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成功之路始末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更新时间:2012-04-13

 

    当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坐在破旧的教室里,听文化程度并不太高的老师给他们讲课时,孩子们的父母或许正在家里忧心。

    经济落后,水平高的老师不容易被留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就这样被拉开了,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正因如此,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毕竟国家需要人才,更需要培养人才,决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导致孩子接受教育的不均衡。

    教育信息化是个工程,需要的投资太大,仅靠政府投资是很难做起来的。

    五年前,当何爱军调任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任副处长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担任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的主任,当时他还几乎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门外汉,他说:“那是2002年1月6日,省教育厅路厅长找我谈话,厅党组希望我接受这个任务,并给我3天时间考虑。“

    由于当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刚刚组建,任务艰巨却包袱沉重,几乎没有真正专业的网络人才队伍,设备、技术、资金更是十分短缺,要实现教育信息化谈何容易。

    尽管家里人不同意,何爱军经过反复考虑,还是接受了中心主任的重任。“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业,有厅党组的重视和支持,我愿意去尝试!”带着这种创业的激情和冲动,何爱军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义无反顾地向这个陌生的领域进发。

    何爱军带领同事从信息化政策、法规,信息化相关书籍等学起,广泛请教专家,国内外多方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初步的全省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既符合当时实际,也具有超前性,我们现在做的还是依照那时的规划进行的。”何爱军说。

    创业总是艰难的。面对各种困难,何爱军一直在思考中心的发展之路,他说,“发工资都困难,着急啊,前半年几乎天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经过调研、思考,何爱军认为,最重要的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放下政府机构的架子,要像市场上的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一样,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教育信息服务。四年多的探索,何爱军带领同事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市场化之路。

    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形式,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已开发出了“楚天名校”校园网平台、教育办公自动化平台、“课件工场”制作工具等十多个教育软件产品。这些产品中心均自有或与合作开发单位共有知识产权,且功能实用、性能稳定。目前,大部分软件产品已在湖北省内投入使用,反映较好。其中“e21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智能检测软件”已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确定为全国唯一检测软件,e21教学质量分析系统解决了学生成绩与教师考评动态管理与存档的难题,受到了学校的欢迎,正在全省推广。

    招生查询是e21网站面向市场的又一举措。在湖北省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过程中,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首创网上招生视频直播,高标准构建了招生录取的整套网络信息服务软硬件系统。

    网站配合省招办在招生网络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全国在鄂招生的1600多所高校在该平台内实现了向社会提供网上信息发布、政策查询、网上答疑、网上直播、网上查分、查录取状态等多项服务。


何爱军告诉记者,e21网站招生信息网络系统所有的公共信息都是免费的,只有少量的个人信息查询会收取低廉的费用。
    除此之外,e21网站还开发了教育短信、网站外包、商业链接、系统开发、IT培训等服务模式。成立之初,湖北教育信息网收入不到100万元,现在年收入已经实现1000多万元,并已开始从湖北走向全国,实现了网站的跨越式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投资的瓶颈,不少地方采用市场运营的方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出路。

    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既开发出了好的教育课件,又维持了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随着教育课件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好的课件可能也会相当便宜,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可以凭借专业的教育课件上课,或者通过远程网络课件上课,这是解决教育水平不均衡的好办法。

    魄力、敬业,加上不断学习的能力,是何爱军走向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教育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像何爱军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者深深懂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