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11-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目录:
第一章 电子政务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概念阐释
    一、电子政务的定义
    二、电子政务的内涵
    三、电子政务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类别
    一、政府内电子政务(G2G)
    二、政府对企业电子政务(G2B)
    三、政府对公民电子政务(G2C)
  第三节 电子政务的作用及发展
    一、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
    二、电子政务的作用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电子政务的特点
    一、虚拟化
    二、无纸化
    三、即时性
    四、技术性

第二章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理念
    一、政府职能变迁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二、电子政务是各国政府改革的新思潮
    三、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内在关系
    四、政府网站在电子政府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世界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一、全球电子政务整体发展水平
    二、国外电子政务推进实施与部门协调机构
    三、世界各国将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
    四、国外电子政务法规环境综述
    五、欧美电子政务法规环境建设分析
  第三节 世界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一、加拿大
    二、新加坡
    三、美国
    四、韩国
  第四节 英国、瑞典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二、制定统一的指导标准
    三、提供便捷的“政府入口”服务
    四、发展广泛的电子民主
    五、建立领先的知识管理系统
    六、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电子政务产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概述
    一、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二、2011-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
  第二节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电子政务是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电子政务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电子政务是我国信息社会建设的龙头
    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第三节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推动力
    一、政府推动
    二、市场推动
    三、法治推动
    四、社会推动
    五、竞争推动
  第四节 3G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
    一、3G将扩大电子政务的用户规模
    二、3G将降低电子政务的用户门槛
    三、3G将减少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

第四章 中国电子政务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
    三、中国电子政务的五大基本特征
    四、2010年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五、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于新的发展起点
  第二节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一、电子政务业务应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二、政府网站内容及服务不断丰富和增加
    三、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不断取得新进展
    四、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 “信息孤岛”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信息孤岛”的概念和成因
    二、“信息孤岛”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
    三、消除“信息孤岛”的基本做法
    四、针对中国国情解决“信息孤岛”的建议
  第四节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的发展
    一、政府信息公开概述
    二、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优势
    三、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模式
    四、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的不足
    五、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加快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第五节 信息化中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探析
    一、发展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信息化社会电子政务的基本形式及实施
    三、中国信息化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功能分析
    四、中国信息化电子政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六节 电子政务提升公共服务的基本经验和趋势
    一、政府公共服务及其信息化
    二、我国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新进展
    三、公共服务信息化的经验总结
    四、公共服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中国电子政务产业的发展模式及技术应用研究
  第一节 电子政务发展与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一、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电子政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三、电子政务发展的管理模式
  第二节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弹性化
    一、电子政务促使政府管理模式弹性化发展
    二、弹性化政府管理模式的内涵
    三、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模式弹性化提供了必要性
    四、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模式弹性化提供了可行性
  第三节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
    一、电子政务发展具有自身特殊性
    二、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三、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需进一步研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第四节 面向企业的中国医药电子政务业务模式研究
    一、医药电子政务的概念
    二、网上监管
    三、在线业务开展
    四、综合信息服务
  第五节 电子政务的融合之路及ICT新技术的应用
    一、中国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二、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三、ICT新技术在未来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四、融合式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案例
  第六节 CRM在基层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浅析
    一、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二、CRM体系结构
    三、电子政务中引入CRM的可行性
    四、基层电子政务应用CRM的设想

第六章 中国电子政务产业的发展策略及构想
  第一节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
    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发展滞后
    三、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误区
    四、重要机构的缺位是电子政务领导体制的大问题
  第二节 中国电子政务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二、中国电子政务进一步深化应用的建议
    三、3G时代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策
    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方向
  第三节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构想
    一、统一领导及统筹规划
    二、构建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三、构建全国统一的网上办公系统
    四、整合全国政府网站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五、打破界限建立国家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六、分类整合全国各类IC卡应用系统
    七、降低电子政务装备配置标准节约投资

第七章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第一节 中国电子政务法律环境发展现状
    一、中国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初具规模
    二、中国电子政务法规建设的主要成绩
    三、中国电子政务政策法律环境凸显四大特点
    四、中国电子政务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国《电子政务法》的建设进程
    一、2009年11月《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发布
    二、电子政务立法课题研究的解读
    三、我国制定电子政务法的时机已成熟
    四、立法滞后严重阻碍国内电子政务发展
    五、标准化的信息公开与共享是立法基础
  第三节 中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问题
    二、网上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问题
    三、电子政务的技术标准化问题
    四、政务信息公开问题
    五、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
    六、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
    七、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问题
  第四节 中国电子政务法规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一、电子政务立法模式的选择问题
    二、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和电子政务立法阶段性相协调的问题
    三、应当考虑电子政务立法的法律层级问题
  第五节 完善中国电子政务法规体系的建议
    一、法律类
    二、法规类
    三、规章类

第八章 2011-2015年电子政务产业前景及趋势预测
  第一节 中国电子政务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总体趋势
    一、中国未来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二、2010年底前将基本建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
    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趋势
  第二节 “大部制”改革将引发电子政务发展新进展
    一、政务公开方面
    二、信息整合方面
    三、应用协同方面
  第三节 3G时代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分析
    一、基于3G的移动电子政务将引领电子政务发展
    二、基于3G的电子政务应用创新将大量出现
    三、3G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九章 2011-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的投资策略
  第一节 电子政务投资的前景及机会
    一、中国电子政务行业投资前景看好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投资机遇
    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资方向将发生变化
    四、电信移动业务带来电子政务发展新机遇
  第二节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风险
    一、启动阶段的风险
    二、实施阶段的风险
    三、移交阶段的风险
    四、运营阶段的风险
  第三节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阶段性风险的规避
    一、启动阶段
    二、设计招标阶段
    三、项目实施阶段
    四、项目移交阶段
    五、项目运行阶段
  第四节 电信运营商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
    一、做实规划及聚焦重点
    二、电子政务推广需高层重视
    三、制度为本和科技为辅
    四、合理的商业模式

附录
附录一: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2009)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附录五: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部分图表目录(如需详细目录,请来电索取)
  图表:韩国电子政务基础现状
  图表:韩国“第一次信息化促进基本规划”和“Cyber Korea 21”的电子政务课题
  图表:韩国电子政务11大重点课题
  图表:韩国民政业务手续简化情况
  图表:世界电子政务指数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图表:2004-2009年年末我国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004-2009年我国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2009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图表:2004-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4-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09-2010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走势图
  图表:2009-2010年11月CPI&PPI走势图
  图表:2009-2010年11月我国进出口增幅走势图
  图表:2009-2010年1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走势图
  图表:整体信息量是个体信息的代数堆积
  图表:个体通过互通享受整体信息量
  图表:联合国公共服务奖
  图表:石景山发改委整体信息化过程
  图表:新一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构成
  图表:网络部署结构

“中国行业咨询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行业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为国内外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最新、最权威、最全面的数据和行业分析,为企事业单位深入和全面了解该行业,进行战略决策和规划,提供重大参考。

中国行业咨询网行业研究的优势和特色

庞大的数据库

  中国行业咨询网对医药、食品饮料、日化、汽车、IT通讯、服装、建材家居、能源八大行业进行了长期追踪,三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详尽的数据库,使您对各行业历年的发展动态一目了然。中国行业咨询网订阅了1193种全国、海外(包括部分英文)主要综合性、经济类报刊,为行业研究提供了及时的市场情报。

最全面的资讯支持

  国家部委的全面数据。基于地缘优势,中国行业咨询网同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各行业协会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保证了中国行业咨询网数据的全面、快捷和经济性。
加工整理后的数据。中国行业咨询网深信,只有加工后的数据才有价值!国家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具有全面、低廉的优势,但反映市场运行真实性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行业咨询网对国家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都要进行内部加工和修订。中国行业咨询网依靠自己庞大的市场调研网络,定期采集市场一手情报,同国家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中国行业咨询网自己认定的数据。

专业的产业研究团队

  中国行业咨询网的产业研究团队分为三个层次:行业专家的顾问团队、产业分析师的研究团队、遍布全国的涉及八大行业的市场调查团队,形成了36名公司专职的产业分析师为核心,50多名行业顾问团队为指导、100多名专兼职遍布全国的市场调查团队为辅助的产业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