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扩散,宽带普及率大幅提高,移动互联网用户激增,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步伐加快。展望2012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使信息化需求更加旺盛,在成本上升的形势下企业对信息化深度应用的热情更加高涨,信息技术将在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我国信息化建设总体形势依然良好。然而,随着应用的深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标准规范滞后、信息安全基础薄弱等问题将更加突出。
2012年:创新融合形势复杂
在需求和投资的双重拉动下,2012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将更加活跃,新应用、新模式、新终端层出不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步伐加快,中小企业更加积极应用电子商务,云计算商用模式逐渐成熟,电子政务云平台开始步入实施阶段,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需求强劲,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力地改善城市管理与服务,同时,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也更加复杂。
(一)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更加活跃,局部领域将有重大应用突破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日渐丰富,技术、网络、应用、服务融合发展,促使市场格局、商业环境、需求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各类新应用层出不穷,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011年9月,全国电话用户数达到12.4亿户,其中移动电话9.5亿户,3G用户1亿户。截至2011年6月底,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户增长到1.95亿户,预计2011年底将达到3.81亿户,2012年底将达到4.5亿户。其中,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底的15.5%上升到34.0%,预计2011年底将上升到41.4%,2012年底将达到56.3%。2010年底,新浪微博经过实名认证的政府微博达到630个,预计2011年底将达到1000个。到2012年底,至少还将有1500个市县级政府开通微博,微博将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新平台。此外,随着应用模式的成熟,2012年微信、米聊、社交网站、基于位置的服务等新应用大量涌现,将会给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商务服务、生活娱乐等带来巨大改变。
新技术与新业务的融合发展,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势不可挡。在宽带互联网上,流媒体格式的影视节目已经突破障碍、大量流行,越来越多的网络电视实现了与广播电视同步播出,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飞速发展,各类民间自制视频节目深受群众欢迎。有线电视用户数将很可能像固定电话用户数一样走上下坡路。长虹、三星、LG、康佳等电视厂商纷纷推出了网络与广播电视一体的电视终端,网络播放器实现了网络视频节目通过传统电视终端播放。此外,各种移动终端可利用即时通信软件进行网络通话,也改变着传统移动通信的交流模式,手机电视用户数随3G业务的快速扩张而飞速增长。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在局部领域获得重大应用突破。201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900亿元,预计2011年将超过3000亿元,2012年将超过4500亿元。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选为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城市,并给予资金支持。
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预计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606.78亿元。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上企业的不断投入,将使云计算在搜索引擎、数字内容、电子政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等领域有突破性应用进展;物联网将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食品追溯、汽车导航、公共安全等领域迈出坚实的步伐;移动互联网将会在移动办公、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二)大型企业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中小企业更加注重电子商务应用
大型骨干企业在管理和生产领域已普遍展开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历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对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单项应用进行综合集成,以实现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长链条供应链管理、集成化生产执行系统、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和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等系统,将会成为大型企业在2012年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尤其是汽车、钢铁等行业,将会在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供应链协同、第三方物流与电子商务联动等应用。机械装备、航空、造船等行业,将加快信息化条件下的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信息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为企业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小企业由于受技术、资金、人才和成本等因素制约,更加注重依靠第三方平台开展信息化应用。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产品市场萎缩,一大批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淘宝、焦点科技等企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更多中小企业将利用淘宝、当当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大量中小企业已经离不开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
(三)电子政务将加强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电子政务云模式步入尝试阶段
电子政务也进入了集成应用阶段,各级政府对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需求更加强烈。2011年,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效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涌现出了一批效果明显的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典型。2012年,电子政务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方面将迈出新步伐。围绕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级政府将加快推进综合治税、城市管理、国土管理、住房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012年,各地政府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将步入尝试阶段。随着云计算模式的商用化初显成效,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2011年,以地方政府为代表,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如无锡云等公共项目,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模式研究,并陆续提出了未来电子政务云计算的发展规划。2012年,这些电子政务云规划将步入实施阶段,部分数据和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将向云平台迁移,传统的电子政务建设、运维和管理模式将开始改变。
(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需求迫切,“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务实行动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7%。城市人口规模日益膨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活动量不断增加,将会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交通拥堵、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将日益严重。
以信息化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显得日益迫切。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级城市100%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80%以上的二级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
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率先突破。智能交通将进一步在各大中城市推广,物联网在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生产、食品监管等领域得到应用,智能电表逐步进入应用阶段,跨医院的电子病历将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将由低水平低覆盖向高水平全覆盖发展,社保卡将进一步向广大农村普及,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五)新技术新应用带来更多信息安全挑战,信息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2012年,我国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将更加复杂。世界各国纷纷加快网络空间战略部署,国际网络对抗加剧。美国颁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开展互联网外交,力图对我国互联网安全施加压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对传统互联网监管模式提出挑战,监管难度和复杂性大幅增加。智能终端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大幅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随着“强后台+瘦客户端”的“云+端”模式成为趋势,跨国企业很容易获取国家敏感信息和数据,潜在威胁巨大。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产业垂直整合,形成了以美国公司谷歌、苹果、微软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链,可能会形成“系统-终端-内容-后台处理”的“黑箱式”数据技术,其对移动互联网领域中操作系统、终端应用、软件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掌控将更为有力,我国信息安全监控难度更大。
关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紧迫
2012年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信息化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缺乏商业模式和应用创新,信息化集成应用受到标准规范不统一的困扰。
(一)网络用户激增与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不高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国宽带网络普及率已大幅提高,但宽带速度却很不理想。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将达到10亿户,互联网网民规模将达到6亿户,其中宽带用户(含有线和无线)将达到3亿户。但据统计,截至2011年1月,我国平均网速仅为0.81Mbps,远低于全球平均网速1.84Mbps。此外,2011年底我国IPv4地址资源将枯竭。从IPv4向IPv6过渡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终端、应用、网站、软件等各个环节的改造迁移,我国尚缺乏统一部署和明确商用时间表。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严重问题,将直接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发展。例如,云计算需要高速的宽带网络支撑传输高容量的数据,较低的网络速度将会影响云计算应用和推广。3G移动通信的速率、稳定性和资费将对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手机电视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未来类似数字家庭、智能车载系统、移动办公等更丰富的智能应用都需要宽带、泛在与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大量IP地址,如不能及时启动IPv6应用,将拖累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2011年9月15日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衡量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的世界排名,已经由2008年的第75位后退至2010年的第80位,是世界排名滑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受到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示范的瓶颈制约
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很有兴趣,但却又深感困惑,主要受困于应用模式不成熟、经济效益不明显,找不到商业模式的突破口。物联网、云计算仅在少数行业形成了清晰的应用模式,大部分行业尚处于观望、探索状态。移动互联网应用尚未展开,成功的商业模式不多。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对新技术的需求较大,但成功案例不多,尤其是缺乏市场化运营的商业模式。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体系正在研究之中,能否落实和成功有待实践检验。微博、团购、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但基本处于零利或微利运营状态。
(三)在向综合集成发展中,信息化受到标准规范不统一的严重困扰
我国信息技术标准规范滞后。在信息化向综合集成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标准规范不一致的问题更加突出。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面临很多复杂的技术难题,有的甚至不得不推倒重来。企业要求国家加快制定标准规范的呼吁相当强烈。电子政务领域也存在同样问题,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落实不好,缺乏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规范,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建成以后扩展起来相当困难,严重影响了信息共享推进进程。智慧城市也缺乏成熟的体系架构、功能组件、指标体系等标准规范。
对策建议:加快建设多方并举
(一)加快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一是要加快组织大型企业、行业组织研究制定适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消除信息化综合集成的障碍。如能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技术规范、数据中心技术规范等。二是积极参与国际云计算标准工作,研究制定云安全、服务能力与质量、开放接口、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标准规范,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标准。三是加强电子政务标准建设,重点解决跨部门数据、业务、系统和网络的整合问题。四是加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包括智慧城市自主标准、体系架构、功能组件、应用场景、指标体系等,形成具有完整性、前瞻性、可扩展性、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
(二)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一是以光纤宽带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加速“光进铜退”,推进城镇光纤到楼入户、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提高接入带宽和宽带普及率。二是鼓励建设宽带无线城市,加强3G网络纵深覆盖,统筹部署3G向LTE发展,科学统筹TD-SCDMA与TD-LTE的发展。加快TD增强型技术产业化和网络部署,推动TD长期发展和向4G的演进。三是尽快部署国家下一代互联网,推进IPv4向IPv6的网络过渡、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四是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高清化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继续组织实施三网融合试点和全面推广,大力发展融合型业务。
五是加大对通信运营商的监管力度,要求运营商加快技术改造,改善服务质量。
(三)开展试点示范
一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组织实施重点企业信息化、重点行业供应链协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度融合样板工程。二是加强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三是加快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和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两化深度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两化深度融合效果评估。四是开展物联网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食品监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五是在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和农业农村信息化等领域,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试点示范。六是选取一批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七是开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试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四)制定电子政务云服务体系
一是研究建立国家电子政务云计算技术服务体系,推行“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制定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和应用规划,推动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二是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实现纵向跨层级、横向跨部门的同密级的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三是加强政府部门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政府决策服务及履职业务的全流程、全覆盖。四是依托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开展民政、计生、劳动、教育、卫生等政务服务应用,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五是加快提升基层政务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开展“一站式”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优质、多方式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五)打造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链
一是进一步扶持和发展信息安全应用产业,加强网络、终端和应用软件的安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信息安全产品,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链。二是创新信息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通过多主体、多手段、多技术完善监管体系,对基础元器件和软件产品、信息系统设计、移动互联应用等进行全流程监管。三是研究“云服务”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加强对云服务商的监管,强化云存储信息安全。四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情报获取、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构建攻守兼备、平战结合的信息对抗力量,有效威慑和防范大规模网络攻击。五是启动《信息安全法》研究制定工作,明确政务部门、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权利、责任和义务,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处置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