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记者 刘湃):近年来,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引来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社会转型中的农村电子商务高层研讨会”在京举办。农村电子商务一线的领军人物、国家主管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和研讨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及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最新经验。
在会上,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公布最新研究数据称,农村网店和网商数量在本年度有望超过去年并再创新高:“今年阿里巴巴全球十大网商的评选中,入围前一百名的网商中有十几位是涉农网商,其中三位还当选了十大网商。截止到今年的8月,农民网店数量累计达到了30万家左右,农民网商数达到了50万左右。同时我们看到,农民利用电子商务销售额大于采购额,年收入可以在两万四到六万之间。农民工是上网主体,在做网销之前,他们(在外)打工,部分人本身就是做生意的,这一部分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
可见,在如今大批的农村网商中,绝大多数是从城市打工返乡的农民工。阿里研究中心高级专家张瑞东认为,经济危机是农民工返乡转为网商的直接催化剂,也是电子商务在农村迅速发展的开端:“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何时兴起,我觉得应该是在07年、08年那次金融危机的时候,那次金融危机使得东南沿海很多小企业不景气,这样造成大批的农民工返乡。而这些返乡的农民工已经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接受了电子商务的理念以及教育,那么他把这个先进的理念带回了他的家乡,这时候他就结合当地的一些资源,然后就开始发展电子商务,然后这样就逐渐热了起来,当然比较集中的还是东南沿海地区。”
33岁的王小帮是众多返乡农民工网商中的佼佼者。他是山西省吕梁市张家沟村一位普通农民,在北京打工七年后,于2008年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山里旺农家店”的店铺,专卖绿色无污染的农家土特产。很快,一个月赚3000多元已经不是梦想。他的“山里旺农家店”也被评为2009年度淘宝网十佳创业先锋奖。王小帮用淳朴的乡音描述了电子商务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我以前在北京打工,在农贸市场卖蔬菜。随后我在网上开了一家乡村土特产店铺,主要销售小米、黄豆、黑豆,一些五谷杂粮,还有红枣、核桃,还有我们村里人传统的半手工的一些东西。总销售额去年有200来万,今年我大概在260万左右。现在我家里父母、老婆、孩子,吃得穿得都比以前好多了,我自己也买了一个小面的车,出去收购粮食。”
除返乡打工的农民工自谋出路从事电子商务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加入到了乡村电子商务的队伍中来。在城市就业压力下,他们回到乡村,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杜千里原是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城市里就业困难,同时又背负着六万元学费的负债压力,他选择回到家乡辉县,开始带着村民们大搞电子商务,将水果、药材等山货放到网上销售,受到了城市消费者的欢迎。一年后,不仅自己还上了债,连村民们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对此,杜千里深有感触地说:“我是我们村第一个搞电子商务的,刚开始农民都不相信,我坐在电脑边就能把农副产品卖出去?然后还能把钱挣到?他们最想不通的就是怎么信任别人。当我们2010年销售额突破100万的时候,他们做梦都不敢相信,互联网在农村能够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但是事实就在眼前,这开始影响他们。他们的思想在慢慢改变变,他们在慢慢接受一种观念:知识不是没有用,知识就是财富。”
除经济收益外,电子商务还悄然改变着农民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理念。在北京举办的农村电子商务研讨会上,来自福建“世纪之村”电子商务平台代表陈建阳讲述了信息化是如何在农村电子商务中发挥商务纽带作用的:“我们在69万个行政村里边,每个村建立一个信息点,我们把村里边开食杂店,或者开通讯店,或开小门诊的,只要有网络,有门诊的正常的营业人员在里边,我们就把他们吸收成为我们的信息源。我们通过一些信息内容的有效结合,包括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一些技术,把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个优化和整合,实现了一个农村产业生态链的一个调整。”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电子商务对农村的社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电子商务在推进农村社会转型表现在许多的方面,第一,电子商务改变了(参与者)的社会生活。昨天还是农民,今天可能在外面打工,明天,他就是网商;第二,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第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的水平;第五,促进农民返乡创业和就近的就业;第六,明显改善了农民的家庭生活和农村的社会面貌;第七,提升了农村的人口素质和社会价值。”
电子商务在中国农村高速发展,为农产品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销售渠道,为农民生活带来了更为丰厚的收益,为农村带来了更为现代的社会面貌。与此同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秦海表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也应更多关注物流过程中农产品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