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互联网的质量比数量更有意义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达3.56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的网站数在2011年下半年止跌,并快速回升。(1月16日新华网)

    单从这组数字来看,中国互联网近年来发展的步幅的确很大。中国网民人数达国人总数的三成多,这些网民中有近半网民未闲着,积极开博客、轻客、微博说事、互传声音。的确,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使地球越来越村庄化,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变得快捷、真实而透明,使那些靠权力或技术来屏蔽信息的动作越来越难以使出。

    但这仅是从数量上统计的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发展状况的正面形象,如果再从质量上考量后,我们或许会觉得,虽然成效不错,但问题也还不少。要使人类的这一伟大的智慧晶体为我们发挥更大的智力作用,该有的肯定和鼓励虽有必要,但较之于较大步幅地提升质量,及时发现我国互联网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来说,显得要次要一些。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在对待互联网的监管意识与手法上,往往是扶推在后,监管在前;疏导在后,屏蔽在前。

    所谓的建设和利用好互联网,往往还只是“舌动莲花”,行动上还是“矮人一截”;所谓的管理,说白了就是动用权力与信息资源对原本脆弱的网络舆论环境,给予程度不轻的打压和约束;所谓的发展互联网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实际上成了维护少数人怕丑行被网络曝光而拼命加砖砌就防火墙的灰色利益。这方面不缺实例,当网民搭就人肉搜索的长城之时,周久耕式的贪行便成了玻璃屋内行走,“微博直接开房”便成了网上笑柄。此时,有欣慰与成就感的是网民,而感恐惧的是那些曾有丑行的官员。

    其实,在网络时代,信息化社会已经以无可阻挡的脚步迈向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之间其实已没有任何空间距离,且每一个网民身上发出的信息都有体温,体温中蕴含思想,他们显得那么真实而生动。网民之间,是由一根无形的网线相互串联。特别是在对待网络突发的负面信息方面,每个网民都是记者,他们在真实记录着地所见所闻的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朴实而个性地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生态境况。而监管网络者,需要的是一种良性的互信和互动,以及互为监督,需要的是信息亮化和快捷传递。

    即便网民发布信息有细枝末节上的失真,也并不妨碍公众互信,因为数亿网民所织就的这个大网,其可贵与可敬之处便是其天然的本真与快捷。公民社会越开放和透明,在民众中关于自己所见所感的各种互递与互论,越趋于理性与阳光,关于事件的各种传说,也更接近大众媒介发表的信息。拿微博来说,即便它具有碎片性,但它同时会在这种智识监管中靠自净功能渐次走向平和与理性。反过来说,若社会和公民得到的有关信息不及时、不明确,甚至被一些机构有意打压与设障,那么社会便成了“传言四起”的一张温床。这反而增大负面信息传播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