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基本现状
1.网络平台建设情况
市级网络平台是武汉城市圈统一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省级网络平台于2006年7月启动建设,同年11月完成了网络与支撑软件调试和安全体系部署,12月完成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在省级网络平台建设的带动下,湖北省17个市州和93个省直部门(单位)同步进行了线路接入和设备安装,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率先接入市级网络平台的城市,已建成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并实现了与省电子政务网的连接。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网络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尚未建成的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中。
2.门户网站建设情况
武汉城市圈门户网站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门户网站分四大模块:合作、经济、政务以及新农村建设,并覆盖了1 8城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基本实现了数据库的对接和信息的互动交流,成为当前了解城市圈动态的最为直接的平台。
3.标准制定情况
2004年11月,湖北省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湖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及实施方案》,2005年10月,湖北省又编制了电子政务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2007年下半年相继印发了《湖北省市州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和《湖北省市州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指导方案》。2008年2月又印发了《湖北省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在此基础上,武汉城市圈各市也制定了本地电子政务建设方案,目前部分城市的建设方案已获批复通过,形成了以省级网络资源为为依托,覆盖武汉城市圈各市、县统一的网络体系设计和实施方案。
(二)存在的问题
在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少数市级政府对工作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工作滞后、人员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第二、武汉城市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除武汉外,大部分城市还未建成本地统一的网络平台;第三、应用系统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需深化,已建应用系统的管理和运行维护机制尚待健全。目前建设的应用系统中涉及公共服务、跨部门办公系统较少,跨市级协同办公和武汉城市圈垂直业务办理基本没有,不能完全满足为民服务和提高效率的需要;第四、部分重点应用系统建设推进难度大。第五、门户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务公开、为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不够,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服务功能较少,与政务网、应用系统的相互支撑尚待深化。第六、信息安全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在省级网络平台容灾备份项目尚未启动建设,主机审计管理和数据库加密等项目尚未实施的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二、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及目标
(一)基本思路
按照高效便捷的要求,建成以固定网为主,移动专网为辅圈内统一的电子政务网。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技术规范、数据格式、信息资源交换目录等应用支撑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产品和标准规范;完善圈内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实现面向全社会的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适时充实更新公务信息内容,加强公务信息集成,促进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公众服务平台,扩大行政许可项目网上申报审批范围,开展圈内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和并联办公。建设城市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按照圈内信息一体化的要求,从社会征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交通物流服务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城市圈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和使用机制,逐步消除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壁垒。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圈内城市政务信息化需求和资源,制定总体规划,搭建功能完善、结构清晰的电子政务基本框架,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协调,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新建与整合、公开与安全的关系,促进圈内城市信息的互联互通,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实现圈内城市电子政务水平全面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
逐步将各城市分散的业务系统整合到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运行,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于新建的业务系统,原则上要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凡是各城市可共用的基础平台及大型电子政务项目,尽可能采取市市共建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
3.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的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圈内城市各级政府部门政务活动的需要,根据企业、公众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重点建设关系圈内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应用业务系统。
4.自主创新,拉动产业的原则
武汉城市圈在建设和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中,注重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结合,尤其是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相关技术升级,创新发展和建设思路,创新应用模式,使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政府采购优先考虑使用国产设备及软件,充分发挥"武汉·中国光谷"产业优势,探索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合作、外包和托管新模式,带动武汉城市圈信息产业的长足发展。
5.资源节约,务求实效的原则
大力推进办公的无纸化和网络化,分布实施,推动武汉城市圈政务网建设,以政务网内IP电话系统建设,纸张、通讯、车辆、会议、差旅等各类日常政务运营费用降低为突破口,讲求实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建设目标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武汉城市圈党政机关(涵盖省各圈内城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市高院、市高检、市纪委等)服务、监控、调控和部门之间联合办公的党政网络体系(简称"武汉城市圈政务网)",为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工具和手段,建立管理高效、科学决策、服务规范快速的智能化电子政府。
三、推进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的措施
(一)健全电子政务领导小组体制
为加大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力度,加强对电子政务发展的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应积极推动成立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主要由圈内城市分管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为:研究制定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协调管理武汉城市圈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化与政务的融合,推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协调促进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防止和克服政出多门,提高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绩效。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工作
根据应用需求,在湖北省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标准,逐步完善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按照突出重点原则,优先进行面向电子政务应用及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围绕网络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信息资源服务体系、Linux软件应用等方面建立标准,加强标准实施,强化遵循应用标准的意识。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互联互通、信息功能共享、业务协同水平。以核心部门数据为基础,按照"一数一源、市级共建、市级共用"原则,推进圈内城市间社会人口、企业信息、地理空间与资源分布及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联动;推进传统载体保存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网络化;以部门专业数据库为依托,建设"圈内统一"的政策法规、业务档案及人力资源数据库[1]。加快政务信息条块共享。按照政策法规和业务开展的需要,明确市级内部相关部门、市级内部地区、市级间信息共享的内容、途径和责任,构建政务信息共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不断完善武汉城市圈平台中心数据库建设,促进跨市、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基本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认真开展电子政务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电子政务服务质量[2]。
(三)深化应用系统建设
研究制定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总体规划,以"提高效率、为民办事、助民生活、监督政务、与民交流"为立足点,确定并启动一批重点应用系统,突出重点,形成亮点。大力推进电子监察、网上信访、会议通知报名等系统建设。以武汉城市圈应急平台建设为推动力,规划和深化一批应用项目。完善巩固应用系统建设成果,完成部分应用系统在市州的分级部署。指导各市州的应用系统建设工作。
(四)抓好安全保障工作
坚持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建设、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根据应用系统和网络的重要性,涉密程度和安全风险等因素,实行信息安全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启动容灾备份体系建设,指导武汉城市圈市级安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形成纵向到市州、县,横向到各部门的统一规范的安全策略和相应的管理工作体系[3]。
参考文献
[1]冀峰.政府信息化与政府管理创新[J].情报杂志,2006,(10):37-39.
[2]周萍,勒中坚.政务信息化水平群组决策的模糊评价模型[J].情报杂志,2007,(12):48-50.
[3]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运行机制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