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作秀”心理,拿出开门行政和接受监督的态度,网络问政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在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的提案提出,目前,政务网络平台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少点形式主义。调查显示,很多政府部门的网站,内容长时间不更新,提供的信息也不丰富,仅满足了具有网站示范的功能,或是把门户网站当做一个懒得打理的“秀场”。提案指出,政府网上信箱、政府门户网站等不能一开了之,从此不闻不问。
自从信息的传播进入网络时代,政府部门虽没有成为新媒体应用的引领者,但也在亦步亦趋地紧跟网络的步伐。最早是一批批政府网站建立起来,把一些基本的政务信息公之于众,并通过信箱和论坛与网民互动。后来博客兴起,又掀起一股开设政务博客的风潮,政府部门与网民的互动更为方便。这两年微博成为最当红的“自媒体”,各地的政务微博此起彼伏地建立起来。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政务微博客总数已达50561个。
政府部门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公开,收集社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令人遗憾的是,政务网络平台普遍存在“三分钟热度”现象,开得轰轰烈烈,走得蜗行牛步。有的政府网站空搭了个架子,网页上众多条目都是空链接。有的政务博客长时间没有新的内容张贴出来,在一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有的政务微博一问三不知,任你点名呼唤千百遍,他自岿然不动。不更新内容,便不能把公众应知的信息及时传递到社会上去,失去了开设政务网络平台的基本意义。不回应公众的提问,便是主动隔绝了与群众交流的可能。一旦社会上产生什么谣言,便难以迅速及时地以权威信息破除荒诞传言。不处理网民反映的问题,意味着政府部门不仅装聋作哑,而且行动能力大有问题。说得严重些,这已不是会不会使用网络平台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上的问题。
客观地说,某些政府部门用不好网络问政平台,根子在于有些官员对之存有心病。一方面,有些官员对网络信息神经过敏,害怕网上出现不同声音,不愿意接受网民的监督,不适应网络上的文风和语法,总觉得网民的爆料和提问是找麻烦,任由网上曝光的消息传播就会动摇人心,如果按照网络民意去做事,不仅很没面子,而且会失去控制力。另一方面,还有些官员对网络信息反应迟钝,麻木“脱敏”,他们总认为“天下本无事,网络自扰之”,总觉得网民就是喜欢把小事放大,热衷于言过其实,所以这些官员总是不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总是推委延宕,等事件持续发酵、局面不可收拾时才追悔莫及。
不管是反应过度,还是麻木不仁,都不应该是现代官员面对网络的正确态度,都会导致网络问政平台的形同虚设。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能及时出声,会直接造成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在事关网民疾苦的问题上打官腔,不但会加重当事人的痛苦,更有损于政府的公信力。而不能正确看待网民的批评意见,动用公权力跨省抓人,更是狂妄、愚昧、违法的行为。
在如今这个没有网络便无法开展工作的时代,开设并善用网络问政平台已是政府部门的一门必修课。摒弃“作秀”心理,拿出开门行政和接受监督的态度,网络问政才有可能落到实处。而把握网络言说的规律,掌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实心实意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问政才能富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