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江门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江门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认清形势与任务,对“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全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有新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总体上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国际环境大趋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既为我市参与国际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整体占优势的压力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将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并迅速崛起,我市既面临以合作促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省正在形成珠三角率先发展、东西两翼振兴发展、山区跨越发展的新格局,对我们形成了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挑战。各级必须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奋力后发争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化程度较高,既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够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进展不够快,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各种经济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仍有待解决;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构建和谐江门的任务比较艰巨等等。面对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应对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十一五”时期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民资外资富市、科教兴市、环境优市四大发展战略,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实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达到较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型江门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保持良好状况;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富民强市、文化名市、和谐江门建设取得新发展。

  3、完成“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要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为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大力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共同发展;必须积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绿色江门;必须加强和谐江门建设。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新兴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优化结构、壮大规模,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增量优选带动存量优化、适度重型化与深度轻型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大规模引进为主,大力培育和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加工以及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精密制造等产业和行业,逐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群。努力把摩托车及零配件、造纸等产业提升为在国内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积极利用高新、绿色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纺织、金属制品、家电、食品、建材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把我市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制造业基地。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打造沿海石化、钢铁、造船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大市。

  2、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服务业结构,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巩固提升商贸、餐饮、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会展、咨询、设计等生产服务业。以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构建珠三角西部重要物流基地。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支撑作用,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先行的原则,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强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布局和城市化发展,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尽快形成连接珠三角和粤西的区域性陆路交通枢纽。努力实现港口、航道建设的新突破,全力推进川岛深水港的前期勘探、开发论证、立项和制定建设发展规划等工作,争取尽快列入省和国家的港口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提高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继续推进高等级公路和乡镇公路建设,加强配套衔接,构建与珠三角乃至泛珠    三角相衔接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在建电厂建设,积极发展核能、风能与海浪发电,把我市建设成为广东省举足轻重的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城乡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保护水环境和保障供水安全,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事业。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

  4、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培育发展软件业,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信息化示范城市。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切实增强我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多形式创建研发机构。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加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抓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及支柱产业等重点领域自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积极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和专项资助,加强公共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引进创业风险投资。促进各类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

  2、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计量检测和质量管理体系,广泛推行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落实有关奖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努力创建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引导集群发展的企业联合创建行业、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名牌产品和商标的保护,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逐步形成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产品和产业,有效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

  3、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采取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到我市工作。实施各类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健全以绩效为核心,以品德与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多途径人才资源开发模式,推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四、大力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提高工业载体建设水平。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建设若干个规模大、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高、生活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质量好、环境条件优越、对外来投资者吸引力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有条件的要建成带动性强、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新兴工业城,促进招商引资实现质的飞跃。进一步提高市高新区、银洲湖开发区、江沙工业走廊的建设水平,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进行整合,努力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加强领导,加快广海湾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板块。加快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基地鹤山园区的建设。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工业载体建设的引导,大力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开发。

  2、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激活民间投资,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面向广大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服务、产品检测、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健全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民营企业调整优化组织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支持民营企业跨地区发展,利用外地资源,开拓外地市场。

  3、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按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要求,以培植地方税源、带动技术进步、促进地方就业和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市土地、能源、水资源、区位环境等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积极探索产业招商、专职招商和社会中介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商,提高招商的成效。注重招商选资,重点瞄准国内外大型企业,大力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加强招商项目的后续管理服务,提高外商出资到位率,加快项目建设投产。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做优做强。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把吸收外资与促进产业升级、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外商和国内大企业在我市重点发展区域和新开发地区集中投资。

  4、提高我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提高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我市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巩固提升加工贸易,稳步发展一般贸易,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大通关”建设进程,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设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五、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县(市)域和镇级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外资民资为主体,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各市、区要科学规划,加快专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行招商项目异地落户、利益共享,带动边远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镇级经济发展要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引导企业进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滨江新区与北新区、银洲湖区域和南新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架构,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的一体化统筹管理,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调整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各地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与现有城镇发展、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强城镇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认真做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港澳及珠三角大城市群提供绿色、环保及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的基地。

  3、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农民减负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发展农业保险。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围绕工业产业布局和核心工业园区建设,做好撤村并镇、调整行政区划工作,整合发展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4、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立一套比较完善、适应市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解决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问题。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5、切实搞好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统筹城乡规划,把规划延伸到村。各市、区要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规划好优先开发和重点发展区域。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快中心镇的发展建设,吸引农民进城镇就业和居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道路、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改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等工作,做好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工作,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变农村面貌。

  六、加大改革力度,增创体制新优势

  改革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重点,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

  1、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权责统一、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培育新的上市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资金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分配机制,完善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国有资本运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继续坚持先审计后交易,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妥善安置企业员工。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2、以完善地方金融体系为重点,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建立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地方中小金融企业全面发展、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地方金融体系。稳步推进地方金融综合改革,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企业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地方中小金融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提高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不断规范市场秩序。

  3、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效率型、法治型政府。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领域的管办分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形成市场引导、企业决策、银行审贷、融资多样、服务规范的新型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外部监管机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精简机构,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七、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同步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1、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市。高标准高质量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重点抓好五邑大学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到我市合作办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创造更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对侨乡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发掘、发展、推广五邑民间民俗文化,继续推进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大力支持广场演艺、乡村游艺等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江门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印刷业等较具规模的产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印刷、传媒、会展等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保护文化知识产权,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宣传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振兴侨乡的共同思想基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大力弘扬“开拓创新、文明开放、勤劳创业、团结奉献”的侨乡精神,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科学精神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创建省文明城市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平安和谐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企业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和积极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反对和遏制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八、加快建设绿色江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推进绿色江门建设,使我市成为最适宜投资生产经营和人居的城市之一。

  1、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树立并落实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理念,大力实施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为重点的经济与资源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能源集约利用和优化能源结构,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的节能,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耕地保护,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设立严格的土地利用效益门槛,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大力推进各种原材料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集约型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强化节水管理,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公益宣传,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发展壮大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努力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按照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和资源再利用的联系,构建生态式循环型企业模式,重点抓好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工作。按照企业间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原则,构建生态产业链,促进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实现气、热、电等资源和排放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强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意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把生产、消费、废物处理统一组织成生态式网络系统,并建立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体系,努力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3、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建设国家生态城市为目标,深入推进环境优市发展战略,继续推进“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依法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避免污染转移。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加强重点河段、重要河涌、近岸海域环境以及城市污水、烟尘、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整治。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实施“绿色门槛”制度,明确硬性约束指标,限制污染企业进入。淘汰高污染企业,严格控制中污染企业,大力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环保企业。加强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大力营造、保护沿海防护林和滩涂红树林,完善海岸生态系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九、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江门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努力构建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公平正义、安定团结的和谐江门。

  1、积极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提高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再就业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形式就业。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摸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征地农转居人员的社会保障统筹工作。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逐步建立完善以生活、医疗、住房、教育、法律等内容为主的社会援助和救助体系。继续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和残疾人工作。

  2、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坚持扩大内需,丰富和保证消费品供应,开拓消费新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有效扩大城乡消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城乡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增强服务能力,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

  3、加强社会管理和利益协调。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加大投入改善社区服务设施,倡导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积极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保护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认真实施江门市2001年至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各项民心工程。创新扶贫工作思路,转变扶贫方式,强化扶贫措施,加大扶贫力度。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扎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推行仲裁制度和信访事项听证制度,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建立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健全安全监督体制和严格安全执法。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防控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非法传销等违法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法治社会

  完成“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进一步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谊,充分发挥华侨资源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营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村(居)民自治,推行和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畅通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的言路,完善落实重大政策出台前的听证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2、继续推进依法治市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规范各类行政执法活动,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法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监督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切实提高司法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营造文明法治环境。

  实现我市“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增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领导干部。推进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立建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使各级党员干部坚持求真务实,牢记“两个务必”,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为加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