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来医疗服务新模式
来源:健康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 高海青
 
 
  北大-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班中一些先进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病人为先、病人为大”、“病人满意是工作好坏的标准”。这种理念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和目标。从尝试点对点的远程会诊至今,我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了近十年。我们不但重视了院内的信息化建设,而且将院内的信息化建设扩展到了院外。

  试点“网络家庭医生”

  我院年门诊量大约是250万人次,日均5000人次~7500人次,其中60%~70%的患者被明确诊断为常见病或多发病,他们来院目的是常规复诊和咨询,这就给真正需要解决困难的疑难危重症患者造成了很大麻烦。此外,许多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但每次来医院遇到的医生都不一样,治疗方案的差异也给病人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不少生活在基层乡镇的病人,为了来省城找“大专家”看病,却增加了许多无形成本,加剧了“看病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网络宽带到哪里,我们的医疗服务就到哪里,将医院的医疗服务直接延伸到社区、老百姓家和乡镇卫生所。这样就可以使大部分病人和已经诊断明确的病人方便得到大医院固定医生的医疗指导,并在乡村医生的监督下,形成新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

  目前,“网络家庭医生”已经在山东省济南市东山小区的100户居民中形成试点。病人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请值班医生“看病”,还可以预约专家门诊。目前山东省的互联网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做到网络医疗路路通、县县通。

  信息化让专家真正“下得去”

  大型医院选派在职医务人员驻派基层卫生机构帮扶县(市、区)级医院的措施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很有意义,但是对派出单位来说,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医生远离工作单位和家庭,缺乏必要及时的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加上基层医院一般条件比较艰苦,时间长了难免出现为难情绪。真正能做到长期坚持的医院并不多,尽管各级政府想了许多办法和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成效甚微。

  我院运用信息化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日照市、济宁市、枣庄市都有我们的帮扶医院。帮扶前,我们设计了查房车,每次查房时,我院专家都能通过网络视频直接看到患者,与在场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交流。经过3年的带教学习后,这些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专业技术上都有很大提高。

  大医院的医生下基层还有一件为难事就是手术会诊。很多时候,专家到基层才发现,患者当时的情况根本不适合手术或者当地的医疗机构不具备手术条件,即便是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央求下施行了手术,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也会使当地医院难于应付。而专家下基层这一去一回,路上可能就要花费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工作效率很低,对患者、对专家都是不合理的。

  通过网络,我院专家可以事先通过视频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与主管医生和患者聊一聊,结合当地医院的情况,基本判断出患者是否具备手术条件,能否进行手术。如果没有必要手术,专家可以指导当地医务人员对其实施正确的治疗;如果需要手术而当地不具备条件,可以让患者转院手术;如果条件都具备,专家这才放心到基层去。

  将大医院“复制”到基层

  我院与基层医院建立了网络门诊服务,为远在异地的患者提供网上就医的服务,不仅节约了患者的医疗成本,而且将患者的后续治疗工作留在了当地。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当地的医务人员也能够在专家视频诊疗的过程中学习、积累、提高,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的“言传身教”学会了我院专家的“一招一式”。将来,通过信息化这一工具,将大医院的管理思路、临床路径,标准诊疗规范等核心技术完全整合复制到基层医院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在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院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理念上的不认同。我认为,我国基础医学教育中应加入网络医学这一环节,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管理者更多地了解这个工具。(本报记者 栾兆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