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海愚公”
出生在东海之滨的宋兴尧,从小就立志在祖国广阔的海洋国土上建功立业。1980年,宋兴尧高中毕业,非海洋专业不学,一而再地放弃上其他大学的机会,连续三年报考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终于如愿以偿。毕业前夕,海军到厦门大学特招地方大学生入伍,他毅然报名。有人提醒 “咱校是名牌学校,在地方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你学的是海洋化学,不是指挥管理,到部队当不了什么官。”宋兴尧不为所动,坚定地走入海军方阵,成为东海舰队某基地技术员。
说到宋兴尧对海洋的热爱,战友们无不为之动容 “宋高工那真叫投入啊,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他能跑几十里路去核实;有时为了一个测点准确无误,他背着干粮在露出水面的礁石上一蹲就是两天两夜。数据采集回来以后,他像数米粒一样对成千上万组数据一个个甄别、整理,常常一干就是几个通宵,原本好好的眼睛没几年就高度近视,才41岁的年龄头发就花白了。”
长期忙碌在海洋中,宋兴尧的婚姻搁了浅。到1997年,夫妻关系已近破裂。就在这年夏天,他接受了厦门港新锚地建设勘测和海底排雷任务。从头年8月一直忙到次年1月,32枚水雷销毁了,通向大洋的航道打通了,妻子却离他而去。
婚姻变故对宋兴尧打击巨大,但他顶住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把年幼的儿子托给老家的父母。3个月后出海归来,他去看望孩子,眼前的一幕让这位刚强的汉子阵阵心酸 年迈的父母佝偻着身子在田间锄草,“泥猴”似的儿子坐在田头啃着一个沾满泥土的苹果。他抱起儿子,两行热泪滚滚而下。为了让儿子过上“城市”生活,他把儿子接回身边,既当爸又当妈;出海执行任务,就把儿子托给战友家属,让儿子吃起“百家饭”。
其实,宋兴尧的生活原本可以不这么艰苦。他是厦门大学的高材生,他学的专业在沿海特别吃香。一同毕业的几个同学,个个都已是百万富翁。1999年,一个同学找到宋兴尧,说有几家养殖公司开出年薪20万的条件,聘他当技术指导。宋兴尧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他心里盘算,一年20万,70岁的父母就不用在田间一身泥一身汗地刨食了。但宋兴尧最终未去应聘——他实在离不开海洋、脱不下军装!
在19年军旅生涯中,宋兴尧参加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海洋普查中的“南海海洋水文气象综合调查”、“东南沿海水文气象综合调查”等20多项重大专项任务,完成我国专属经济区水文气象要素图万余幅,测量成果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宋兴尧的足迹踏遍黄海、东海和南海。他测量的航程达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圈。他在海上工作时间累计达9年之多,被誉为“测海愚公”。
征服“拐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高新技术装备相继配备大队,但由于一些引进的新装备先天存在不足,致使这些新装备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宋兴尧不断向洋装备“开刀”,实现某型声学海流计专用电池的国产化;研发某定位系统使用软件,突破该系统海上动态测量数据传输难的“瓶颈”;实现双频测深仪和GPS定位仪的同步工作,效率提高30倍。
以往海岸地形测图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手工绘图方式,既辛苦又影响工作效益。宋兴尧主动研发“海岸地形快速测图系统”软件,彻底结束人工绘图的历史,使海岸地形测图和绘图作业实现一体化、自动化,过去需要100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二个小时即可完成。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宋兴尧研发的“海军海洋调查预处理系统”,使以往海洋调查资料数据处理半年的工作量几天就可完成,被海军部队推广使用。
宋兴尧最早借鉴计算机仿真技术解决水文气象调查资料分析难题,被国内水文界前辈称为“一个技术创举”;最先将国际高难度的先进水文气象调查装备应用于水文调查第一线,使我国水文调查技术向国际水平拉近20年;率先用现代化海洋测绘扫测仪器进行海底水雷扫测探摸,填补我军探扫雷史上的空白;最早开发研制自动成图系统,开创手工作业向信息化作业转变的里程碑……
生命绝唱
宋兴尧是国家“908”专项技术专家组最年轻的专家、海军海洋调查资料评审技术及验收委员会委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委会委员……今年4月17日,宋兴尧这颗闪耀在祖国万里海疆的星辰匆匆划过41年人生轨迹,永远离开了他奋斗19个春秋的海洋水文气象调查事业。官兵们潸然泪下,都说他为海洋调查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平时,看上去宋兴尧身体强壮,谁也不会想到他会病倒。今年3月8日,他到北京参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编写工作会议。海司航保部的领导见他身上一直冒汗,脸被高烧烧得通红,劝他去住院治疗。他不肯去,还风趣地说 “你们看我身体壮得像头牛,一点小感冒算个啥。”9日下午,高烧不退的他再次谢绝领导要他去医院治疗的劝告,吞下几粒感冒退烧药,拉着同事硬撑着跑了北京几个书店,购买了6本关于海洋的参考书。宋兴尧哪里知道,可怕的病魔正悄悄向他袭来。从北京回来那天夜里,他突然晕倒在办公室。住院第3天,宋兴尧就要求测绘处的同志把年度海洋水文气象调查计划书带给他做最后的修改。到了第9天,他被初步诊断为骨髓增生性贫血。宋兴尧知道自己患上绝症,强烈要求出院,被医生拒绝。3月22日,他偷偷回到大队,又一头扎进工作中。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他与时间赛跑,艰难地撰写《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水文气象条目初稿,还修改完善年度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设计书。宋兴尧再次住院后,被确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此时,他已经不能正常进食,只能靠打点滴来维持生命,仍牵挂没有完成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水文气象条目书稿。他叫前来探望的战友把资料和笔记本电脑捎到医院,在病床上继续编写。在他生命的倒数第二天,终于完成初稿。
听到宋兴尧去世的消息,在各测量点执行任务的战友十分悲恸,一批批自发地轮番为他守灵。远在千里之外某测区执行任务的官兵,在茫茫大海上投放“漂流瓶”,以寄托对宋兴尧的哀思。
魂归大海,宋兴尧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人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