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2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首次对26个省市政府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省级政府中,北京的政府透明度排名位居首位,得分是72.5分。26个省级政府的得分中,60分及格分以上得分仅有8个省份,及格省份占总省份数的30.77%。此外,另一项颇为玩味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4%的人会选择向政府机关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而35.7%的人会选择用网络查询,另外44.2%的人则选择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了解。
当今社会,之所以被冠以“信息时代”的称号,在于信息本身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在商业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本身的迅速流动导引了市场从过去的工业资本主义过渡到现在的信息资本主义时期。在日常生活里,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也近乎彻底地改变了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整个社会人际网络的构成。而在政府领域,电子政务的浪潮方兴未艾,正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政府运作的结构和状态。同样,对于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而言,信息时代的降临开始重新构造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形态。
可以说,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第18个年头的今天,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民众抗议与政府执政两方面的改变更是广为人知。仅最近几年,无论是宜黄强拆事件中所进行的微博直播,还是上海大火事件与温州动车事件之后形成的网络抗议,或是“郭美美事件”所掀起的声讨慈善的风波,等等,都倚靠着信息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自身监督能力、抗议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但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呈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技术层面充分“数字化”,但在运作的思维层面却依旧是“官僚式”的,整体上依旧是停滞不前的。
正如文章开头援引的数据,26个受调查省份中只有3成达到合格水准,尚有7成省级政府处于合格线以下。这还仅仅是对省级政府的行政透明度进行调查,如果以县市级的政府机构为样本,可以想象,必然会是更为糟糕的一种局面。而除了数据层面的展示,更为具体的一些表现则有:一些政府网站内容极少、更新缓慢,甚至出现不少难以打开的网页;而近来火热的微博,绝大部分官方微博主要停留在发布正面消息,介绍领导行踪等具备充足“旧时代”印迹的内容,与强调互动性的微博本身格格不入,自然也难以赢得民众的好感。
或许,政府对于使自身运作更为透明和公开的努力不应该被彻底否定,例如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一大进步,而最近涌现的政务微博也开始出现一些懂得“深入群众”的官博,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及时预告、回应乃至反思,都为塑造官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作出了值得称道的探索。不过,无论如何,随着纳税人意识、问责意识等现代政治的基本观念已经趋于普遍地注入了随着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脑海,在可预见的未来,政府有必要加快自身信息意识的修养,强化信息公开本身的重要性,并以此应对来自普罗大众越发频繁和睿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