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跨越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作者:朱农飞;王靖;施能自;谢祖墀;周振华 来源:
 
城市创新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跨越

  编者按: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科委、上海国际智库交流中心日前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上海智慧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创新、挑战、跨越”的主题,深入探讨上海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跨越,为上海更好地促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建言献策。今摘发与会者的发言。

重新认识创新破解转型难题

  周振华

  今年是上海“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市委市政府把它确定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年,是重点突破的一年。所以今年上海“两会”以后,市委市政府在去年专项调研基础上,加大推进创新的力度,特别是对国家示范区的相关政策(包括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等方面的政策)加以细化实施。同时,在人才政策上,也正加紧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创新的一系列活动。

  但是,对于创新来讲,我感到有几个方面还是要重新认识,或者是需要进一步破题的。

  第一,创新的重点和路径选择。创新虽然无处不在,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成本收益的关系,也有一个怎么以更小的成本来获取更好收益的问题。我们现在虽然也看到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但我们的创新资源分布太分散。新能源也要搞,新材料也要搞,生物医药也要搞,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几乎全部覆盖。这里就有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最近注意到,美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它的高技术战略是在悄悄地进行调整。特别是在2012年总统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所要描绘的是经济发展长盛不衰的蓝图,他说“开端始于制造业”。所以,现在他们非常关注制造业领域的高技术发展,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制造。这类技术现在飞速发展,而且人工智能都已经有50年的历史,机器人也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这些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逐步趋于成熟。他们正在利用这些技术来促动制造业的革命。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又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的制造业技术基础、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美国如果促动这样一种制造业革命,将把我们的制造业基础掏空。这里,就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创新路径问题。

  第二,创新中还必须很好地解决创业生态系统的问题。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我们现在是很不均衡的。要靠举国之力搞一些技术的创新,可能可以。政府全力支持突破一项重大技术,也有可能。但是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创新的活力和强大的推动力,就要靠创业的生态系统。在这方面,比如讲在企业管理方面,就没有像美国那样少数投资人可以给有关的技术人员股票期权的激励。当然,我们现在张江示范区也开始推行这个政策。另外,在金融市场方面,我们也没有创新前期的风险投资引导,以及项目成熟以后可以全身而退的深度金融市场。在人力资本方面,中国虽然盛产技术人员,但很多技术人员都是半途改行。另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同样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第三,我们目前感觉到,创新中的政府角色问题还没有真正破题。我们的政府比较习惯的是拿钱出来,进行扶持。但政府在创新中要起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此。首先,前瞻性的规划是政府要做的,也是其他企业所不能做的。就像我刚才讲的美国的技术战略调整一样,这种调整、前瞻性的规划,是由政府来提供、引导的。另外,政府在创新中所要提供的最大的公共产品是能够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是制度、规章。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比拿出财政的钱来支持某项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大、意义也更大。

  第四,政府在推动创新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怎么引导社会力量?不能单靠政府自己投钱。政府要用少量的钱引导社会力量注入到创新的队伍中去。最后,才是政府的扶持政策。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借鉴国际经验启示上海创新

  谢祖墀

  从全球的角度,我们看看每一个国家的政府是怎么促进创新的发展的。我们总结出,一般国家都采取四项重要的举措:第一,比较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第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第三,增强R&D投入和创新能力。第四,加大对于人才吸引力度。

  美国经历了两次经济衰退,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于他们来讲,有很大的启迪,他们发现,他们的发展模式整个需要调整。究竟怎么调整?第一,产业结构方面,他们以前依赖科技、金融、地产、IT,但他们发现假如只是依靠那些产业,危机非常大。他们现在提倡的是清洁能源、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等,但也不限于这几个行业。第二是政府投入的引导。奥巴马针对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推动“Startup America”计划。首先,给予初创企业扶持,扩大融资渠道,给予更好的融资环境。其次,有一个创业导师项目,就是找一批有经验的人,行业的专家,做过这件事情的人,然后对这些中小企业进行辅导,让他们不要犯以前同样的错误。第三,降低创业门槛,关键就是移民政策。奥巴马政府认为未来的创新还是要靠人才。美国本身的人才可能还不够,需要很多外面的优秀人才,包括从中国引进一些人才。第四,加速商业化进程,对技术开发进行指导,改革专利审批制度。他们认识到过去审批方面的制度可能太慢、太死,需要给专利创造市场机会。探索政府跟市场之间的衔接,究竟怎么做得更好。

  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探讨上海创新驱动是有启示的:

  第一,要形成创新产业龙头。过去20年,我们不断地提出要形成战略新兴产业。选择战略性产业,我们做得很好。但我个人发现,现在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还是需要继续选择一些重要的产业,加强我们的投资,然后鼓励企业来做。但是,现在对于好多企业来讲,他们的创新已经进入另外一个阶段,需要的是把现有的科技、知识好好整合起来,使得企业可以有一个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可能是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模式、新的业务模式。假如说我们在竞争中想制胜的话,整合资源这一块是关键的一点。举个例子:苹果公司是很创新的公司还是不是很创新的公司?苹果公司很多基础技术,其实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芯片是韩国人的东西。为什么乔布斯能把这些东西整合起来,能发展出一系列的产品?这个整合的能力,是无形的。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应用科技开发后、把现有的科技好好整合,然后换一个面目拿出来给整个社会。由此使我们明白,我们的重点在哪里,我们要做什么。

  第二,其实苹果公司的做法基本上颠覆了管理科学的一些原则。1、乔布斯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们的组织架构并不是一个很清晰的组织架构,但是苹果公司或乔布斯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就是对于创新的战略或者对于创新的追求是无可置疑的,对他们公司来讲,创新是最重要的事情。2、乔布斯会带动全公司的人力、资源全心为创新服务。当然,乔布斯有绝对的权威,但他一个人不能把所有事情做好,他们下面的团队能起作用,主要就是大家对于创新都有激情,有强大的领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角色。这种做法,究竟在中国的企业环境里尤其国企里,可行的几率有多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作者为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董事长)

推动跨界协作创新公共服务

  施能自

  什么是跨界协作?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所谓跨界协作,参与者包括非营利机构、公民个人或其他政府组织雇员、民间团体、企业。不同的创新项目实际上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因此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技术竞赛,政府希望征求不同的创新技术的竞赛。政府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家”,他筛选之后再公布出去,相对有点集权地考虑问题,所以叫“集中式”管理。第二个是“顺序式”的角色。我们要进行金融创新,政府不能说就做一个微贷款的公司就好了,他要在申请的过程中做担保,在程序过程中做一个监督者和执行者。这个创新过程中,他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三个是“便利式”,他的角色是推动者。比如我们讲到的电子学习平台,本身来说他不能自己做,但他要推动大家合作交流,看怎样形成整个城市的电子学习平台。第四个是“基层式”。政府在这里站得远一点,是支持者,比如说提供环保支持。

  跨界协作和技术有关。推动跨界协作,创造大量的平台,可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像美国波士顿的城市管理,包括涂鸦、车祸造成动物死伤,过去是隔一段时间才汇报,然后搜集、整理问题。目前市民有一个应用程序,包括应用软件,拍完照以后马上把信息送到城市管理部门,管理者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马上去处理好。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跨界协作把市民联系在一起,让大家参与公共服务,这样的话,市民会更明白政府的困难,积极帮助政府创新服务。

  有些事一个人是没办法做好的,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跨界协作。跨界协作把利益相关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包括海啸救灾、洪水救灾、选举监票等等。

  如果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新潜力,必须能够创造更大的协作平台,政府发挥的角色其实很重要。但政府必须考虑到不同的目的,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德勤在不同国家研究做XBC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关键使命。搞创新时,我们希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让大家知道关键使命很重要。

  第二,体制创新、观念转变很重要,政府要明白扮演什么角色。

  第三,安全性。网络安全性,怎么保护关键用户。

  第四,透明度。如果不能有效地让大家了解信息的反馈,透明度不够的话,这个作用就很有限了。

  第五,问责制。就不同目的而言,我们必须要有激励、问责,政府到底做了没有,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要发挥有效作用,没有发挥有效作用,会影响到XBC的运作。

  第六,成本效益。我们在创新上不是花费越多越好。我们要考虑以最低的成本,通过网络发挥最大的作用,最大的公共价值很重要。有的时候我们谈到创新,是企业创新、技术创新;其实应更多地考虑公共创新、公共价值的创新。公共价值是决定着我们市民、不同载体、不同部门、公务员能否体现他们各自的价值。这才是创新的意义。

  (作者为德勤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

发展电子政务创新公共管理

  王靖

  电子政务是政府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一个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公民和企业可以通过政府平台参与公共管理。电子政务不是政府上网,电子政务也不是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是政府、社会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重新塑造政府的服务模式,其本质是政府机制和流程变革。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全球电子政务建设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信息公开阶段。政府上网,把信息披露给大家。第二个阶段,简单的基本服务。如果大家去政府网站,会发现有些地方是表格下载、信息上传。第三个阶段有两个特点:一是集成服务。比如欧洲特别是英国可以实现企业和个人通过一个平台就可以享受到所有的在线公共服务。二是IT系统架构是集成性架构。第四个阶段,双向互动。政府把大量数据公开给公众,公众利用政府间的平台、利用政府数据参与公共管理。第五个阶段,互联治理阶段,其明显特征就是政府不再是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只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但利用的是一个政府公共平台和政府数据。

  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了办公自动化,90年代有了金字工程,到2000年开始政府上网工程,2002年中国第一次提出电子政务,2006年制订了电子政务的政策法规。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将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通过IT技术实现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抓手。为此,我有三点建议:

  1、观念上要树立电子政务“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电子政务的应用普及率作为衡量自身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标尺。很多地方政府一说搞电子政务,标准是网速多快,架构多复杂,服务器多先进。其实,电子政务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有多少公民使用你的电子服务。上海电子政务跟民生相关的项目还比较少。我建议上海建设一个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其次,上海做电子政务一定要打破部门界限,要建设跨部门的集成性的信息化平台。

  我们做过一个调研,挪威政府花了1.5亿欧元建设了全国统一的政府服务于企业的平台,过去10年政府节约的开支、费用、提高的效率,是以20亿欧元来计算的。

  2、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顶层设计。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层次的顶层设计,一是IT层次的顶层设计。业务层次有三点需要考量:第一点,你做电子政务的愿景和目标是什么?第二,要有始有终,建设IT系统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对电子政务进行考核。

  3、电子政务是一个变革管理。做了电子政务,政府服务百姓、企业,政府内部流程都会有变化,所以有一个变革管理的概念。

  (作者为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

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

  朱农飞

  政府把重心转到服务职能上,这是一个趋势。关键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三个建议,即三个创新。

  第一,我们强调政府职能的创新。现在我们转型,重点是服务。服务就是做细,强调服务的转型就是借助于创新把服务职能转换,特别是增强我们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职能。通过流程的梳理、界面的划清来增强我们的服务职能,特别是完善细化的服务职能。

  第二,政府管理在转型过程中,要实现制度的创新。很多服务实际都是停留在条线上面。比如说,我们的医疗服务、我们的交通服务,有的城市探头能覆盖到每个窨井盖,对信息的感知做得很好了,关键是服务客户的只有这一个部门。如何搭建好一个公共的综合性平台为老百姓服务,这是一个挑战。

  政府在梳理职能的时候,可以搞职能共享,可以考虑把有些职能大量地转化出去。这一块,也是需要通过市场的公共服务来进行调节的。

  第三,政府管理在转型过程中,实现手段的创新。我们确实感觉到很多政府在考虑怎么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来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民众、为企业服务。特别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把为民服务的内容从医疗、交通、卫生、安全、日常生活、停车场等等,全放在一个为民服务的平台上。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智慧城市绝对不只是为民服务,还包括为企业服务,还有政府管理等等。电子政务,所有信息都被积累在每个部门中间;我们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把信息共享出来,就可以提高我们的市政管理效率。

  (作者为凯捷公司全球副总裁)

【智囊献策】

1、何为创新?

  徐美华(上海市科委巡视员、教授级高工):创新,我用一句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的话,就是“创造新价值”。就科技创新来讲,我们比较多强调的是三个点,就是科技创新应该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上,发挥应该有的作用。

  翁华建(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创新可能包括创意、创业、创新和创造价值,是一个全过程。创意怎么转化为创新和创意的实践?创新和创意的实践怎么转化为提升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怎么为我们的国家、为中华民族提升在全球价值链里的位置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全过程,也是上海城市创新的使命。

2、如何创新?

  朱金海(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一个是“整合”。通过整合可以出很多新的成果。整合实际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产业链各方面的整合。第二个是“协作”。创新需要协作,包括各个方面的协作,通过协作也可以出一些创新的成果。第三个是“环境”。创新需要有一种适合创新、能够激发创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包括体制的环境,包括政策的环境,也包括文化的环境。第四个是“成本”。创新也有一个成本的问题。要思考怎么能使效率最大化,能以有最大的效率,以最低的成本来取得创新的成果。

  陈波(凯捷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创新首先要从知识创新开始,要改变我们以往成功的经验。我们必须思考我们原有的经验是不是还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和明天的成功保障?我们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找出我们面临的关键挑战,使我们在挑战中通过创新实现一次真正的跨越?我认为,变革管理是上海必须完成的一个历史跨越。

3、政府在创新中扮演的角色?

  徐美华:鼓励企业创新,政府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拿钱出来。资助企业创新,拿钱出来;支持哪个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我给它一笔钱;企业要搞什么项目,我给它一笔钱;企业要申请专利,我给它一些扶持。我觉得这些手段可能也是需要的,这些鼓励也是必要的,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最为关键的创新,就是必须摸到创新的门道。

  周振华:对于创新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出钱扶持”,政府应该做更多前瞻性规划。政府在创新当中所要提供的最大公用产品是能够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并且引导社会力量,注入到创新的队伍当中去。

  谢祖墀:创新是一个生态系统。政府只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其中一环而已。其他的包括企业投资者、科研机构、创业者等等,都是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很关键的成员。可能政府作用更大一点,但它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今天政府的角色,可能更是一个促进者。其他的团体,都能促进这个事情。这是很关键的。我们研究其他国家成功转型的城市发现,其实政府往往在转型过程中都是扮演一个促进者的角色,而不是唯一的权威角色。

4、怎样激活市场创新的能力?

  陈弘毅(IBM公司大中华区政府与公共事业部总经理):我认为对政府而言,还不是说有什么基金、VC,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我认为这样的机制是最重要的,是能激活市场创新能力的。

5、如何建立创新的生态环境?

  谢祖墀:要有良好的产业政策方针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多元化的居民组成。国际上很多成功的城市,其实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有没有足够开放的环境,让国际上很有能力的人愿意到你这个城市居住,成为你的居民。这是很关键的。

  陈弘毅:我们认为是智慧城市。如果政府能大力推动上海建设成一个智慧城市的话,就能提供一个更加公平、更加透明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推崇的是一个可管理的创新方法。这个方法,我们认为应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要夯实我们的核心能力。第二阶段,要提高效率,讲究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整合。第三个阶段,要做管理风险。也就是针对营运一个智慧城市可能产生的风险,你需要设立跨部门的治理机制去管理,使得整个城市的运作更加一体化。第四个阶段才是创新。有了前面三个阶段的基础,我们的创新就更加可控、更加容易出效果。

  康雁(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副总裁):过去几年整个宏观财政紧缩的政策,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型的企业,这些未来创新的草根型经济受到最大的打击。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6、创新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谢祖墀:我们每年都在全球进行创新一千企业的调查,2011年的研究结果很有意思。我们发现,所谓创新型的公司,他们最后的业绩或利润是多少、规模是多少,其实跟他们投入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创新,钱,不是万能的。不一定你多砸一些钱进去,出来的结果就好一点。大家都以苹果公司作为创新的典范,而它的研发费用只占收入的2%左右。我想很多国企都是5%以上了。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对于企业来讲,创新是否能做得到位、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的文化。文化是什么?1、对于创新战略,每个企业要很清晰,而且自上而下通过各种途径充分沟通。2、形成跨层级、跨部门的紧密合作。3、确保将创新工作议程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计划,而且与自有的独特能力明确地联系起来。

7、上海创新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王靖(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上海如果真正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要树立“知识产权为立市之本”的思想。1970年遭受石油危机以后,当时的日本首相提出“知识产权是立国之本”。我做过很多国外的研发机构进入中国选择城市的研究,他们就是看这个城市怎么保护知识产权。所以,如果上海“十二五”期间能做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最优秀的城市,那会有多少国际R&D落户上海!同时中国知识产权审批速度和流程与日本相比,时间太长。我们的研究告诉我们,保护知识产权、加快知识产权升级过程,是目前上海创新的一个重要瓶颈。

  朱四明(野村综研咨询总监):政府的职能本质上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两件事情:一个是做什么事情,既要服务于产业,又要服务于民生;第二个是怎么做事情。怎么做事情,就是我们效率的提升问题。我只想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把创新战略和怎么做事情两者融合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8、什么是创新“领跑者计划”?

  翁华建:今年上海市发改委准备开展一项叫做“跟踪和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领跑者”的专题活动。我们把“领跑者”界定为人才的团队,也可以是企业、组织,也可以是开发园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了解领跑者的创新实践,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座城市未来转型的方向、趋势。同时,领跑者跟现有体制的矛盾可能最突出,感受也最深。怎么来破解现有的体制对创新实践带来的束缚,他们可能思考得也是最深的。通过调研,我们把阻碍创新、转型的这些问题,通过“解剖麻雀”,一个一个很具体地梳理出来,然后通过回应领跑者的政策创新诉求,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形成一些好的政策设计,来更好地推动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