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思路
来源:万方数据 更新时间:2012-04-13

 

关键字:十二五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 环境信息化

信息化调查找茬投稿收藏评论好文推荐打印社区分享
 
“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十一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现状出发,结合当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及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探索性地提出“十二五”规划期间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思路与主要任务。


  “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环境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随着“十一五”规划期间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现“数字环保”奠定了良好基础。
 
  初步建立了环境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办公室,加强了对环境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一些省级环保部门也先后成立了环境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了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建设,基本建成了国家、省、市三级架构,形成了以环保部信息中心为中枢、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为骨干、地市级环境信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体系。
 
  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规划期间,以污染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按照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制定了《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编制出台了《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等16项环境信息标准规范,目前,还有27项标准规范正在编制之中。
 
  环境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推进——通过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动,全国环保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内网、外网建设已初具规模,环保部机关、部分直属单位、各省及大部分地市级环保部门均建成了内部局域网络系统。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即将开展的“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三层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也将被构建起来。
 
  环保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环保部政府网站的信息量、时效性、功能性不断增强,社会公众认可度不断提高,日均访问量达4万人次。2004年以来,多次在各种社会性评选、评奖活动中获奖,位居国务院部门网站先进行列。环保部机关公文运转、信息处理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利用网络年处理公文、信息达10万余份;建设了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环保部与地方环保部门间政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建成了非涉密文档传输系统,实现了环保公文、简报等政务类信息的网络传输和交换,节约了文件传输成本,提高了公文执行的时效。全国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已建成37个接入点,覆盖了31个省级环保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和5个计划单列市环保局,环保部及地方环保部门以此为载体多次召开全国性、地方性环保工作会议,大大降低了环保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
 
  环保核心业务信息化逐步推进——通过组织一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环保部陆续开展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管理、卫星遥感监测、环境统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排污申报与收费、污染源在线监测管理、生物多样性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核电厂在线监测管理、环境应急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完成了普查数据采集、核查、汇总、分析,建成了重点污染源空间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数据库,为综合利用普查成果、制定完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沉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国家信息化能力,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它对环境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将“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服务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将生态环境的信息采集和标准制定作为一个战略发展的重点。
 
  第二,党的十七大确定信息化的战略部署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对信息化的战略部署也要求环境保护信息化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第三,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因此,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加以推进,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为推行电子政务创造更好条件,有利于提高环保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建立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实现“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与基础保障。结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的具体要求,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监督管理应用支撑能力、业务协同能力、共享交换能力、辅助决策能力,为形成科学的污染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和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基础。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总体思路
 
  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目标,以强化和完善污染源监管与总量减排体系、环境质量监测评估考核体系和环境预警应急体系为重点,加强环境信息化的网络传输能力、应用支撑能力、数据存储与共享能力、安全与运维能力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满足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满足环境信息化的要求,初步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现代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加强物联网、GIS以及“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环保监管中的研究应用,初步构建“数字环保”体系,逐步实现“信息强环保”的战略目标。
 
  基本思路
 
  以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和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效能为核心,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归口管理,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努力提升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的信息化水平,为提高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软硬结合——以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环发[2010]87号)文件精神,加强各级环境信息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环境保护及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横纵结合——以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为核心,资源共享中心建设为关键,通过“统建共享”的方式,努力构建环境保护机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相互协调、部门密切协作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环境信息化体系,推动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与决策的科学化。
 
  当前与长远结合——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努力跟踪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展物联网、GIS以及“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环境监管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为环境信息能力“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与技术依据。
 
  建设原则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环境保护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各自为政。要明确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归口管理,协调一致——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三统一”原则。在基础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归口管理,逐步实现网络传输畅通、数据交换规范、业务应用集成、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有效的建设目标。
 
  服务需求,应用主导——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体制改革和业务需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以服务业务需求为根本、以应用为主导,重点抓好统一的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标准规范,健全管理体制,建设和整合环保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发挥投资效益,避免信息“孤岛”,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要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快制定统一的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大力推进标准的贯彻落实。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建设并完善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信息运行管理机制,确保网络、信息与系统的安全可靠。
 
  “十二五”环境信息能力建设主要任务
 
  建设覆盖全面、互联互通的网络传输平台——“十二五”规划期间,在已建专网的基础上,对各级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完成环保部与16家直属事业单位和12家派出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全面实现各级环保机构横向、纵向的网络互联互通,同时兼顾实际需求进行网络扩容,充分保障信息传输能力达到信息系统相应建设水平。
 
  建立业务互通、标准统一的应用支撑体系——“十二五”规划期间,各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统一的环境信息应用支撑体系之上,对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和整合,实现上下级环保机构之间、同级环保机构内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存储体系——加强环境信息资源整体规划,建设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通过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整合分散在相关业务部门和单位的环境数据资源,形成统一存储、集中管理、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提高环境信息资源的存储与共享能力。
 
  建立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的安全运维体系——围绕国家电子政务专网、内网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需求,严格按照国家对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相关要求,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项目运行安全保障制度、运行维护制度、运行维护流程、运行维护队伍及运维技术支撑平台,为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建立懂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十二五”期间,以加强环境信息执行能力为切入点,加快实施环境信息能力“百千万”人才工程,打造一支以网络互通、数据互联、信息共享为目标,具有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管理手段,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的100名环境信息化专家、1000名懂业务的技术骨干、1000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满足环境信息化建设对人才储备的要求。
 
  环境信息化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综合决策能力、环境监管能力、预警防灾能力、公众服务能力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基础、加强保障、推广应用。只有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才能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与“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