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具有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竞争能力,开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渠道五大作用和虚拟化、无纸化、即时性、技术性等特点,是新时期加快推进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要载体。
一、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市的电子政务源起于1999年,正式起步于2002年,大体分为两个建设阶段。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99年,国家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当时我市按照上级模式,由市计委主导建立了简易的政府门户网站———“林都伊春”政府门户网站。2001年,我市成立了政务信息化中心,2004年,全市上下基本实现了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开发应用了政府督办、政务信息传输、公文流转等一些“条块型”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2008年3月,“中国伊春”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建成开通。
二是信息体系建设阶段。随着电子政务的加快发展,其科学性、实用性、功能性愈加突出,业务信息体系建设及应用引起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市长王爱文先后多次对电子政务发展和应用做出批示。2009年,我市对“中国伊春”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大幅改版,改版后的“中国伊春”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不断拓延,成为“宣传伊春的主窗口、政务公开的主渠道、政务服务的主平台、政民互动的主桥梁”。同时,各级政府子网站和各部门的链接版块(网页)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加强。同时,市政府又开发应用了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公文收发、阅批市政府层面上的网上办公。
二、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关于电子政务的要求
按照国家和省“十二五”期间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我市明确“十二五”期间要“推进物联网、电子政务、社区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普及信息技术,以惠民便民为基点,普及应用“一卡通”,发展社区信息服务业,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数字化’城市”,并要着力实现“完善一个网络、建立一个平台、优化一个网站、普及一个系统、建设一个大厅的工作目标。
三、我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重点
(一)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以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平台为核心,抓好网络的横向扩面和纵向延伸,逐步实现与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及各大企事业单位网络的互联互通。整合行业系统网络资源,逐步将国家“金”字工程及商务、交通、经贸、教育、科技等行业系统整合到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上运行,实现全市行政机关网络的“全覆盖”和行业系统网络的整合运行,消除“信息孤岛”,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
(二)强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围绕“政务公开的窗口、政务服务的平台、政民互动的纽带”三大版块建设内容,抓好“中国伊春”政府门户网站及县(市)区(局)子网站和部门链接版块(网页)建设,为伊春加快发展服好务。建立网上政民互动机制,发挥“市长信箱”、“市长专线”的作用,搞好“民意征集”和“在线调查”,建设好“在线访谈”、“百姓论坛”、“行风热线”及“网上听证”栏目,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自建自办和合作共建栏目,为群众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畅所欲言的网络环境,让公民充分表达意愿和要求,扩大群众参与度,提高网站的应用效率,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民互动的主渠道。
(三)深入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扩大系统覆盖面,实现各类政务信息、数据、文件的网上交互,实现公文管理数字化、公文交换无纸化和公文审批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抓好“电子图书馆”建设,为公众提供大容量的网上阅读空间。基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之上,抓好市、县(市)区(局)两级应急指挥系统、网上信访系统、网上审计监督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重点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提高办公、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水平。统一推进政府监管类各项应用系统建设,实现联网审计、网上采购、网上招标、电子福利、电子工商、电子税务等,利用电子政务手段,规范各级政府部门内部运行机制,增强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强对社会服务的应用系统建设。
(四)积极开展“一站式”审批服务。加强网上审批功能建设,认真做好筛选工作,将适宜在网上审批的业务都拿到网上审批。规范行政审批制度,转变工作方式,公开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规范审批制度,改变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体现“阳光政府”形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五)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可靠。每年进行一次网络安全评估、安全审计,建立网络安全运营制度、应急响应制度,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应急响应速度。进行重要数据、设备异地存储和备份,实现骨干网络的安全冗余。
四、推进措施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参与电子政务意识。(二)加大资金投入,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动力。(三)加强队伍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保障。(四)建立考评机制,为电子政务发展创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