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上海电子政务建设重心从单部门、单系统建设转向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和跨部门协同应用,上海把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电子政务推进的中心环节,把有利于信息共享作为开展相关各项工作的重要出发点,通过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效益,更好地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结合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推动了五项工作:
(一)着力实施政府信息公开,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打下扎实基础
从2004年开始,上海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连续四年将其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通过统筹推动和规范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逐步成为全市各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和常态工作。一是形成了有力的组织推进机制,成立由分管市领导任召集人、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二是形成了较完备的公开渠道体系,按照便民、及时的原则,建立了以政府网站为主,包括新闻发布会、政府公报、公共查阅室、热线电话、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内的多种公开渠道,并依托市民信箱、社区(农村)信息苑等信息化服务手段和设施开设了信息公开服务,如“市民信箱”可免费发送政府公报、政策法规、人事任免等政府公开信息,以及四金等社会保险的对帐单,方便市民根据实际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三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信息发布、公开申请、监督评估、保密审查等9项制度和规范,基本覆盖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流程和各个环节。四是促进了电子政务建设,各部门都建立了公开信息的日常更新维护机制,通过公文类信息目录备案系统对公文类信息进行分类编目和备案管理,规范和加强了文件管理、目录备案、网站建设等工作;各类主动公开的信息基本实现数字化,“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实现了全市公文的“一站式”检索查询。截至今年10月,全市主动公开信息近30万条,全文电子化率达到96%以上,累计收到4.7万件公开申请。在连续四年的政风行风测评中,信息公开指标公众满意度位居首位。
(二)着力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上海把建设基础数据库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试点要求,围绕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重点建设了人口、法人及空间地理三个全市基础数据库,确保各类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覆盖1370万户籍人口、约700万来沪人员信息的人口数据库,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医保、公积金管理等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在法人领域,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深化扩大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试点的要求,建成了覆盖全市100万户企业、含53项基础信息的企业基础信息库及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工商、财税、质监等部门相关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企业基础信息基本实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和“一局变动,多局联动”;同时,制定发布《上海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管理试行办法》,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在空间地理领域,初步建成由数字地形图、数字化遥感影像图组成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以此为依托形成了服务不同对象的三个应用版本。
(三)着力推动跨部门应用系统建设,通过应用有效带动和引导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为充分发挥基础数据库的作用,上海以应用为导向,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需求迫切的综合应用系统,有效带动了政务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依职能、按需求实现交换和共享。如在口岸管理方面,电子口岸平台整合了原有的三个EDI系统,为企业提供通关、报税、物流信息查询等“一站式”服务,通关效率大幅提高。特别是依托此平台建成了进出口领域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系统,通过与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系统对接,实现了进出口领域175项企业基础信息(其中27项直接来源于企业基础信息库)在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外经贸等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及时交换与共享,提高了对进出口活动的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在城市管理方面,基于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成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以万米网格为最小管理单位,把管理内容划分为32类事件和84种部件,通过明确物理定位,建立统一的工作平台、管理流程和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机制,实现了对城区“万米网格单元”内部件和事件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综合管理。在社区管理和服务方面,黄浦区基于区级人口数据库建设了社区事务服务系统,可开展低保、廉租房等17项救助应用,通过“一口受理”方式,方便救助对象快速办理有关事务;由于数据来源一致,也减少了管理漏洞,使救助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当前,上海正依托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应急管理、图像监控、安全生产等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在部门间的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要求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四)着力整合对外服务渠道,通过“以外促内”推动后台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从方便市民的角度出发,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充分共享为支撑,探索集成整合直接面向公众的服务渠道,初步构建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行政服务模式。一是建设“一站式”的网上办事平台。其中“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截止今年6月已聚集1999项网上办事项目,可提供在线受理、办事状态查询、结果反馈以及咨询、监督投诉等各类服务。二是提供“一线式”的咨询投诉服务。对已有一定规模、功能相近的政府呼叫中心进行分类归并,形成了以12319城建服务热线、12333劳动保障服务热线、消费者申(投)诉举报热线等为代表的政府咨询服务呼叫中心;同时,采取政企合作和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建立了“114—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可实现对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咨询、信访、投诉等电话的统一查询和转接,成为政府服务市民的“电话门户”。三是推行“一门式”的事务受理模式。目前,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已经覆盖全市各街道(乡、镇),可方便市民办理约200项的各类事项。四是推广“一卡式”的生活服务方式。目前,市民生活中有不可缺少的三张卡,交通卡在公共交通各个领域得到应用,银行卡受理环境全面改善;特别是社会保障卡替代了原先民政、医疗保险以及来沪人员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办事凭证,成为个人享受政府服务的电子“通行证”,截至今年10月,全市累计发放社保卡1254万张,居住证(含临时居住证)712万张。
(五)着力加强项目归口管理,通过“源头控制”保障和促进信息共享
为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减少重复建设,上海以有利于资源利用、有利于信息共享、有利于协同应用为导向,积极探索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早在2001年,上海市政府明确由有关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前置审核,2005年进一步明确由专业部门对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进行归口管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业把关机制。几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公共信息系统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在抓好“源头控制”的基础上,不断向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理、运维管理、审计验收、服务外包等环节延伸。目前,上海已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项目审核的重要条件,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框架,以此为依据全面实施对市建设财力项目、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项目的归口把关,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