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省政府“数字安徽”建设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全面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网络平台初步形成,到2005年底,省、市、县间电子政务专网已建成运行,省直厅局间通过千兆电子政务城域主干网实现互联,市级政府和省直大部分厅局建有内部办公局域网,省、市、县三级政府开展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已初步具备。二是初步形成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政府和主要业务部门的政府网站都已建立,形成由169个省、市、县三级网站组成的政府门户网站群,通过政府网站建立的政务公开和网上为民办事的服务体系受到用户的欢迎,政府网站已成为宣传安徽的重要窗口。省政府门户网站和一些市政府网站在全国评比中还获得较好名次。三是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开始起步,省委、省政府办公业务和信息系统已成为支持日常办公重要手段,国库支付、项目申报、网上审批等部分厅局的专项业务已网上运行。四是公务员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电子政务操作技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进行的公务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大部分公务员已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五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全省已有50多个省直单位及市、县共建立了281个电子政务和信息化服务专职机构,形成由1800多人组成的的骨干专业队伍。省政府成立了安徽省政府网建设办公室,统一规划协调政府网络建设与管理。省四大班子办公厅和发改委、财政厅、信息产业厅共同组建了省电子政务联席会议制度,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电子政务的建设协调。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处于全国中等偏上、中西部领先水平。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电子政务实际需要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发程度不高,重硬件建设、轻业务应用。一些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网上服务功能不足,机关迫切需要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少;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利用效率低,电子政务网络设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三是电子政务建设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强;四是地方相关配套法规及标准化工作滞后,建设、运行资金筹措难度大,网上业务缺乏制度保障;五是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总体上看,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正历经从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阶段,向电子政务全面深化应用为特征的关键性阶段跨越,面临着提高行政效率和为民服务能力的挑战。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先行工程,正在引领着政府管理服务体制的创新变革,特别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看,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转变:一是由分散的基础要素建设趋向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的体系建设;二是由注重形式建设趋向注重实现网上为民服务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三是由主要实现信息发布趋向党政部门自身业务处理内容开发;四是信息资源由部门所有向共享性资源变化;五是由少数职业工作者的电子政务建设热情向党政部门自身提高行政能力建设转变;六是从缺乏标准制度到逐步建立国家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相互配套的制度约束。把握好以上电子政务发展和转变态势,对做好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建设,也是我省实施“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数字安徽”工程,实观奋力崛起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任务。

  二、“十一五”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电子政务是我省“数字安徽”建设的先导工程,要率先突破的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全省“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效能建设,改进为民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以推行网上为民办事和普及党政机关文档电子化两大业务建设为抓手,拓展政府网站服务功能,开发党政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大力推进党政部门业务上网,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十大示范工程,完成五大建设任务,初步建成我省电子政务框架体系。

  具体来说,“十一五”时期,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要实现“一个转变”,把握“二个抓手”,做到“三个促进”,完成“五大任务”,实施“十项重点工程”。“一个转变”就是由重硬件建设转向重应用开发,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网络和硬件基础,全力推进党政部门的业务应用开发和信息资源共享。“二个抓手”,一是牢牢抓住网上为民办事服务的开发建设,逐步建成以政府门户网站为统一进出口的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  二是以党政部门文档电子化起步,  以网上公文处理为主要业务流程,逐步形成全省网络化、电子化的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系统。“三个促进”是指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有效地促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行政效能提高。“五大任务”是指围绕建成我省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必须统筹组织和实施的五大建设任务,即以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网站体系,以电子化、网络化、视频化为特征的党政机关网上办公业务体系,以共享为基础的信息资源体系,  以统一有序覆盖全省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以及电子政务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十项示范工程”是指组织实施一批起步容易,有一定基础,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立足需求、统筹规划。根据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行政职能紧密相连的依存关系,电子政务建设要与办公业务相融合,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相一致,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从为人民群众办事服务入手,按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目标扎实推进。

  二是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从整合资源入手,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应用系统标准,统一党政共享信息目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先易后难、逐步完善。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原则,进行建设项目方案的设计、论证和实施。特别是要从简单易行的应用项目做起,不贪大,不冒进,在取得经验后,逐步完善。

  四是重点带动、务求实效。选择一批基础扎实,社会需求迫切,起步快、资金难度不大,带动性强的项目作为示范项目,  以扩大影响,带动全局,力求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尽快发挥效益。

  “十一五”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具备公共服务、决策支持、行政监管等功能的全省电子政务体系,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党政主要部门基本实现文档管理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传达类会议视频化(即机关办公实现‘三化’),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为民办事的重要渠道,可公开的政务信息全部上网,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通过政府网站方便获得政务信息和服务;覆盖全省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应用平台功能基本健全,与国家和外省,特别是与长三角地区形成互联信息平台;电子政务的主要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到“十一五”末,力争我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在中西部省份处于前列,部分领域在全国领先,电子政务为“数字安徽”奠定扎实的基础。

  “十一五”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指标为:省、市、县以上上电子政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政务信息上网公开率90%以上,文档电子化率80%,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机关办公业务网上办理率70%,全省公务员的计算机装备率超过90%,公务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技能培训通过合格率90%以上。

  三、“十一五”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任务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目标,“十一五”时期,全省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完成以下五大任务:

  (一)加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必须加快拓展和完善政府网站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网上“一站式”服务,使政府网站成为我省为人民群众和企业服务的平台,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互动的桥梁,成为展示和宣传安徽的窗口。

  1、拓宽政府门户网站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大力拓宽政府网站的服务面。一是要按照方便市民办事的原则开展网上办事服务,从婚姻登记、计划生育、户籍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公用事业、住房、出入境、兵役、民主参与、就业、社会保障、交通、纳税等系统化服务程序提供电子政务服务。二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办好为“三农”服务的特色网站,为农民提供涉农政策、科技知识、气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信息、外出务工、教育、合作医疗、农用地规划、  乡村建设、灾害防治等服务。三是要按照方便企业办事的要求,在网站上设立从企业开办、纳税、年检年审、质量检查、安全防护、商务活动、对外交流、劳动保障、人力资源、资质认证、建设管理,直至破产登记等全过程的电子政务服务。四是省政府和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和完善外文网站,为外籍人员提供出入境、商务活动、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就业等服务。五是为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做好专题服务,围绕市场与经济运行、农业与农村、资源与环境、行政与司法、公共安全与应急预案等方面加强信息发布和导向服务。

  2、强化政府网站五大服务功能。一是网上申报、审批、办事功能。建设政府网站电子政务办事服务区,按企业办事、居民办事等办事特点和需求,建立简便、明了的办事指南和服务栏目,建立表格处理数据服务中心,开发网上联合审批办事系统。逐步建立在线受理,在线服务功能,将交费、办证、查询、咨询、求助等服务项目逐渐上网办理,市级网站网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要达到60%左右。市、区政府网站都要开辟社区服务栏目,逐步将社保、低保、医保等服务上网。建立就业和劳动力指导栏目,农村劳动力输出量大的地方,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指导和就业栏目。二是政务公开发布功能。各级政府网站要具备及时发布本级政府的公报、公告、政策文件、地方法规、人事任免、新闻发布、政府工作动态、财政预决算报告、政府采购、重大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事项等及时发布功能,并能提供查询、打印服务。三是信访、咨询、投诉、举报、评议等互动功能。按政府管理职能分工,建立信访、咨询、投诉、举报、评议系统和栏目,各政府网站要设立本级行政主要负责人信箱,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保证投诉、举报、信访的安全性。建立政务网上评议栏目,对政府有关政风、行风进行评议。四是宣传与导向功能。介绍本地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情况,介绍本地知名企事业单位和旅游及名优产品等,进行发展项目推介、招商引资服务,开办网上博览会。对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安全事项的发生要具备开设专栏和重大提示发布功能,通过政府网站和多种传输方式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五是本地政府网站导航服务功能。加大网上服务整合力度,省、市、县三级政府组成部门和相关单位都要将本单位的公众网站作为政府门户网站子网,超联到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三级政府门户网站要具备子网站服务栏目调用功能,方便访问者查询和使用。政府门户网站根据方便用户使用的原则,建立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制度。积极优化网上业务流程,采取“外网受理,  内网办理,外网返馈”和“一点受理,并联享用”等技术手段,加快实现本地政府门户网站的公众办事功能。

  3、建立政府网站三项管理制度。一是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务信息共享制度,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行政决策的程序、过程和结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信息按规定程序,向申请人公开。不能公开的要给予解释和说明,通过政府网站打造“公开、透明”政府。二是建立利用电子政务履行本单位的职能和提高办事效能制度。各政府网站都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将本单位应该履行的行政服务职能上网公布,可以在网上履行的要尽快上网。特别是政府组成部门的网站,要以公开办事程序为主要内容,建立网上办事指南、办事栏目、网上快捷办事程序,积极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事,信访回复等,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政府网站的管理责任制度。各政府网站都要明确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机构。省、市、县政府门户网站要设置专职编辑和维护人员岗位,确定专人负责。各政府网站都要制定网站的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目标。尽快建立省、币、县政府门户网站与各子站的内容保障工作机制,形成门户网站综合服务能力。省、市政府门户网站还要制定监测和考核本级及所属单位的政府网站的绩效考评制度,定期进行考评和向社会发布。

  (二)推进党政机关办公业务上网,促进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的基础保障。“十一五”时期,通过省政府政务信息系统的推/-应用,带动省直厅局和市、县级政府办公业务上网运行,加大党、务信息系统和人大;政协等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力度,基本实现党政机关文档管理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传达类会议视频化。

  1、完善党政机关内部网上办公系统。一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省直各单位和各市级政府利用全省女子政务网络平台作为内部办公网互联平台,建立与省政府政务信息系统互联的网页,报送到省政府的请示件、信息、简报、参阅材料、重大活动安排等,实现电子文档报送,政务信息网上运行。二是以公文交换、信息报送为各部门的业务应用的起点,推厂射频技术应用,建成电子公文交换中心。将党务、人大、政协及省直有关职能部门内部网上办公系统按业务逻辑互联互通,基本建立连接全省各党政部门的内部办公业务应用系统。三是县以上政府都基本建成机关内部网上办公业务应用系统。

  2、基本实现文档电子化管理。省、市、县三级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用3年左右时间普及电子文档管理应用系统,对本部门制作发出的文件、简报、资料等文档,除按规定要采取纸质文档流转、归档外,一般采用电子文档方式进行报送、流转、督查、存放和归档。实现办公文档电子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大力推进电子图文演示技术的普及,重要的汇报采用电子图文演示方式。

  3、社会应急指挥系统联网运行。按照省、市、县对社会突发事件承担的管理职责,实现社会应急指挥网络系统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应急预案和指挥的网络支持系统,应急信息通过网站、邮件、  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发布,实现有效防范和快速处理社会突发事件。

  4、基本建成党政主要管理部门的纵向业务网络系统。对现有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梳理,优先支持基础较好,办公需求迫切的应用系统发挥作用。党政主要部门要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搭建各系统的纵向业务网。一是对省直单位已建立的纵向业务系统进一步梳理、完善,根据业务发展需求,逐步提升;对不规范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改造和调整;对还需要建设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按规范要求,逐步建立。二是配合完成国家部委布置的纵向业务系统建设任务,将我省的纵向业务网络与国家部委进行上联。 三是积极探索解决内部办公业务系统和政府网站之间的传输联接问题,到2010年,初步建成机关内部网与政府网站互联的办公处理系统:在有条件的部门建设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办公系统,实现重点应用系统互联互通。

  5、开通党政部门视频会议资源共享系统和服务平台。利用全省党政网资源,建设党政部门专网视频会议服务系统,在现有视频会议应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省直有关部门,用两年时间实现省直主要业务部门的传达、动员、通报类会议用网络视频会议方式召开。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中心的平台和市级平台的服务功能,开通全省党政部门专用短信服务系统,将会议通知、情况通报、突发事件指挥等通过短信平台快捷、方便发布。

  (三)建设“三库一中心”,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的具体要求,从安徽信息资源开发现有基础出发,“十一五”时期,我省要通过建设“三库一中心”项目,全面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三库”是基础数据资料库、党政办公业务文档库、共享信息资源库,“一中心”是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基础资源库按职能分工由各单位自行建设,共享系统以共享目录为前导的方式,有效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到2010年全省党政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全部建立,公益性数据交换中心更广泛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基本建立信息采集和更新机制,建成数据库共享和运行维护制度。政府的信息资源基本整合,在为党政机关办公和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等方面发挥明显效用。

  1、基本建立各单位基础资料数据库。按行业管理分工,明确界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权责,各单位都要组织力量,用5年时间建设本单位职能承担的基础资料库。重点落实开发宏观经济运行、财政收支、税务、工商、海关进出口、国有资产、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交通、水利、医疗卫生、教育、人口、环保、技术质量、企事业信息、社会保障、社区及档案等专项基础资料数据库,形成有序采集建设机制,减轻社会负担。配合国家确定的四大基础信息库建设,逐步建立全省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库。

  2、基本建成各单位办公业务文档库。根据党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建设本单位的电子文档数据库和办公业务共享数据库。各职能部门首先都要建设本单位的电子文档数据库。按照党政办公业务系统的管理需求,协商制定共享文档目录,由各单位按共享目录提取和编制共享文档,实现建立共享文档数据库的目标。近期,集中力量完善省、市级的政务公报、本地法规、政务资料、历史档案等政务公开类数据资料库。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全省党政部门办公业务共享电子文档库。

  3、编制数据共享目录,建立网上协同办公数据库及支持系统。针对省、市、县党政部门网上协同办公业务资源需求,按党政部门的职能分工和管辖范围,编制和建立协同办公数据库共享目录,明确各部门在建立共享数据库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在各单位文档库、基础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编制协同办公支持系统,提取共享信息,实现党政信息共享。对部分涉及面广、管理交叉的共享资源,由各级党政网络中心在有关部门协调下组织开发。力争用两年时间,网上协同办公业务数据库和支持系统开始发挥作用。

  4、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为社会各界提供公益性政务信息服务。积极支持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公益性信息目录资源库,采取政府资助、市场运作的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建立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公益性信息的资源数据库,建立基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公益性数据资源交换服务中心,大力提高公共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重复采集和多重处理负担。积极筹建安徽省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到2010年,基本建成我省公益性信息服务体系。   

 5、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针对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办公业务的需求,梳理政务信息资源,编制与行政事务管理相协调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建立信息资源开发机制和实施办法。力争在2008年完成上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6、提高数据库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性能稳定的正版数据库软件,建立灵活安全的访问授权体系、数据备份体系和数据分析体系。针对党政部门办公业务的需求,按照标准统一,目录统一的要求,采用易用、易维护的技术来开发党政部门内部使用的数据库和公益性数据库。开发党政部门数据库接口系统,方便党政部门数据库共享。

  (四)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水平。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基本满足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电子政务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即各单位现有的内部办公局域网、全省电子政务专网、全省电子政务外网,以及全省党政机关内部业务和电子政务外网交换平台等网络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为全省党政部门提供高速、安全的网络通道和简便、高效的交换平台,为与国家电子政务骨干网络接入,以及对接其它电子政务网络提供条件。

  1、全面建成机关内部办公局域网。机关内部办公局域网是各单位用于处理本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网络,各单位的内部办公局域网与全省电子政务网络物理线路相连,该网由各单位自行建设和维护。市、县级党政网及县级以上单位内部局域网一般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对人员较少的机关,从实际出发,可以采用微机互联的方式构建。目前,各市政府和80%的省直单位、30%的县政府已建内部办公局域网,未建的单位在两年内应逐步建立,已建的要逐步完善。

  2、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各单位通过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

  (1)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是全省党政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专用网络,该网由目前已建成的主干为千兆的省直厅局光纤专网和省市间155兆SDH网组成,待市级单位的电子政务城域专网和市、县间电子政务纵向专网建成后,与省、市间155兆SDH专网物理联接,构成全省电子政务主干网。全省电子政务主干网是国家电子政务骨干网络的组成部分。全省电子政务网络目前全程采用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方式进行安全管理,与党政各部门内部局域网采取逻辑隔离方式进行网络连接。按照省政府要求,省、市、县各党政部门凡构建跨单位和本系统的网络,包括采用加密技术的网络(普密级),都要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网线路来建设,不得重复建设。对业务量大,行业和部门管理系统要求高的单位采用虚拟专网技术在全省电子政务网上建立专用通道和虚拟专网。对部分厅局已建立的纵向网(不包括公安、税务等处理面向社会公众专项业务量特大的网络),要逐步整合到统一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上。

  (2)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省、市两级建立本级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功能平台。  目前,省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已初步建成,基本具备为省直厅局开展电子政务的功能(包括国家、市、县接入,建立虚拟业务专网,网内电子邮件,网内视频,数据交换,目录表格管理,数据资料备份及网管管理等)。各市要在充分利用省级平台功能基础上,建成本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各县和人手少的政府组成部门要充分利用省、市两级平台功能构成本级平台,一般不再另建网络平台,防止‘小而全’。如确有需要,在充分论证后,在资金、人员有保障的条件下方可建设独立的本级网络平台。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可将本单位的服务器和网管交由省电子政务网络中心托管,  以减少开支和保障安全。用三年时间,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基本达到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的各项功能,建成较为完善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

  (3)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为保障全省各部门在电子政务网上互联互通,方便开发应用,全省电子政务网IP地址按国家电子政务网的统一要求,由省电子政务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和管理,主干路由和网管安全由省电子政务网络中心统一管理和设置,网络运行状态由省电子政务网络中心负责监控。省、市、县网络平台必须按7*24小时不间断保持畅通,有专门机构负责运行维护。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主干线路、省直光纤网、省、市级网络平台要建立设备、线路结构布置、技术参数、土建工程等资料档案。要做好IpV6技术准备,积极开发网络应用。

  3、加快建设全省电子政务外网,更好地提供接入服务。

  (1)全省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建设。全省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是连接各政府网站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专用网络,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连接,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省、市、县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依托电信部门公共网络建设,网络带宽随各部门的实际需求确定,为便于管理和节约行政开支,全省电子政务外网主干网络按国家要求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

  (2)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是政府部门对外办公和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电子业务处理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发挥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效率,各地可以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外网接入服务的统一出入口,各部门在外网上的纵向业务系统通过本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针对我省大部分政府网站与互联网接入的情况,各市要根据外网业务的需求,对省、市现有的外网和外网平台进行改造,逐步提升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功能。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统一要求,完成安徽省外网节点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与长三角对接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到2008年,初步构建成全省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到“十一五”末,建成功能较为完备的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电子政务内网将待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通知后规划建设。

  (五)建立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

  以安全可靠、经济实用为原则,逐步建立起全省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保护政务信息资源不受侵犯。采取分级、分类、分阶段的安全管理策略,重点做好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内外网络、数据库等三个方面的安全保障,构建电子政务安全防范体系。围绕深化应用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

  1、保障政府门户网站安全。一是应用安全技术,确保政府网站网页的不可更改性。制定政府网站在受到非法攻击、假冒克隆、恶意破坏时的预警和处理解决方案,确保政府网站网页的安全。二是确保政府网站上公开的政务信息准确性。对发布的信息进行程序限定,  限制带有某些不良词汇的信息发布,必要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认真的人工检查,排除不良的信息;建立信息发布和审核制度,对在政府网站发布信息的单位及个人进行登记注册。三是各政府门户网站与互联网等要采取逻辑隔离。  四是政府门户网站的业务处理和服务内容,采用身份认证技术来解决应用安全性。

  2、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是多层次结构的安全和技术手段。按目前我省电子政务网络承担的业务,网络安全的重点是做好物理、系统、网络、应用和管理等五个层次的安全。

  (1)物理环境安全。按规范标准配置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设施,免遭地震、水灾、火灾、雷电等环境事故。强化管理,阻止人为操作失误,制止各种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

  (2)网络层安全。在省、市、县级电子政务网络中心针对不同业务配置国产TCP/IP网络密码机,并配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系统来加强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层的安全保障。

  (3)系统层安全。在省级网络中心安装各系统安全预警设备和监控软件,设立系统安全员专职负责,主要解决来自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和各类技术应用系统自身存在的种种隐

  (4)应用层安全。省、市网络中心和主要业务系统利用网关防病毒技术、应用层安全扫描、应用层安全代理等技术保证应用层的安全。

  (5)日常管理安全。省、市网络中心一要配置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进行不间断监控,确保网络的安全运行;二要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3、数据资料安全维护。对全省电子政务网络的数据备份容灾系统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资源共享。省级电子政务安全平台要建立本地同步备份和异地容灾备份两个子系统。市、县两级要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备份服务器,实现本地同步备份,同时利用省级平台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实现异地备份。

  4、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一是建立基于PKI的信任体系。在省级安全管理平台构建全省电子政务CA认证系统和密钥管理月艮务系统,提供密钥备份与恢复、密钥更新、密钥历史档案等服务。二是建立网络病毒防治服务体系。全省电子政务网络采用网络防病毒系统,并与单机防病毒软件相结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防病毒体系。省、市级网络平台必须分别建设网络防病毒系统。三是建立数据备份和容灾体系。党政各部门对本单位的关键数据必须备份,备份方式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目前一般可采用离线定时备份的方式实现。对重要业务系统可建立容灾系统。省、市、县主干网和城域骨干网络要逐步建立应急备份网络。  四是建立应急响应和支援体系。首先在省级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建立应急响应和支援体系,配备应急支援的技术队伍。

  四、“十一五”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示范工程

  为实现电子政务的建设规划目标,选择起步容易、基础条件较好、带动力强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作为我省的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加以开发、建设,早出成效,以带动全省电子政务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重点抓好以下十大重点示范工程:

  1、政务公文和信息交换系统。依托省电子政务网络建立全省党政部门公文和信息交换系统。一是以省政府办公业务信息系统为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龙头,建立省政府组成部门和各市政府的政务信息浏览网页,按业务栏目互联,形成连接省直厅局和17个市的全省政府系统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网,实现全省政府部门之间电子公文和信息的安全、可靠、快速地传输,以此为基础,建设政务办公业务系统。二是适时启动和完善党委、人大、政协等电子公文、信息交换系统,构建党务、人大、政协纵向、横向业务和信息交换系统。通过该项目建设,省、市党委、政府系统,省直单位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公文、信息报送、日常办公事务的请示和办理等实现网络传输和电子化文档处理。

  2、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服务系统。以政府门户网站为窗口,强化政府网站五大服务功能和三项制度建设。依托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按行政改革目标,从建立政府网站办事目录,提供政府网上咨询服务办事入手,加快建立政府网上公众服务互动系统,接受授权申请者网上办事和服务。在新建的行政服务中心大楼,抓紧建成安徽省电子政务公众信息和办事服务系统,重点推进投资、土地、环保、税务、工商、技术监督、质检、招商等网上申报和审批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并逐步向政府其它部门推广,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实现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政务服务目标。2010年,基本形成政府门户网站的社会公众服务体系。

  3、国库支付系统(安徽金财工程)。建成和完善全省财政国库支付系统,基本实现网上财政支付业务和监管。围绕财政核心业务和财政改革中心任务,建立预、决算和相应的应用系统。

  4、社会保障系统(安徽金保工程)。在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依据国家金保工程网络建设要求,搭建省、市两级劳动保障系统网络,与国家广域主干网相衔接。在此基础上建立本省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全省社会保障管理和网上业务系统,为社会保障改革配套,方便受保人员的使用,提高社保监管能力;建立全省低保管理系统,实现低保管理科学化。

  5、安徽金盾工程。建成我省金盾工程,发挥金盾工程的社会保安作用。在全省公安机关初步建设一个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信息应用种类比较齐全,部分公安业务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化工作流程,基本满足当前急需的科学、规范、实用的公安工作信息化框架体系。

  6、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建成满足省、市、县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所需的网络平台和应急指挥网络系统,实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应急指挥网络和信息的整合、沟通,有效提高政府应急指挥能力。

  7、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建立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发布和评估服务网络系统。积极推进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共享体系。“十一五’’时期,完成系统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各相关单位网络互通;完成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工作,开展为社会提供信用数据服务。

  8、政务数据库与共享系统。按党政部门办公业务需求和职能分工,分别建立政务资源数据库。省、市、县政府组织建立本级党政办公业务资源目录体系,对公益性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组织力量共同开发,实现办公业务资源信息的共享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9、全省信访系统。按照国家信访系统建设要求,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网络,建立与国家信访局以及市、县互联互通的信访网络;开发建成信访网络办理业务系统,建立省级集文字、语言、影像多种媒体的信访业务集中处理数据库及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意调查研究系统。

  10、电子政务网络和平台服务系统。开展电子政务二期工程建设,建成和完善全省三级电子政务主干网络,建成市、县级党政办公城域专网,与国家同步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全省党政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及新型信息化服务系统。

  对上述十大重点工程,将按工程管理办法,做好项目方案的设计,建立科学的管理,确保工程的质量,发挥带动效益。

  除了上述示范工程,  已经立项建设和正在准备的建设项目都要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抓紧推进。

  五、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电子政务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安徽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发展很不够,特别是在应用领域还有很多方面尚未启动,因此,要提高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建设难度认识,切实把电子政务的建设作为党政部门在新时期、新的发展条件下履行职能、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基础性、时代性的建设任务。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政府管理的要求,结合《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将电子政务建设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尤其是承担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的部门,要将信息公开、为民服务栏目建设、网站的服务质量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到提高本单位效能建设任务中。

  (二)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整合分散的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平台,防止重复建设的要求,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要做到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急功近利。一是各部门、各单位在方案设计中要选用成熟、适当的技术和设备,不盲目攀比高水平、高档次,扎实做好现有资源利用工作。二是强化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各单位在网络及平台、网管、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库等基础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按中办发〔2006〕18号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和平台,不得自己重新铺设独立线路和组成传输骨干网。新建的党政部门纵向管理业务系统,其传输网络要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做为基础网络,并利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供的服务功能,不得另行置办。对于租用其它线路已建设的党政部门的管理系统,可逐步转移到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上来。三是各单位的内部办公网络要利用好原有资源,对需要新建和改造提升的要考虑与电子政务网络的标准化接口,以便互联互通。四是认真贯彻中办发(2004)34号文件精神,组织力量编制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解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数据共享中存在? 奈侍猓?涉及办公业务共享类的信息资源要按一定格式提供,强制性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五是在信息资源和业务系统建设中,要推行国家制定的各类电子政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保证全省党政部门底层数据传输和业务协同,全省要使用由省电子政务网络中心统一配置的IP地址。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行。随着电子政务逐步成为党政机关办公支撑手段,  电子政务的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越来越重要。我省由于财力不强,有必要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按照国家关于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资金由地方政府负担的原则,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系统必要的建设和运行费用要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代建和托管制,对业务量不大或业主单位缺少专业人才的,可以依托社会化服务力量,提高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管理制度,明确与落实相关职责。电子政务与党政部门职能业务紧密相关,离开了党政部门职能和业务电子政务不能生存,  因此必须依据党政部门现行职能和改革目标,建立有利于推进我省电子政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行。一是明确省政府办公厅为全省政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主管部门。各单位为本单位或本系统的电子政务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或本系统日常电子政务管理工作。二是电子政务重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要根据国家规定,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行论证和审批办理。  电子政务的专项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三是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由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主管,省政府门户网站由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日常维护和编辑管理工作,各市、县政府网站日常维护由各市、县确定有关单位负责。全省电子政务的主干网络、公共网络平台及网络中心由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运行维护和技术月艮务。  四是电子政务开发建设中涉及到交叉业务以及与“数字安徽”建设需要协调的,由政府信息办或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协调管理。五是由省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牵头制定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办法和制度。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能力。按电子政务技术和管理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一是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技能。按照国家有关公务员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培训要求,对全省公务员轮训一遍,增强公务员的信息管理和信息使用能力。二是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提出的提高专业化和社会化电子政务运维水平的要求,建立一支稳定的运行维护专业人才队伍。对现有各单位内的专职从事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形成一支能干事的人才队伍。对于缺乏专职技术人员的单位,可采用社会化聘用和委托服务方式,解决日常系统运行维护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