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构建行政审批的“高速路”
来源:山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记者 高剑艾 本报通讯员 刘培现

  ●率先在全省成立电子公务监察室,率先在全省政府系统实现早九晚五工作制

●是触及“痛处”的大同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涵盖面最广的第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大同速度”的强有力的保障者

隆冬的大同,滴水成冰。御东新区一座现代化的六层办公楼前却是人来车往,繁忙异常。这就是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总面积达16500平方米的大同市政务大厅。从去年9月1日起,他们率先在全省政府系统实现“早九晚五”工作制,时值中午,依旧繁忙……

与这座“大平台”的投入使用相适应的是,近年来,大同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速,审批项目大幅精简,审批时限不断压缩,审批职能不断整合,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1—11月,市政务大厅受理各类事项53572件,办结53102件,办结率达99.1%。

精简项目:从411到169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2008年以来,大同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和建设“三名一强”奋斗目标的战略决策。作为投资引资项目落地和吸引更多生产要素的重要保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所当然地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发展环境优化的重要切入点。2009年初,大同市纪委、监察局作出加大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督查力度,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等十条保障措施,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进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建议,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丰立祥指示全力推动此项改革,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亲自担任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组组长,大同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涵盖面最广的第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此拉开帷幕,是一场直击“痛处”的改革。

由大同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市编办、市法制办和市政务大厅组成联合工作组,按照“环节少、时间短、流程优、服务佳”的要求,将原来市级实施的411项审批项目,经清理取消101项,下放30项,合并103项,调整转移48项,确定保留了182项。之后,他们对行政审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依照法律法规的变更和职能的变化,先后三次对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对全市行政审批实施项目再精简、职能再明确、时限再压缩和流程再优化工作。截至目前,共保留市级审批项目169项,确定进驻市政务大厅办理的事项135项,分中心办理的有14项,对其余20项确无必要进驻大厅办理的事项纳入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事项办理的平均承诺时限从9.66天降为5.18天,较之前的审批时限又降低了46.38%,比平均法定时限缩短79.04%。

流程再造:让行政审批“提速”

  审批流程优化,行政审批 “提速提效”是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对确定的职权项目,审批过程严格控制为“受理、审核、审批、办结”四个环节。他们确定了三个标准,即:凡不需要现场踏勘、专家评审的,一般列为即办件;对于审核上报的项目,一般规范为3个工作日上报,审批后2个工作日内送达

对于承诺件一般平均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使所有保留审批项目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了1/2至2/3以上。目前,大同市级169项行政审批项目中实现受理、审核、审批、办结四步办结的有120项,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初步做到项目名称、申报条件、申请材料、承诺时限、办理程序“五个统一”。

创新服务模式,探索联办机制。从相对人的角度出发,将不同单位的具有关联性的事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模式,如将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公安刻章等部门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形成工商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实现一次提交书面材料、五个工作日办结的高效集合审批服务;对建设项目采取串并联相结合的关联审批模式,将所涉及的20个部门24项审批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通过同步受理、牵头协同、信息共享、资料互认、联合勘察和会议协调,使审批时限压缩为50至63个工作日;将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中心与房屋交易市场管理处进行机构合并,成立大同市房屋交易权属登记管理中心,与地税局契税缴纳窗口协同办公,实现“房产交易登记一条龙”服务,将原来45天办理完毕的事项压缩至10个工作日内完成……

集约式整合审批职能。按照不增加内设机构、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科级干部职数的原则,实现“两集中、两到位”,即: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行使的审批服务职能向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集中,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向政务大厅整建制集中;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进驻政务大厅的项目要落实到位,对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要授权到位。经过调查摸底和研究协商,根据审批项目清理结果,在具有审批职能的市直44个部门全部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统一承担本部门审批服务职能,把原来分散在128个部门内设科室办理审批事项集中到了现在设立的44个部门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统一办理。市民王先生用自己的房屋所有权证向银行提供抵押担保,贷款100万元人民币。债务清偿完毕后,他去申请抵押注销登记,在政务大厅,工作人员用电脑数据查档核实后,现场就为他办理了签字注销手续,王先生为此感慨不已。

搭建平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权力运行透明是行政提效的根本。为此,大同市首先按照“物理位移、行业监管、行政监察”的思路,积极探索在市政务大厅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平台,运用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软件系统,对全市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建设工程招投标和产权交易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监控。市纪委、监察局通过监察系统与交易业务系统的对接,监控室通过分布在政务大厅的音、视频采集设备,对6个评标室、2个开标室和1个专家语音抽取室的音、视频进行监控和录制,实现了对公共资源交易的全方位监督监控。系统投入运行以来,进行建设工程交易业务27项,国土交易41宗,政府采购项目116项,监察系统提示预警5项,均已作出处理。其次,建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经过自查、督导和审核对接三个阶段,对市级51家单位行政权力和服务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目前经确认,49家单位的行政权力和服务项目共计5454项,在大同市政府门户网等多家网站以及新闻媒体上,对事项的办理部门、法律依据、办理流程、前置条件、办理地点、办事人员、收费情况、联系电话等信息进行公示,以期达到对自由裁量权的有效约束和廉政风险点的预警防控。


电子公务监察系统创新机制。2009年底,为加强对进入大厅办理的审批事项的监督,大同市纪委监察局专门引进了电子公务监察系统,建立了集网上许可监察、效能监察、评议监督、投诉监督、绩效考核五位一体的综合监察体系。去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电子公务监察室,并整建制进驻政务大厅,负责市政务公开领导组办公室和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常态化工作,以及对全市行政审批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权力运行实施全方位监督,同时受理相关投诉,转办、督办相关案件。去年底,市纪委、监察局又配合全省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为主题的集中整顿月活动,率先在全省对全市600多名政务岗口服务人员进行了优化发展政务环境集中教育培训。

大同市三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大同速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强有力的保障。大同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卫洪平说,“制度+科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下一步将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审批服务体系,强化电子公务监察和纪律作风教育整顿,努力为大同转型跨越发展创建最优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