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物联网是继通信网、互联网之后的新兴网络,是推动信息网络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于天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建设智慧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进天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天津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天津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的地区,拥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产业基础和应用基础,初步形成了从感知、超算、芯片、标准制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较完整的产业链,率先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到应用驱动阶段。

  (一)高性能计算机及存储设备国内领先。

  云端服务器、存储器、路由器位居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天河一号超千万亿次国家超算中心。自主研发制造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超千万亿次计算机“曙光星云”成为目前国内运行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形成10万台生产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生产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的国家。存储容量1000T、带宽10G的大型存储系统已形成200套生产能力。南开大学高品质光折变三维信息存储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传感器产业初具规模。

  液压传感器、动力传感器、气象传感器、汽车传感器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年生产能力达到4亿只,广泛应用于手机触屏、汽车防撞、大气监测、汽车尾气检测等领域。传感器芯片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射频识别(RFID)产业国内领先,聚集了中兴、大唐、飞利浦NXP等30余家国内外物联网领军企业,国家RFID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和行业检测及认证中心、中兴通信RFID研发中心、大唐电信RFID研发中心、NXP RFID全球应用系统研发支持中心等相继落户天津。

  (三)信息安全产业加快发展。

  滨海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南大通用、天地伟业、国瑞数码、火星科技、火易科技、安华易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信息安全产业集群,在公共安全防范设备、智能分析视频监视系统、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信息网络防雷技术与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高端产品占全国60%市场份额。保密机、加密机、三合一保密控制系统、ICP备案管理系统等加密设备在安全领域广泛应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灾备实验室、下一代移动通讯检测中心相继落户天津,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深入。

  在物联网器件设计和制造、短距离无线通讯、网络构架、软件信息处理系统配套、系统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等主要环节已具备一定产业化能力。物联网应用加快推进,在节能降耗、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设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实施了一批示范工程项目。启动了RFID在物流、减排治污领域的应用试点,物联网技术在二代身份证、视频监控、货物通关、设施农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正在加快推进,带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并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巨大市场空间。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同时,物联网产业还将带动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天津物联网产业发展正处在快速起步阶段,面对全球物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国内外激烈的竞争态势,要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把大力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资源集聚,积极推广示范应用,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坚持“两翼发展、创新引领、示范带动”的战略方针,着力打造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六云”产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健全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市场环境,积极推进物联网在政府、行业、公共领域的应用,将天津建设成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基地,实现“云”集滨海、智慧天津、物联全球。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我市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技术先导。

  加快提高物联网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物联网国际国内合作,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重点突破物联网顶层、中间层和底层等各环节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3.模式创新。

  以开放、共享、集优、低成本为导向,探索形成适应物联网产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推动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

  4.制度保障。

  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建立健全行业准入、运营安全等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5.安全可控。

  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发展与安全并举,建立高效、动态、自主、可控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发展保安全、以安全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培育和聚集物联网企业1000家以上。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20家以上,掌握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在国际和国内发挥关键作用的相关标准。建设标准、检测、认证等十大技术服务平台,实施十大公共云平台和十大行业云平台工程,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两大产业聚集区,形成以滨海新区和“IT三角”为核心、重点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物联网产业爆发力强、关联度大、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以应用为突破和带动,创新商业模式,按照产业关联度,着力打造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六云”产业,加快形成物联网核心产品研发制造及高端服务产业集群。

  2.全力推广物联网应用。

  面向重点领域,先期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交通、环保、水利、医疗、安保、家居等领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物联网的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环境,培育市场应用服务体系。加快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应用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天津建设成为“感知中国”战略应用示范先导区。

  3.着力搭建物联网平台。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国家级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和研发机构。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服务平台,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4.努力突破物联网技术。

  依托我市重点高校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创新资源,组建天津市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力争在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研发技术、超算技术、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等环节取得突破。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重点。

  1.发展壮大“六云”产业。

  做大云计算、云存储产业规模,提升云安全、云灾备产业水平,增强云感知、云方案产业能力,基本建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云”产业体系。

  (1)云感知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各类传感器总量达到10亿只,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量大面广的通用传感器,积极发展光电传感器和微纳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做大做强RFID射频传感器,研发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突破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传感器技术及传感节点技术,着力研发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迅速掌握世界先进传感器制造技术,积极抢占高端传感器市场。

  通用传感器:重点发展动力、拉力、压力、温湿度、电流、水流量、扭矩等工业控制类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重点发展光纤传感、环境光学传感、视觉传感等光电子智能传感技术和产品。

  微纳传感器:重点发展MEMS谐振传感器,积极发展惯性、射频、生物等MEMS传感器。

  RFID:重点发展超高频、网络化、有源和多技术融合新型RFID和关键部件,建成国内重要的RFID芯片、天线、封装、终端设备、工艺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2)云计算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形成500万台服务器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多媒体服务器、抗恶劣环境服务器和工控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打造高端服务器之都。

  高性能服务器:加快国家超算中心建设,重点发展超百亿次、超千亿次高性能服务器,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算中心和高性能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

  多媒体服务器:大力发展自动进行数据捕获和运算,接收表数据、文本和图像以及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服务器。

  智能化特种服务器:大力发展抗高低温、抗电磁干扰、防水、抗震、抗潮湿、抗盐雾等恶劣及特殊环境下智能化特种计算机,建成北方最大的特种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

  工控服务器:大力发展嵌入式智能平台,推进工控服务器产业发展,支撑电力、通讯、交通、网络、视频监控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3)云存储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形成20万TB(万亿字节)存储器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

  发展重点:以满足物联网应用对数据存储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存储设备产业及云存储高效优质服务,加快海量数据存储、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研发,针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专家模型,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

  存储设备:重点发展笔记本硬盘、磁盘、U盘、SD卡、CF卡、记忆棒、录音笔等便携式移动存储设备,加快发展大型、海量存储系统,大型存储系统达到2000套生产能力。

  存储服务:重点研发分布式结构化存储、分布式文件存储、分布式对象存储、分布式块存储等云存储技术,发展并行文件系统、对象存储系统、云计算数据库、云计算数据仓库等存储云,实现易管理、低成本、高扩展的目标。

  (4)云方案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发展重点: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产品和云计算解决方案。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推动云计算解决方案在基础设施服务(IaaS)、开发平台服务(PaaS)和软件服务(SaaS)等三个层面的应用服务。

  重点建设物联网十大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等,建设物联网标准平台、技术开发平台、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平台、检测平台、系统集成与组网测试公共支撑平台、信息安全公共支撑平台、RFID和传感器研发平台、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

  (5)云安全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发展重点:以打造可靠物联网安全环境为目标,加快天津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建设,围绕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密码、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检测类、防护类、免疫类、灾备类、应急类技术与产品,突破信息安全硬件的核心技术,攻克信息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6)云灾备产业。

  产值规模: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云灾备产业,奠定物联网运行数据稳定性的基础。加强海量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研究,加快建设灾备中心,积极拓展异地灾备和为异地提供灾备服务,推进云灾备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

  灾备中心建设:按照相关标准,统一规划和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津市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中心。加强与国内省市区合作,实现重要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异地容灾备份,积极探索为其他地区提供异地灾备服务。

  灾备解决方案:建设云灾备中心,加快构建云灾备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引进知名厂商,突破云灾备核心技术,提供科学的云灾备解决方案。

  2.积极推进“三云”应用。

  面向政府、行业和社会公共领域,分期分批建设十大公共云和十大行业云平台工程,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应用的工程化,带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由点到面、覆盖全市、辐射全国,培育形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政府云、行业云、公共云“三云”应用体系。

  (1)政府云。

  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形成涵盖党、政、人大、政协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政府云。积极推动电子政务机制体制创新,以物理集中为切入口,加快虚拟数据大集中进程,推动两级政府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计算存储资源的整合,逐步构建起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推动政府云应用的快速发展。

  (2)公共云。

  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围绕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云计算、3G、3S等新技术的应用,建设具备感知、处理和反应能力,具有示范、融合和覆盖效应的“十大公共云”平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安全云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3G等核心技术为支撑,搭建市级公共安全监控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技术防范网络体系,对电梯、桥梁等公用设施和水、燃气、供热等公用事业管网进行实时、全程监测,构建公共安全预防、预报、联动处置体系,实现一个平台、多级使用、设施共用、资源共享、安全保障的目标。

  ——生产安全云平台。以“金安工程”为基本框架,建设物联网与应用系统、GIS系统、基于GIS系统的数据服务相结合的安全生产保障平台,提高安全生产预防分析能力、现场处置效率,改善传统管理方式,实现对本市4000余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2000余家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生产、运输、存储等各环节的及时有效监管,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云平台。利用RFID、移动传感等技术,构建食品安全监控平台,加强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猪肉、牛奶等农产品及酒类等生活用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数据监控,开展事前分析、监控,事后追溯、取证,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程管理。

  ——交通安全云平台。依托市交通管理指挥系统,整合各部门交通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监控设备与视频资源整合与共享,建成城市智能交通安全保障平台。对公交、出租、长途客运、轨道交通等进行定位、跟踪、指挥、调度和视频信息采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安全预防,保障城市交通安全。

  ——平安校园云平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图像分析技术,按照我市《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防范技术规范》(DB12/428-2010),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市、区、学校(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三级平安校园安全防护系统,构建实时化、可视化、立体化的安全防范网络,通过视频监控、周界防范、报警一键通等系统,做到事前防范、远程报警、事后取证,为校园安全运行提供稳定、有效、可靠的技术保障。

  ——环境监控云平台。依托市环保局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和市水务局“金水工程”,在整合市环保局、水务局和气象局原有信息系统、通信网络资源的基础上,使用云计算、感知等先进技术建成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对空气质量、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质量影响要素进行实时动态和全程监管,实现部门间环境数据交换和共享,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通报和处置机制。

  ——节能减排云平台。利用传感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搭建能耗管理平台和污染物减排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和监测高用能企业的煤、水、电、汽等能源指标使用情况,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耗能量进行在线采集、核对、处理,量化分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量、万元生产总值等指标,实现对能源流量的动态掌握,为科学制定实施能源计划、节能减排计划等提供依据。

  ——智能电网云平台。以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为先导,在全市范围内运用先进的传感、测量、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先进、安全、可靠和可扩展的企业云,实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六大环节的智能化,推动智能电网的应用和普及。

  ——卫生安全云平台。在原SARS疫情防控系统的基础上,利用3G技术构建覆盖全市、区县、乡镇的公共卫生疫情无线通信网络,建立市卫生防疫控制和应急处理平台,支撑“金卫工程”。加快卫生、防疫、医疗机构系统的链接,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疫情分析、处理、发布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保障城镇居民健康。

  ——灾害气象云平台。建立全市气象监测点(站)的无线城域网络,推动与国家气象灾害响应应急体系的联接,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对各类气象信息、气象要素等海量数据运用云计算进行分析,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气象灾害预测能力。运用气象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及时发布气象信息、提供相应指导,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3)行业云。

  以提高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为目标,以天津市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15年,形成一批千亿元级和万亿元级规模、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十大行业云”交易平台,壮大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使天津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枢纽、结算中心和交易平台。

  ——滨海汽车商务网。以空港国际汽车园为载体,以天津重点汽车生产企业为依托,采用云服务技术,搭建集新车、二手车、配件、装具等交易和汽车相关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汽车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年销售汽车15万辆,年销售额200亿元,具备为100万辆汽车生产进行配套服务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汽车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渤海钢铁商务网。以天津物资集团营销网络为载体,以渤海钢铁集团为依托,围绕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销售,构建上游企业与深加工企业、制造企业与海内外客户供求信息的信息化综合集成平台,实现销售洽谈、询价、报价、交易、结算的网络化、电子化、智能化。集聚企业500-600家,年交易额达到千亿元,成为国内知名的钢铁交易平台。

  ——“易商通”电子商务平台。以天津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为基础,以中石油、中石化和渤海化工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建立危险化学品交易综合数据库,搭建石化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供挂牌交易、电子支付、仓储运输、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化工产品的“天津价格”,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以上,打造成为国家化工产业重要电子交易平台。

  ——滨海重工商务网。以建龙集团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以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为依托,提供求购资源、招投标、现货挂价竞拍、电子合同、物流跟踪、仓储管理、电子结算等一条龙服务,实现上下游客户的采购和销售业务的网上交易,带动配套服务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年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电子交易平台。

  ——医药健康商务网。以天士力集团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以天狮集团、天津医药集团等企业和销售连锁网络为依托,采用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搭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常用非处方药的信息发布、在线采购、在线交易、在线支付、药品跟踪、配合地面仓储和物流等医药流通全程服务,利用呼叫中心、体检档案数据库等逐步拓展健康增值服务,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年销售额超过千亿元,成为全国知名的医药健康产业交易平台。

  ——大宗物品交易商务网。依托中储电子商务(天津)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发挥南港工业区在煤炭、焦炭、矿石等散货资源的储运和配送优势,在钢铁、橡胶、塑料等生产资料领域,利用物联网、3S技术,面向供应商和采购商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现货市场、仓单质押等大宗商品的信息服务,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资料电子现货交易和资源信息发布平台。网上成交量超过100亿元,服务客户超过1万家,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大宗物品交易平台。

  ——滨海智能物流网。以天津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以天津港集团、天津交通集团等物流企业为依托,利用云技术整合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物流资源,搭建集电子化交易和实体物流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系统,提供运力资源、货源及仓储资源、诚信评价、货运追踪等全方位、高效率、透明化的综合物流服务。用户超过8万家,流通货值达到万亿元,打造立足天津、辐射北方腹地的海陆铁一体化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魅力天津旅游网。依托天津旅游资讯网的天津旅游在线超市,通过云服务模式,进一步整合旅行社、酒店、票务、景点、餐饮、娱乐等服务资源,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信息发布、产品展示、预定管理等服务,面向全球提供全方位旅游服务。年交易额达100亿元,成为全球知名的旅游服务平台。

  ——北方商讯网。依托北方网,整合天津区域的电子商务资源,打造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面向全国的具有天津特色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供日用品、图书及音像制品、收藏品、餐饮美食、生活服务、老年用品等几十个大类,逾百万种商品的展示和销售,加快推进传统的交易方式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形成用户500万家、电子商务企业超5万家、平台交易额过亿元的规模,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在线商城。

  ——津农商务网。依托天津农业信息网,以天津邮政“三农”服务网络及天拖公司、天隆种业等制造服务企业为依托,搭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网上订购和配送、农机选购和维修等服务,建立特色农产品、无公害蔬菜专业化电子商务交易和分销平台,建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流通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占零售额的比例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额超过百亿元,成为国内领先的农产品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