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分析了民航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原因和面临机遇后,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战略。
关键词:民航业 金融危机 飞出去
一、引言
民航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经济晴雨表,该行业对于宏观形势变动的反应非常敏感。航空业曾是国内最早对民营资本开放的垄断行业之一,但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航空业在短期内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部分民营航空公司因为金融危机而生存艰难。早在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2008 年中期,专业机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的民航业出现了约25 家的企业宣布破产。国内的形势同样严峻,例如东星航空停摆,鹰联航空因资金压力停飞多条航线,后被国有企业四川航空收购了72%的股权等,以及奥凯因股东关系博弈陷入停航危机。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在钢铁、电力、水运等国民经济的九大行业中,仅有航空业没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该行业以282.2 亿元的亏损高居榜首。那么,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民航业应当如何发展?本文将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
二、民航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原因
我国的民航企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出现了自身发展的困境,主要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诱发了中国民航业的危机,并且与民航业自身的缺陷一起,影响了民航业的发展。
首先,从外部因素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放缓,使得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客流增长减慢。国际航空业无论是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其市场需求均急剧下降。在一些流动较弱的国际航线中,出现了大幅的亏损,这也引起了航空公司通过航线的停飞或缩减甚至延迟开通,避免更大损失。我国航空公司纷纷调整航班与运力,对亏损较大的国际航线进行大幅调整,停飞或是缩减航班。从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演化过程看,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对国营航空公司的过度倾斜,而民营航空企业在资金、航线限制以及规模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例如融资困难、航权短缺。金融危机使得民营航空企业的困难更加严重。
其次,对于民航业发展非常关键的支线业务,其享受的政策优惠偏少,而支线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导致航空企业发展的困境,并且在金融危机中显得非常脆弱。中国的航空公司和国际大型航空公司相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而民航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高现金流动、规模效应的特点。金融危机引发的巨额财务赤字和庞大的航运线、巨额的飞机维护费用和机场的租用建设费用给我国民航业的财务和资本带来较大阻碍。
三、金融危机给民航业带来的机遇
“危”与“机”并存于我国民航业的发展,除了上述负面影响外,金融危机也给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机遇:
一方面,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后危机时代我国将提升内需,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内需在扩大过程中必然会从某种程度上带动行业的发展,增进竞争力。这给在经济危机后发现自身不足民航业提供了机遇。通过改进和完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带动民航业的运输量,提升竞争实力。同时,金融危机让包括民航业在内的我国各行业都看到了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也更清楚的认识到缺点,我国民航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地深化改革,完善发展。
另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一些国家为应对危机,推出了降低外资进入标准的举措,这无疑是我国民航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理想机遇。我国可以在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放眼全球,积极开拓新的国际航空市场,提升我国民航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扩张和稳定我国民航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
四、后危机时代民航业的发展战略
1.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加快完善运价形成机制。就我国民航业运营现状看,成本节约的空间是非常大的,还有多个方面可以进行改革。首先是降低销售费用。不断的引入信息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建立航空网站,进行网上航空售票,电子服务等都可以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其次是简化服务流程。民航业之间为了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不断的优化服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低廉的价格、合理的服务、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将促进民航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成长为一股力量,提升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层次。
2.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我国民航业在现阶段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模式,并没有民航业自律组织。为了促进民航业的发展必须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政府的监管并不是强制性的干预,而是根据民航业的发展制定系统性的、战略性的管理手段,从而规范民航业的发展。在政府监管的同时,政府应该不断的制定合理的制度提高民航业的信息化建设,这是提高民航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国际的变化、行业的变化,从而及时的、合理的制定做事进行防范,而且信息化可以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各项服务操作的效率,降低民航业的成本,促进民航业的发展。
3.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飞出去"步伐。中国航空公司应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飞得高”和“飞得远”?毕竟,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航空公司无法成为全球一流航企,在世界航空市场上获得主导话语权。航空业是一个高度固定成本投入的规模经济行业。航空公司之间的联合重组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这一发展潮流在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民航业体现尤为明显。其他提升航企国际竞争力的手段还包括通过建立枢纽和发展支线航空,逐步形成合理的航线网络体系和调整机队机构,实现运力最大化等。除了联合重组外,中国的航空公司之间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这有助于提高中国民航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的航空公司和国外的航空公司也可以开展深度合作,例如时下正流行的同一航空联盟内成员航空公司在某些特定黄金航线上开展联合经营,各方在联营航线上采用统一定价,再按各参运公司投入的座位数和机型,确定其收入比例,共担风险。
总之,中国航空公司应当抓住“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快速发展有利的外部市场环境,尽早提高自身实力,凭借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航市场的逐渐规范,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公鹏. 未雨绸缪 应对挑战——警惕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J]. 中国民用航空,2002,(9).
[2]杨婧,. 试述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航业发展的影响[J]. 经济师,2010,(4).
[3]刘志强,. 金融危机下我国民航业的战略对策[J]. 时代金融,2010,(3).
[4]刘明,. 云南民航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机遇和对策[J]. 创造,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