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
教育信息化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转型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处于什么样的形势?
王延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空前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作了重要阐述,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指示。《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并列为十大项目之一重点推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政务、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尚需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重点推进。去年年底,“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独立工作列入了教育部部领导分工。今年8月,教育部组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落实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部正以顶层设计、示范引导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教育部高度重视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工作,召开了全国范围和部分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各地建设步伐。许多省区已制定了本地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并加紧实施。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还将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问题不少、需求巨大。目前,领导空前重视,全国教育战线齐心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正处于从各自为战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教育领域“数字鸿沟”趋向缓和
《中国教育网络》:数字化与信息化在教育领域普及多年以后,数字鸿沟的现象是否得到缓和?
王延觉: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指的是存在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质数字资源拥有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教育领域存在数字鸿沟的客观原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尤其重视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2002~2006年,组织实施了“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总投资9亿元,在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南、湖北、吉林的民族地区的143所高校建成了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校园网,全部接入CERNET,并在西安、成都等11个省会城市建成了高速教育城域网。2003~2007年,组织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110亿元,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配备了40多万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27万多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4万多间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覆盖中西部地区的36万所农村中小学,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同时,以数字光盘和卫星系统免费输送优质教育资源,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和使用。上述工程的实施,大大缩小了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为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乃至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党和政府对缩小教育领域数字鸿沟更加重视,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中西部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0和2011年度的20余亿中央专项资金已下达,各地正在建设实施。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
近年来,通过若干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家2005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信息素养培训,还有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使得我国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教育资源拥有量以及师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应该说,教育领域“数字鸿沟”的现象有所缓和。但是“数字鸿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家在重点支持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进一步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还需要国家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从政策、项目、经费、人才等多个方面,继续向偏远、农村等落后地区倾斜,给予重点支持。
谋划实现校校通宽带
《中国教育网络》:多个国家的宽带计划在2010年前后都有一个较大的投入,作为培育用户习惯的教育领域,未来我们国家是否会有一些明显的政策导向?
王延觉:建设覆盖全国、接入所有教育机构的、先进、安全的教育信息网络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要指示的基础性工程。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始于上世纪90 年代。1994年建成开通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000年建成开通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后经多次升级扩容,CERNET已接入近2000所高校,CEBSat支撑国家4大远程教育工程,拥有60多万个地面接收站点,已初步形成天地一体、覆盖全国的国家教育信息网络。2004年又建成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NGI-CERNET2主干网,接入了200多所高校,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普及和提高的任务都很重。一方面,虽然CERNET主干网通达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但省市各级教育网络建设参差不齐,覆盖范围有限,还不具备接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以外学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普及。
另一方面,由于CERNET是由教育科研示范网络发展而成的为学校师生提供网络服务的日常运行网络,存在主干网带宽不足,和公网的互联互通存在瓶颈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CEBSat窄带单向广播式传输,不能满足交互式应用需求;教育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对国家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规划中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是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公益性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公用通信传输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高速连接全国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构的IP网络,具有先进、可靠和绿色安全特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网络教学科研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教育部、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国家有关部门要把国家教育宽带网络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予以重点支持;根据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支持其率先实现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建立公益性互联网建设与运维经费保障机制;出台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网间互联互通瓶颈问题;并在公用通信传输线路租用、网络接入等方面给予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相关教育机构一定的资费优惠。教育部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立项支持下,充分利用公用互联网和CERNET的现有传输资源,促进互联互通和升级换代,构建通达全国各地区的先进、安全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主干网,并研制和发射双向宽带教育卫星,为缺乏网络接入环境或接入条件较差的地区和学校提供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的传输服务。各地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国家统筹规划下,充分利用各类传输资源,建设和完善省级及以下各级区域教育宽带网络,为本区域的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接入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提供服务。各级各类学校要建设和完善数字校园,为全校师生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便捷高效的网络服务。
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网络》:教育部刚刚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这一举措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延觉:今年8月26日,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发文(教人厅[2011]8号)组建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袁贵仁部长亲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简称:信推办),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应用开展、标准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工作,渗透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的各个层面,需要组织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够深入,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尚未形成,权责不清、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是造成标准不一、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应用水平难提高的根本原因,是阻碍教育信息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下大功夫。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结束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的历史,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有力促进全国教育战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和管理机构,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效促进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深入、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永无止境,管理体制改革还将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需求进一步深化。
重点解决全局性、基础性、共性问题
《中国教育网络》 : 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王延觉:今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召开党组会和部长专题办公会,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专门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基本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及教育改革创新为目标,以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示范引领、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工作层面:
一是要尽快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导未来发展。
二是组织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三是理顺各部门、各机构间关系,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支撑服务等工作体系和管理决策、经费保障、专家咨询、标准应用、评估测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等体制机制。
四是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年规划要求,启动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 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为人人可共享优质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2. 制订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标准,推动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信息化达标建设;3. 建设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推动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现代化;4.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5. 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五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并以政策引导、试点示范为抓手,协调指导、全面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