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设施,“数字北京信息亭”不是不能重建,只是前提须是最大化突出服务功能,并确保不再沦为“卫生死角”。
据报道,耗资7000万、设置近十年的“数字北京信息亭”要拆除重建了,并且将在原有617台的基础上,新增383台,凑成1000台整数亮相于北京街头。
提到“数字北京信息亭”,市民们都不陌生,近十年前,它作为新生事物出现时,曾被当成现代化都市的象征,但是很快,亭内设备遭到损坏,小广告缠身,尘土与尿迹并存,很多成了令人头疼的“卫生死角”。
正是基于这种不良印象,很多市民反对重建信息亭。去年8月某网站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1%的网友认为“数字北京信息亭”应该淘汰。除了卫生问题影响形象外,网友们还普遍认为,现在手持上网设备众多,信息亭已不合时宜了。
不过,从建设数字城市的角度考虑,信息亭或也能为上网不便的市民、游客,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此外,在电子政务、社区信息化方面,信息亭为使用者提供更为直接的对话交流,也还有空间。
“数字北京信息亭”不是不能重建,但有个前提,就是要杜绝浪费,不能再度成为街头摆设。
首先,重建信息亭不能让广大市民不明不白,既然闲置了那么多年,总该有个说法。是当年的规划出了问题,还是后续管理没有跟上,谁该对此负责?
同时,对于即将上岗的信息亭,有哪些改进,如何放置,也不要忽略了市民的意见。毕竟,拆除、重建都需要动用国家的钱,而且最终也是为了方便市民、游客。
再者,要解决“管好”的问题,即要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信息亭的设备保养、卫生扫除,保证每个信息亭时时处在可供正常使用的状态,别再次沦为“临时厕所”。
最后,还要“用好”数字信息亭。这涉及的层面更多,如提高服务的及时性,不要存在网络连不上、内容常年不更新等问题;再如,更新硬件,提供市民和游客需要的专业信息,对使用者通过信息亭发出的需求,加快回复,增加吸引力。这方面,结合最新的科技如WIFI免费接入,加上一些商业元素,还是大有可为的。过去信息亭提供了一些生活实用信息,但太笼统,如果将来可以提供一些与周边餐饮、娱乐、住宿有关的个性查询服务,想必会大大提升使用率。
旧的数字信息亭确实需要拆除,新的未必一定要现在就建。有关方面先把过去的账算一算,把未来的计划和设备样品向社会公布,多听听市民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