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力源;沈竹士;张晓鸣
智慧城市建设,让信息化惠及市民
“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已列为上海“十二五”的重要发展目标。韩正市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要着力做好十方面工作就包括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信息化更好地惠及市民。
处于转型发展新阶段的上海,要充分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从技术、产业层面提升到思想、战略层面,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局限于上海自身。上海要通过和长三角城市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上形成共识,在建设过程中进行联动,进一步放大智慧城市建设效应。
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市科技情报所课题组: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硬件改造工程
什么是“智慧城市”?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市科技情报所课题组在昨天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上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城市系统重新再造过程,包括更新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他们建议,建设智慧城市,要在不同阶段选择能够短期形成突破的重点领域,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第一阶段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城市感知系统建立为重点;第三阶段以城市海量信息处理为重点;第四阶段主要以支撑科学化决策为重点。”
他们还建议政府要将信息公开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但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最终应当反映在民生福利方面。他们表示,要呼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不断提升市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提高市民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增加市民的幸福感。
静安代表团调研发现: 智慧城市建设难在“智慧应用”
“半夜,有人砍伐一棵古树。第一时间,城管、环监得到消息,联合警方调看街面探头,最终制止了这起行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去年,静安区建立“市政市容综合监管指挥平台”,10名工作人员轮流24小时值班监看平台,平台共享超过10个行政部门的业务信息。
市政市容综合监管指挥平台、社会建设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卫生系统信息化是静安区“智慧城区计划”的三个产物。支撑这三个平台运营的基础是信息的快速传递。根据区政府2012年实事项目,静安将实现光纤入户90%覆盖,宽带网和信息港将成为与经济发展配套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但硬件铺设并不是智慧城市的灵魂。静安代表团在推进“智慧城区”建设情况的调研中注意到,静安的社会建设综合治理信息系统之所以能顺利运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静安已经在社会管理领域内打破“条条分割、条块分离”的藩篱,进行了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的创新。
作为调研报告的执笔人,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市委主委严俊瑛告诉记者:“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信息横向互联互通,其实质是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我们必须打破行政体制习惯的信息垂直传递,纵横结合形成一张信息网。”
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是通过服务集成建立一个更好的城市软环境。严俊瑛直言:“铺设光纤等硬件设施不难,难就难在寻找智慧应用。”
寻找应用的难度在于筛选处理信息。他打了个比方:“通过技术手段收集一杯水的重量、体积、温度,很简单。但这些信息中哪一个是有用的?或者说哪些人对哪些信息有需求?”
在建筑工地排查消防隐患的过程中,“温度”是最重要的信息。静安区已在多个工地的关键部位设置热敏传感器,传感器将温度信息传输到建交委办公室的监控电脑上。由此,行政部门就能即时、准确地监控火灾隐患。
当“智慧应用”繁花似锦地衍生,新型产业的出现成为可能。“无线城区”与电子商务产生了联系。静安区尝试以南京西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静安寺商圈为核心,打造品牌电子商务平台、网上消费体验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电子商务应用。
但严俊瑛有自己的担心:“在静安的商务港,三级密度无线热点在公共区域达到100%覆盖,在商业区域达到70%覆盖。但仍然可能出现‘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是如何产生的?严俊瑛举了一个例子:静安区的市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这张信息网里除了民政部门信息,还有劳动部门信息。此后,上级又要求建立更高层面的信息网。可是新的网络包含的信息少,而且接口与旧信息网不兼容。这意味着,原有的信息数据库变成了“孤岛”。
现在,静安“智慧城区计划”并未与其他区县联网。在全市范围内,各个行政部门的条、块建立数据库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标准互不统一。严俊瑛认为,政府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时,不应直接操办项目,而是设定标准规范,“否则,就算你把孤立的数据库做得再大、再好,也有可能在明天变成一个‘废墟’。”
市人大代表袁欣: “智能医疗”的基础是医疗协同
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这样的“智能医疗”模式正在上海悄然兴起。未来更可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将医疗整合协同效应进一步辐射全国。市人大代表袁欣提交书面意见称,通过“智能医疗”加快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袁欣介绍,“智能医疗”即指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通过发展智能医疗,区域内有限医疗资源可全面共享,病人就诊便捷、获得诊治精准,医疗服务产业亦可随之升级。
芬兰是在这方面获得较大成功的国家。2003年,芬兰便开始逐步推广以电子病历、诊断索引、检验报告、影像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共享。2005年,芬兰全国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率已达到96%,2010年全国病人电子病历覆盖率已达到了99.4%。目前,芬兰进一步把医疗信息共享内容扩展到手术记录、病理图像、护理记录等方面。
袁欣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经济社会活动关联度高,人员往来频繁。综合长三角地域特色及差异,上海应充分发挥其医疗服务业的龙头作用,抓住长三角区域合作与转型的有利机遇,带动并促进长三角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将长三角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到更高层面,方便区域内人民群众跨区寻医问诊。
现阶段推进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协同还面临不少难题和障碍。袁欣建议可选择适当的切入点,积极试点。譬如,可将发展远程医疗平台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上海白玉兰远程医疗管理中心的作用,扩大业务范畴和区域覆盖范围,联合更多医疗机构,统一接口标准和服务流程,推动长三角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由于智慧医疗是一个新兴产业,跨区域开展医疗协同在合作模式、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