信息流的流向。”杨学山分析说。
其实,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地球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在技术基础上是相互依存的。但除了关注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外,更应该注重的是需求变化。
杨学山回忆,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历程,最开始是技术驱动,有了新的技术,推动着信息系统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变成需求驱动;而进入本世纪,则发生了更重要的变化,先进典型不断出现,业务部门开始主动要求技术部门提供支撑,最终变成业务驱动。需求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调动起来的。需求变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息社会越来越成熟,老百姓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而且网络化普及,政府必须考虑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执政能力。政府如果不跟上时代的变迁,不擅于利益信息化手段,那么执政能力必然被削弱。因此,杨学山强调,在制定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时,要认真审视社会提供的基础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相应的电子政务服务是否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